林树德:一位外商的大陆创业之旅

文|佘薇  

2015年03月20日 18:28  

本文4437字,约6分钟

林树德一直在跨界。迄今为止, 他的三份事业之间牵连不大。不过, 林树德不赞成所谓的“跨界”之说, 在他看来, 那些“不安分”都是追求梦想道路上的尝试, 而那些尝试只能算是一种转型

26岁,放弃律师工作的林树德因朋友邀约而投身高科技销售行业,两年后,在中关村起家,创办一家网络系统集成公司;2004年,在IT届摸爬滚打多年的林树德,来了一次华丽大转型,从原公司抽身转而进驻房地产建筑产业。这一次,起点更低,公司除了他以外,只有一名员工——前台。

当初力排众议的林树德带着新成立的卡纳已于2010年在新加坡的文创版上市。现在,林树德正计划着公司的第三次转型,开始涉足与房地产建筑产业有关的世界品牌代理。

从律师转型到建筑公司的CEO,16年来,林树德不仅实现了个人财富的积累,他在职业的转换之间也获得颇高的个人美誉度与事业成就感。

本期专题我们将走进林树德的个人世界,品味他的事业转型、人生理念和财富之道。

 

事业轨迹

1998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的林树德考取律师资格证。“律师”林树德曾经为一个普通打工者辩护,当时对方请了4名律师,阵仗惊人,但最终林树德赢了且分文未取。提起这段经历,林树德很兴奋:“我喜欢赢的感觉。”

但法律工作着实冗长且烦累。一次带薪休假途中,奔赴机场的林树德一时兴起,在机场买了最近的一趟班机,目的地是上海。虽然工作人员提醒他台湾赴大陆即将起飞的最短线路是飞深圳。

这一次的因缘际会,却使得上海成为他事业和生活的归属之地。

初到上海的林树德在一家咖啡馆与邻座的年轻人结识,年龄相仿的二人相见恨晚。林树德嫌这个笨嘴拙舌的朋友在业务谈判上吃亏,于是成为他的帮手,并最终留在同一家公司。放弃台北的高薪职位,从电脑业务员做起的林树德,不到半年,一跃成为63名业务员中的销售冠军。

2003年,林树德在中关村起家,创办了他的第一家公司,主营ERP网络系统集成。此后三年,从法务圈脱离的林树德,在集成行业声名鹊起,他把电脑公司开到了6家。

2004年,林树德着手创办另一家公司——其时第一家公司总部南迁,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林树德看到他钟意的上海,新旧城区交集,格外扎眼。

“我嗅到了商机的味道。”鉴于此,林树德及管理层花了4天时间,毅然决定,抽调原公司的一位经理升任新公司的总经理。于是,第二次创业开始了。

林树德成立的新公司卡纳建筑主要从事房地产相关业务。创业之初,境况窘迫。林树德在原公司的楼层隔出一半办公,但大多数时候,这个办公室只有两名员工:他和前台。

公司从室内设计做起。因为规模小,与房产有关的任何业务林树德一概不拒,小门小户地“大包大揽”,但公司毫无盈利。之后,他经朋友介绍认识上海某知名设计院的副院长张玮伦,因为对方评价他现在的业务如同“包工头”,这醍醐灌顶地一语,林树德将她引为知己。半路出家的林树德诚心拜将,为了邀请张玮伦加盟,林树德连续180天,每天一通电话,热络地聊天。后来成为卡纳中国区总经理的张玮伦告诉他,“我在你身上看到了积极性和执行力。”

与张玮伦不同,公司发展过程中,还有不少被动的合作者。林树德回忆说:“因为我本人外商的身份,公司开始拿不到甲级执照,只能和设计院合作;后来做大了但拿不到土地,只能和开发商合作。”

卡纳的英文名是“CAC”。林树德解释称,公司成立之初有两位姓张的朋友帮过他,张姓在台湾的英文发音是“Chang”,因此他选取自己的英文名首字母“A”和“C”组成新公司的英文名。至于中文名“卡纳”,林树德半开玩笑地说,因为那时候很喜欢《卡拉是条狗》这部电影。“这是一个关于忠诚的故事,我会忠诚所有的员工”。

如今的林树德,终于带着公司在各地开花,也吸引了一帮人跟在他身后打拼,这些人不分地位高低,更不分金钱多寡。“我说过,今天的我就是明天的他们”。林树德必须要赢的“职业病”,让他们看到了领导者的魄力和执行力。

林树德笑言自己是一次机会主义者。所以在创业过程中,他往往选择先置自己于死地。最初创业之际,林树德把90% 的资金全部花在机器上。“周转不灵的情况常有。有次我记得身上只剩不到三百块钱。”

“我自己选择的道路,绝不会动摇。”目标明确、执行力强,是林树德的自我定位。祖籍潮州的他,常将那句有名的“潮州人打天下”引以自夸。对他来说,力邀张玮伦,屡故茅庐的背后体现的是执行力;而“一次机会”,背后就是不得不赢的逼迫与动力。

因发展需要,卡纳在多地均有办事处。相比此后需衡量经济效益而选择的其他城市,上海似乎是一个例外,林树德笑言,那是一种情怀,年轻人的热爱和冲动。但上海吸引他的,不仅是外滩的风情,还有这座城市浸淫的合约精神。

“上海人在商业谈判上习惯‘先兵后礼’,他们不会跟你套近乎,而是严格按照商业规律运作,如果我们公司报价太高,他会拿出一堆数据借此谈判,而不是主打感情牌。”林树德很喜欢这种不太拘泥于人情的商业模式,“我去别的城市可能会水土不服。”

 

企业家情怀

从业至今,不管是在法律界、高科技领域还是现在的地产界,顺风顺水的林树德不仅获得了颇高的知名度,事业的拔高也自然给他带来了一定财富的积累。拥有了财富,个人的生活理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林树德信奉“以人为本,广结善缘”。在公司,他是个想着“尽可能为员工提供福利”的领导。

2008年金融危机正盛,林树德的公司也受到影响。业绩下滑,当员工都在猜测一年一度的出国游会无疾而终之时,林树德与公司管理层商议,停发在座经理人两个月的工资,带所有员工出国游玩,这是承诺亦是一种自信。

作为一家建筑公司CEO,林树德提出要保证员工居者有其屋。“员工签约服务公司,我以零利息贷款,让他们买下房子。”林树德说,公司仿效日本,员工毕业后服务公司,直到退休终老,公司仍然照顾其和家人。“所以,我肩上的担子很重。”

卡纳的年会,奖品和人数等比,“有多少员工就预备多少奖品。我喜欢看到员工笑,不希望有人遗憾。”

林树德打算48岁退休,安心做董事局主席,将公司交由分公司总经理和大区总裁处理。“虽然也是退而不休,但我会下放权力,毕竟权力下放企业才能做得更大。当初那么多人愿意跟着我,我说过要帮他们创造自己的财富。”

闲暇时,林树德喜欢看漫画,不过题材多是激励人心的,比如《半泽直树》。林树德说,那些从无到有的人生,那些下层人物长成励志大神的经历,就是在讲述他的故事。除此以外,林树德也喜欢看成功学的书籍,他打趣地说:“可以让我少走弯路嘛。”

事业重心放在内地后,天主教徒林树德改信佛教。他从佛家学说中感悟出善意的的接力——一个好人会影响更多的人,“其实做企业也是这样,好的事业也会影响更多的人——这是宗教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汇之处。”

佛家的理念不仅存在林树德的个人思想中,也影响了卡纳公司的建筑风格。位于上海静安区的璞丽酒店主打“都会桃源”理念,201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精品酒店之一,其室内设计正是由卡纳打造,“把宗教的淳朴设计在大都市大楼之中”也正是林树德的想法。

成功、慈善都是风光。林树德说,成功是需要豁出去的。他指了指嘴巴,因为要做演讲,他拔了七颗牙。现在说话还在隐隐作痛。

 

理财往事

多年前,秉持“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观念的林树德已把一部分个人财富投入到理财机构中,主要投资股权、国债基金、定存、对冲等。约在一年多前,已经由网络了解宜信财富的林树德在朋友的介绍下,正式成为其贵宾客户,此后便与宜信财富结下了不解缘。

林树德很认可宜信财富的经营模式。“七八年的时间,宜信累积了上千万条的信用资信,这就比一般的银行做得好,而且在我看来,未来是不需要银行的。”这与宜信财富的定位——“唯一一家非银行财富管理机构”,不谋而合。其后,林树德便开始接受专业理财师对其进行的全面理财评估分析,逐步尝试了P2P、华创美元基金、股权等产品。

在此期间,宜信财富邀请林树德参加他们与一些大学合作开设的总裁班,以及高端的音乐会等,通过一系列增值活动,让客户真正感觉到宜信财富不仅给其带来财富增值,还有更多地休闲体验。而客户经理每天的“早安”问候,也极大加深了林树德与宜信财富的亲密关系。

其中,林树德特别提到宜信的宜农贷。这是一款点对点地将资金出借给贫困地区的农村借款人的公益产品。当前不少企业家都是慈善家,林树德亦是如此。事业之外,他个人经常参加各种慈善募捐,以公司名义援建希望小学和养老院,下一步林树德准备设立慈善基金会,“宜信的公益理财很好,希望将来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

除了慈善之外,林树德还助力年轻人创业。为此,卡纳专门成了一个投资部,“每天都有人带着天马行空的想法来找我”,林树德介绍说,截至目前,卡纳已经投资了23家公司。而宜信的华创美元基金,与林树德帮扶后辈的理念如出一辙。宜信的做法类似“天使”项目,投资新型公司,“能让穷人变富,富人更富”。

至于基于何种原因选择宜信,林树德举了一个例子。而相同的话,他也曾在一个活动上讲过。

2014年10月,宜信财富上海分公司开业,邀林树德致辞。他给台下的企业主算了一笔账:以卡纳为例,每年5至10亿营业额,刨去生产线、物流、仓储、人力成本、政府公关等支出,最后利润只剩一成。这些毛利润再扣掉税金、耗损等,净利润是0.5%-0.8%之间,平均只有0.65%。所以,5亿的营业额最后缩水成3000-4000万。可是单拿宜信的P2P来说,5亿的投资在一般情况下能拿到五千万的回报。

林树德现在还记得,他说完这番话,底下一阵掌声。他说:“这些数字看起来有点无厘头,但很实际不是吗?”

基于此,林树德的投资建议是:“对于没有时间看盘又想玩股票、基金的上班族,我建议他们把钱交给更专业的理财公司;而那些净利润低于10%的企业,可以把少部分或者一半资产用来配置高端的理财产品;至于那些事业成功且认同自己经营理念的人士,我建议他们把多余的钱挪一部分做股权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