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稿 | 一顿饭敲定联手 中信华兴布局VIE回归

《财经》记者 陆玲/文  

2015年05月22日 16:27  

本文3255字,约5分钟

此次合作,双方将各自抽出精兵强将组建联合团队,为回归企业提供拆VIE架构重组、新三板挂牌及做市、A股IPO、并购重组、私募融资等一整套资本运作服务。

迎合“互联网+”的大潮,拆VIE架构、回归A股正在成为一股风暴。如何抓住这波浪潮并网罗更多的大鱼?中国最大投行中信证券和最具创新性投行华兴资本选择强强联合。5月13日,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与华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包凡代表两家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合作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迎接海外互联网企业的回归。华兴过去的优势主要在海外市场,A股市场方面是个短板。而建立起相应的A股市场能力需要时间,但市场不等人。”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坦承。

中信证券作为综合性一流投资银行,在新经济领域逐渐加大投入;华兴资本作为颇具创新性投行,对市场颇敏锐,优势在于对互联网企业的理解以及沉淀的大量的客户资源。如何抓住这波浪潮,无论是中信证券,还是华兴资本都需要一个强的联盟。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投资银行委员会委员方浩告诉《财经》记者。

此前,华兴资本先后于2012年、2013年拿到香港和美国的投行牌照。近年也开始筹备组建A股团队,但尚未拿到A股的牌照。

“说白了,就是双方各缺一条腿。而此次合作可以说是优势互补,更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据包凡告知,双方合作一拍即合,与王东明一顿饭半小时的时间即达成这笔合作意向。

据《财经》记者了解,此次合作,双方将各自抽出精兵强将组建联合团队,为回归企业提供拆VIE架构重组、新三板挂牌及做市、A股IPO、并购重组、私募融资等一整套资本运作服务。“双方的合作将是全方位的合作,包括研究、资管,直投等等,可能很快会先成立人民币基金。”据方浩介绍。

在包凡看来,其实海外企业回归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从海外退市,二是介绍企业国内上市。前半场,华兴资本经验多,会占主导,后半场则将主要依靠中信证券。这波互联网公司回归后在融资方面需要大量的产品创新,这些创新可需要跟监管层沟通,这不是华兴的擅长,但这正好是中信的优势。

对于华兴资本而言,与中信证券的合作只是其A股布局的第一步,未来肯定会延伸至整个A股的业务链条。预计,两到三年A股的业务量会占到华兴资本的一半以上。对于中信证券而言,借助与华兴资本的合作亦完成向新经济业态的转型。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的200多家中概股中,有95家用了VIE架构。此外还有上千家已经拿到美元基金搭建VIE架构的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最大的威胁是时间,行动起来才是关键。”据包凡介绍,其服务的企业已经有10多家开始着手进行A股回归。

在包凡看来,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蓬勃发展、注册制改革即将落地以及“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传统投行的模式将面临转型,或将迎来新一轮的黄金时代。

独家对话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

《财经》:请介绍下与中信合作的背景和初衷?

包凡: 大的背景,就是今年开始的这波A股行情的推动。华兴以往的优势主要在海外市场,短板是A股市场的能力,而建立A股市场的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客户的需求不能等,市场不能等,等到华兴拿了A股牌照,说不定黄花菜都凉了。

跟中信证券的合作可以说机缘巧合。我太太是中信证券客户。有一天,她的经理跟她说,你老公是不是包凡,我们董事长推荐了你老公的一篇讲话文章。难得东总还注意到华兴这样的小公司。

后来通过朋友认识东总,聊天中得知王东明也看到了这波新经济的机会, 中信证券过去的积累更多在传统业务上,在新经济进展比较慢,他们也希望通过与华兴这样的合作来完成转型。认识王东明只有3周的时间 ,吃饭半个小时后下定决心合作。其实合作的成功与否也看两位老大有没有默契。

我们也看了很多国内的证券公司,但我们只愿意跟最优秀的合作。在海外市场,我们认为华兴做的是最好的。而我对过去10年的证券行业做过研究,对王东明带领的中信证券的布局还是很欣赏的。我认为中信比其他券商高了不止一个段位。我们一定选择最互补的,才能充分体现各自的价值。

中信证券这样体量的公司好比券商里的BAT,是平台级别的公司。而华兴则类似于互联网企业中的滴滴、快的,是个垂直公司。我们也没想过做一个平台级的公司,历史不会给我们这个机会,我们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利用双方的优势,更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财经》:此次合作主要就哪些业务领域展开?

包凡:合作的切入点,主要就是海外互联网企业的回归。在这过程需要的是整套解决方案。主要是帮他们拆红筹,在分拆过程中,有一系列融资的需求。

合作的方式就是各自抽出一批精兵强将组建一个共同的团队,嫁接各自的资源。华兴有沉淀的大量的客户资源,以及对互联网企业的理解。

其实,海外企业回归其实主要有两个部分内容,一是海外退,二是国内上。前者华兴比较有经验,后者中信相对比较熟,他们的推出产品的能力、销售能力比较强,并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比如 ,我们将来可能探讨共同成立人民币基金,3个月内可能会有具体的信息可以披露。

这波互联网公司回来在融资方面需要大量的产品创新,但这些创新可需要跟监管层沟通。但跟监管者的沟通不是我们的擅长,我们连监管者在哪都不知道。

《财经》:如何看待海外企业回归的利弊?哪些企业适合回归,哪些企业不适合回归?

包凡:回来的好处,A股市场的估值很明显已经超过了美国的估值。至少回来后ipo这块还是能融到钱的。不管怎么说,中国还是这些公司的母市场。他们对国内的市场环境相对熟悉。当然最大的推动可能来自于背后的投资人,对于pe、vc来说,如果能在泡沫里实现价值,当然是好事。

总之,虽然各家情况不同,诉求也不同,但没有一家不在思考这个问题。至于哪些合适,哪些不合适,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市场的口味、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不停变化。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这才是最关键的事。

《财经》:A股市场这种高估值的行情还能持续多久?等到这波企业回归了,可能市场行情已经变了。

包凡:现在主流的观点是良性泡沫刺激创新。不过我也有自己的一些观点:我觉得短期会有一个供求关系,但长期还是要回归到价值的本位上。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供给方面的瓶颈是大于需求的。其实,加大供应量泡沫自然就消失了。估计一年后,随着注册制的推出估计会好很多。我们给企业提供的建议是,不能考虑一年的行情,因为你可能赶不上。至少应该考虑3到5年的行情和规划。

《财经》:目前华兴的项目储备量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包凡:现在我们服务的很多企业都打算回来,同时正在进行中的就有十几家企业。

我们对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不在意。这个行业每5年会走出10家、20家最牛逼的公司,我关心的是这10家20家的市场份额,因为这个行业永远是二八法则。我们要做的是把握住这个市场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客户,成为他们最值得信赖的资本市场的合作伙伴。

《财经》:这些企业回来后,你们建议他们的路径选择是怎么样的?

包凡:现在选择挺多的,上交所的战略新兴板,深交所的互联网板块,还有新三板。现在跟中信证券合作,这块以后更多会依靠跟他们的合作。我们本身挺看好新三板的。现在新三板的私募融资一直做得很好,就是交易的流动性差了一点。如果我们回来的话,肯定会带进来一波好的互联网公司,也会引进好的投资人进来。

《财经》:随着未来新兴业态的发展,传统投行的模式也会遭到挑战。您对此怎么看?对华兴的未来有什么战略上的思考?

包凡:未来10年会是这个行业面临重大变革的10年。第一,监管环境在变,金融牌照肯定会开放。怎么把投行和投资的互动结合起来,很重要。我相信这100多家券商里,有很多会是没饭吃的。第二,互联网对证券行业会有很大的冲击。这波A股的行情带来了一波新股民,他们不同于以往的大叔大妈,这帮人的投资需求以及对证券业务的理解跟以前大不相同。第三,国内投行跟国际投行肯定是一个打通的过程,如果做得好的话 ,会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所以,要在这个市场上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就华兴而言,我们会专注自己的优势。此次跟中信的合作只是我们在A股市场布局的第一步,以后一定会在A股市场全链条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