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稿|MERS:一场影响有限的公共卫生事件

《财经》杂志 江华 杨浩/文  

2015年06月05日 17:13  

本文2116字,约3分钟

虽然MERS貌似来势汹汹,但其威胁远低于过去一年来在非洲发生的埃博拉疫情,也低于流感,更低于SARS,公众完全不必紧张。

5月29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了一例来自韩国的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患者。

随后的一周内,韩国病例快速增加。截至6月3日夜,据韩国媒体报道,确诊感染患者已经从最初的数人,达到了30人,并报告1413名学生出现高热,其中疑似为MERS患者有398人。

由于引发该病的病毒(高致病性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英文简称MERS-CoV)与引发SARS的病原体同属冠状病毒。一时间,这种于2012年9月被发现的新型呼吸道急性传染病成为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被十年前的非典(SARS)和近几年来频频爆发的流感弄到风声鹤唳的公众再一次绷紧了神经。

MERS与SARS的症状有些相似:潜伏期在2~14天,起病的最初表现与急性感冒相似,随后很快出高热,体温可达39℃~40℃,重症患者出现各器官系统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和器官衰竭,并可导致死亡。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该病貌似来势汹汹,但其威胁远低于过去一年来在非洲发生的埃博拉疫情,也低于流感,更低于SARS,公众完全不必紧张。

作为长期从事于病毒性传染疾病和灾难医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做出上述论断,笔者的依据来源于就该病的传播风险启动的一项紧急风险评估项目。该项目旨在论证MERS的传播风险。初步的研究证据表明,MERS作为一种公共卫生挑战,需要引起充分重视,但是对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

首先,该病虽然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有一定的科学证据表明免疫调节剂干扰素-α2b和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可能有效,然而由于治疗经验不多,还需进一步验证,主要的治疗是依靠支持性治疗,即维持各系统器官功能,尤其是对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尽早给以氧疗和/或呼吸机支持;出现合并细菌/真菌感染的,则采取抗生素/抗真菌药治疗等。但是在公共卫生专家和临床传染病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对于该病的治疗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

其次,到2015年5月16日,全球已确诊的1142例MERS患者中,有465例死亡。然而,考虑到这些死亡患者几乎都属于重症患者,其中大多数合并有其他严重影响免疫功能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缺血性心脏病、免疫系统缺陷和终末期肾脏病等,或者属于因高龄导致免疫力低下。事实上,即使在沙特这样的MERS疫源地,大量的感染者实际并没有被发现,也没有就医(症状轻微,因而不就医)。因此,感染后的病死风险不能简单的按照上述统计数据中的465/1142=41%来计算,而是远低于此数。至于低到多少,由于缺乏大范围人群血清学证据,还无法给出精确的数值。

根据已有的流行病学和病毒学证据,可以推测,该病的病死风险低于SARS和H7N9,应该介于5%~10%之间。当然,即使如此,在大规模爆发的情形下,这样的病死风险也不容小觑,这也是最近各国对MERS保持高度警惕的原因之一。

再次,虽然韩国近几天的情况似乎急转直下,然而依据已有的病毒学研究证据,该病的人传人能力,在已有的、可发展为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算是很低的。即便如此,中国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到省市一级卫生行政主管机关,都对该病保持了高度警惕,及时发布和更新了详尽的防控和诊疗指南。例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3年发布的《北京市MERS防控措施与方案》中明确规定:各级医疗机构应当在发现MERS病例后两小时内,通过疾控系统的网络传染病报告系统上报,同时及时隔离患者或疑似病例,按照相应流程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监测。

参照上述科学证据和政策规定,笔者所在的实验室根据Kermack-McKendrick传染病传播模型进行了数字仿真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只要严格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及时发现并隔离感染者,偶发的输入性MERS患者在输入中国后可感染的人数,将不会超过三位数。考虑到MERS-CoV本身所造成的感染其实是以轻症为主,实际MERS的传染人群规模应远低于理论模型预测的规模数,推算其实际爆发规模是该理论预测的10%以下。再考虑到MERS-CoV感染后,半数以上的感染者是轻症患者(按照沙特的报道,大量的该国的新感染者,都是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而这些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中,有超过一半以上是轻症感染,没有出现严重的器官功能损害),则即使出现新增感染病例,重症患者将是很少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研究结果是基于迄今为止笔者对MERS-CoV病毒传播特性的科学知识得出的。必须承认,尽管概率很低,但从理论上并不能排除MERS-CoV病毒出现突变,从而使得传播能力急剧上升的情况。如果出现上述情形,该病将有可能造成全球性爆发流行,从而使得相关国家的防控局面,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如果类似的情况真的发生,将是人类在后基因组时代第一次有机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种起源时仅具有低传播力的病毒在传播过程中,经由基因突变增强自己的传播能力并造成大规模扩散的特例。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形,因此,尽早研发出疫苗、加快有效治疗药物研发力度,是非常必要的。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有关的研究机构,已经迅速行动起来了。

作者供职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