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稿 | 欧盟商会:欧洲企业对在华发展乐观度下降

《财经》杂志 左璇/文 《财经》杂志 左璇/文  

2015年06月10日 15:05  

本文1197字,约2分钟

尽管60%的欧洲企业在华营业额仍然在增长,但是他们预测未来增长形势会越来越艰难;30%多的受访欧洲企业认为他们不会扩展中国业务,而会在目前状况下搁置投资计划并进行成本削减。

6月10日,中国欧盟商会和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在北京发布的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称,鉴于中国经济放缓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欧洲企业正在重新考虑在华战略。

这份名为《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一半数量的欧洲企业仍然表示对未来在华发展保持乐观,但是这一数值比去年下降了10%,约有四分之一的受访企业对未来盈利能力持悲观态度。

中欧商会主席伍德克(Jorg Wuttke)对记者表示,尽管60%的欧洲企业在华营业额仍然在增长,但是他们预测未来增长形势会越来越艰难;30%多的受访欧洲企业认为他们不会扩展中国业务,而会在目前状况下搁置投资计划并进行成本削减。

中国以高额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和许多产业部门债台高筑,目前新的增长模式还没有确立。与此同时,欧洲和美国市场出现新的投资热点,例如由于能源价格大幅降低美国成为能源化工企业竞相投资的目的地,因此欧洲企业有了更广泛的投资目的地选择。

报告显示,造成欧洲企业对华投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中国的法治和商业环境欠佳,监管存在障碍以及网速过慢、网络监管过严等等。

伍德克对记者表示,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更加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相关问题虽然在三中全会上得到讨论,但是进展缓慢;欧洲企业仍然对中国的改革保持观望和信心的基础在于中国过去的改革成果,在进入WTO后中国进行了很多改革,例如在利率市场化、企业营业税改革等方面。

报告显示,目前主要的监管障碍在于不可预测的立法环境,行政相关的因素以及执法时的自由裁量权。伍德克表示,不同规模的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区企业在法制执行上有裁量权,导致了不公平的竞争,中国或许可以在国内实行类似WTO的准则,来减缓地方保护主义。

创新是推动中国产业链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调查发现不到三分之一的欧洲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而且这些中心的研发计划大多仅限于产品的本地化。

伍德克对《财经》记者表示,欧盟企业在华创新的活跃度由去年的13%提高到25%,其中一些大的生物制药、汽车、化工企业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但是其他的企业并没有跟进。“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在研发做了过度投入,无法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对市场需求也缺乏了解,因此后续需要大量整合市场的工作,中国的制造业2025和欧洲的工业4.0很难对接。”

伍德克表示,他对中国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看好,因为涉及的市场是较大的成熟市场;而对于从中国到欧洲的“一带”,虽然6000万人口的市场非常有潜力,但该政策的经济性和实用性还待观望。

在本次调查中,60%的受访对象是雇佣人数小于250人的中小企业企业,大型跨国公司约占21%,比例与去年参与调研的公司比例一致。其中,80%以上的公司在华运作超过5年。54%的公司在华运作超过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