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稿|“吃靠掰,量靠猜”,谁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财经》实习记者 相惠莲/文  

2015年06月11日 20:32  

本文1203字,约2分钟

成本高企,但价格依旧受到管制,尽管发改委已经放开了政府定价,但业内人士认为,在现有的招标体系内,药品价格很难如实的与市场贴合。由于省级招标限价和医院二次议价的存在,一些药企不得不放弃生产利润过薄、甚至赔本的儿童药。

儿童的“缺医少药”已是老生常谈,但这个局面还在持续。

2015年6月,距离《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发布已一年有余,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尚未出台,诸多制药企业持观望态度,生产儿童药的国内厂家依然寥寥无几。

一方面是逐年上升的医疗需求——儿科门诊人次占总人次的9%左右;一方面则是稀少的儿童药品数量——在2009版国家医保目录中,仅13个化学药提及“限儿童及新生儿使用”。多年来,儿童给药多是在成人药的基础上调整用量,“吃靠掰,量靠猜”,由于儿童的生理状态尚未成熟,一旦用药过量,可能引起代谢与发育异常。

掣肘药企进入儿童药市场主要来自成本压力,儿童药生产工艺复杂,损耗大,人力成本高,导致儿童药生产成本高于成人药。同时,儿童受试者难以寻找,样本采集代价太高,药品的生产周期被越拖越长。儿童药需求尚未饱和,但批量小、成本高、时间长、风险大,与企业“短平快”的盈利冲动悖逆。

成本高企,但价格依旧受到管制,尽管发改委已经放开了政府定价,但业内人士认为,在现有的招标体系内,药品价格很难如实的与市场贴合。由于省级招标限价和医院二次议价的存在,一些药企不得不放弃生产利润过薄、甚至赔本的儿童药。

一家珠海药企的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其生产的一种药品中,儿童药规格为每片0.125克,成人为每片0.5克,在多个省份招标时,儿童药直接被要求将价格定为成人药的四分之一。她认为,虽然从表面上看,两者的原料成本确实是这一比例,但真正的生产成本却相差不大,如此简单的定价方式并不合理。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儿童用药难题?一种观点是,需建立基金会来支持药企的生产研发。另有学者建议,可借力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来缓解现有瓶颈,比如,捆绑多个儿童药研发项目共同申请一个课题,从而获得资金上的支持。

2013年以来,面向审批、生产、定价等环节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2014年5月,《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为儿童用药建立申报审评专门通道,儿童用药可不受成人药品定价水平影响等意见。此外,国家食药监总局曾表示,会对可优先受理审评针对儿童用规格和剂型申请。2015年2月,国务院发布文件提到,妇儿专科用药将采取企业与医院议价、直接挂网采购的模式。

业界更为关心的是儿童基本药物目录的编制。2007年起,WHO已开始提供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标准清单。2013年4月发布的第四版清单内,就包含了200余种被认为能治疗重点疾病、保障安全的药物。

,《财经》记者从5月底的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上获悉,中国版的儿童基本药物候选清单初定于今年年底制订完毕,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正围绕药品的可及性和市场竞争状况进行调研。然而,清单如何落地,是进入基药目录的形式,还是直接纳入现行医保目录,都还没有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