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独家|嘉吉CEO:如果无法做到自给自足,中国粮食该怎么办?

《财经》杂志 施智梁/文  

2015年06月12日 16:50  

本文1685字,约2分钟

假若你能周全签署贸易协定,多方维护贸易关系,就能建立一个多样化的粮食进口体系,有效分散潜在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发展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粮食贸易对中国很重要的原因。

中国的粮食安全,是靠开放的自由贸易还是自给自足?中国能否承受自由贸易之下的风险,即贸易战和战争爆发后的断粮?

6月10日,《财经》记者在上海专访了美国嘉吉(Cargill)公司CEO大卫·麦克伦南(David Maclennan),这位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制造商掌门人认为,中国应坚持走自由贸易的路子,并需要建立多样化的粮食进口体系以稀释贸易风险。

中国粮食进口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大豆的对外依存度极高。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今年两会期间披露:2014年中国粮食进口总量1亿吨,达到历史峰值,这1亿吨中70%以上是大豆。

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中国粮食总需求的增长将大大超过国内粮食生产的增长。2014年,中国粮食总需求为6亿吨,预计2020年会达到6.7亿吨,2030年达到7亿吨。

这并不是中国乐意见到的。长久以来,中国的决策者们对依赖国际贸易保障本国粮食安全保持谨慎,逻辑很简单:国际贸易与国际政治关系密切,一旦出现国与国之间的交恶,贸易战和战争在所难免,把中国人的口粮拴在外国人手中,实在冒险。

学界有人附和。6月8日,郎咸平抛出“粮食安全,外资ABCD猛于虎”的观点,认为万一遇到战争或天灾人祸,中国将面临粮食贸易的中断。该论调获得相当多人的支持。

另一种善意的逻辑同样倾向自给自足。马里兰大学的教授莱斯特·布朗曾发起过“谁来养活中国”的讨论,他认为对于中国这样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国际贸易并无法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必须要努力实现自给自足。

郎咸平提及的ABCD是业内对四大粮商——美国的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法国的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的简称,他们占据了全球粮食贸易的主要份额,这也让他们在包括中国的一些国家引发争议。

大卫·麦克伦南并不回避嘉吉在中国遇到的争议,他仍坚持中国需要走自由贸易的路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来说,很难做到自给自足。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关注的自己的比较优势。”

麦克伦南来自寒冷的美国北部,当地气候不适宜种植橙子,“如果真种橙子的话无疑是在削足适履,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从南方温暖的地区如佛罗里达州和加州购入橙子。”他以自己家乡的情况为例。

在他看来,这样的道理在国际贸易中也同样适用。巴西、阿根廷、北美、加拿大、美国这些国家在大豆和玉米种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何不优化粮食种植,将重点放在那些对于气候、土壤和人民最有利的农作物上,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呢?”

然而,国与国毕竟不像州与州。自由贸易存在风险,一旦卷入贸易争端,没有一个国家政府愿意看到粮食来源不确定的情况,这就是提出“粮食安全”的意义所在。

首先,一旦陷入贸易战,中国粮食怎么办?

麦克伦南仍然坚持坚信国家应当推崇开放的贸易政策,“假若你能周全制订贸易协定,多方维护贸易关系,就能建立一个多样化的粮食进口结构,而不是单单依赖一两个进口源,这会有效地分散潜在风险。”

俄罗斯和乌克兰正在积极向中国出口粮食,有这两个粮食贸易源对中国而言很重要。

最后,万一发生了战争,该怎么办?

麦克伦南表示,这就到了伦理道德的层面,也就是粮食贸易的伦理问题。“多年前当朝鲜深陷危机时,嘉吉选择向朝鲜运送谷物。这是出于人道主义,我们向美国政府申请合法运送资格,最终获批(美国法律禁止美国公司与朝鲜进行贸易)。从嘉吉的立场来看,以粮食作为(政治)制约杠杆不符合伦理准则。在任何情况下,粮食和药物的贸易都不能被推向风险边缘。”

事实上,包括嘉吉在内的大粮商们通常定义自己为全球公司而非单纯的某国公司,越来越多的全球化公司的存在降低了粮食贸易的政治风险。要知道,嘉吉甚至在美苏冷战期间给前苏联提供过粮食。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因战争导致的粮食安全风险永远不能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