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稿| 粮食安全再出招

《财经》记者 焦建/文  

2015年06月17日 12:40  

本文1951字,约3分钟

库存粮食识别代码体系一旦普及,将可望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码随粮走”的全过程监督追溯机制。一旦有粮食品质或安全问题爆发时,更易于追究缺失责任和问题环节

又是一年夏粮收获时。丰收再成定局之际,如何做到“颗粒归仓”,确保粮食安全,成为决策各方关注焦点。6月15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发布《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下称“粮安工程”),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

在中国当下的粮食安全相关政策格局中,这是除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确立种植面积底线等长期的工作重点之外,中央部委层面首次如此系统性提及革新仓储、流通及产销调节体系。

根据规划,“粮安工程”将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粮油仓储设施、打通粮食物流通道、完善应急供应体系、保障粮油质量安全、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等。

目前中国的粮食储备主要为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农户储备等三级储备。而国家所有储备粮库则分为三类,一是世行贷款兴建粮库,库容480万吨;二是国债项目投资粮库总库容5260万吨;三是2009-2014年中央财政资金补助各地和央企兴建粮库3480万吨。

在此次“粮安工程”规划中,“到2015年底,中国国内新增新建仓容5000万吨,维修改造“危仓老库”比例达到60%堪称亮点。”一位粮食行业专家对《财经》记者分析称。

在过去的十一年中,中国粮食的总产量一直递增,但全国的仓容空间却没有相应增加。故此在2014年6月夏粮确定丰收之际,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曾专门研讨粮食仓储问题,并决定以东北地区和南方稻谷产区为重点,两年内新建仓容1000亿斤。

对于实施“粮安工程”的必要性,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此前曾坦言:中国粮食产出后,每年仅在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所损失的浪费总量,便达到700亿斤以上,相当于2013年全国粮食生产总量的5.8%。

其中,中国的农户存粮又占去全国粮食年总产量的近半数,但由于农户的储存设施简陋,每年因发霉、虫蛀或遭老鼠雀鸟啃食的粮食损失达400亿斤以上。据《财经》记者此前在江苏、山东等省的实地调查发现,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为8%-10%的水平,但在某些地区,损失率更高达近20%。

而且,当粮食进入物流环节后,全国粮食企业的各类仓库中,有近1800亿斤的仓容空间都属于“危仓老库”之列。很多粮食仓储设施虽然不是完全的露天存粮,但在保温隔热、防潮防雨、气密性等方面普遍不好,这就会直接导致粮食的浪费。目前中国的粮食物流方式,也大多采用包粮运输,在包装、卸载过程中造成抛洒、遗留的耗损较大。

此次“粮安工程”规划时间期限为2015——2020年,按照愿景,未来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将取得明显成效。每年减少粮食产后流通环节损失浪费1300万吨(260亿斤)以上,损失浪费率下降40%以上,粮食消费更加科学合理,形成全社会节粮减损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在落实相关项目投资方面,“粮安工程”通知称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未来粮食仓储设施等建设将列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分别落实。三部委称,确需中央投资支持的,结合中央投资安排的重点和原则统筹考虑,优先支持粮食主产区粮食仓储设施及跨区域粮食现代物流等重大项目。

“粮安工程”规划也明确提到了目前火热的PPP问题。“能通过市场化解决的,要更多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放宽和合理引导市场多元主体投资经营领域,逐步建立“负面清单”发布制度,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投资领域。”通知称。

此外,建立国家粮情监测预警系统机制也被提上日程,“粮安工程”规划对此提出要求:整合现有粮食信息资源,建成包括信息采集、警情分析、信息发布的粮情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和完善库存粮食识别代码制度,推进“智慧粮食”建设,增强国家调控市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据《财经》记者获悉,所谓库存粮食识别代码,是一种可以记录粮食产地、收获年份、流通轨迹、粮食质量等信息的载体,目前具有根码、当前码、二维码等识别型态,可根据粮食所储存的每一个货位单独生成。而库存粮食识别代码体系一旦普及,将可望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码随粮走”的全过程监督追溯机制。一旦有粮食品质或安全问题爆发时,更易于追究缺失责任和问题环节。

“此一应用,将会对政府的粮食收购政策、库存监管、质量管理、应急保障和统计调查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粮食局一位相关负责人曾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