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稿丨德国为何成外国投资新宠?

《财经》记者 左璇/文  

2015年06月24日 16:44  

本文1490字,约2分钟

中国在德国投资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德国公司的技术帮助中国公司扩大市场份额,而中国资本则帮助德国企业开辟新市场、不断壮大并由此保障工作岗位;除此之外,由于德国家族企业众多,一些找不到接班人的企业也为中国公司进入德国市场提供了契机。

尽管德国经济增长仍然处于历史低谷,政府改革前景尚不明确,外国资本——特别是来自中国的FDI——却对德国青睐有加。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数据显示,2014年外资投资新项目达到1199个,比2013年增加21%。其中在绿地投资方面,来自中国的投资项目数量以190个位居榜首,美国以168个位居第二。

所谓绿地投资,是指外国公司在东道国按照当地法律建立企业或分公司,而不是运用并购手段进入他国市场。绿地项目可以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媒体事务部孟祥初对《财经》记者介绍,他们目前有1800多名员工,70%以上为本地员工。

据《财经》记者了解,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是中国企业投资德国的一个分水岭:2008年之前,中国在德国每年只有4-7个直接投资项目;2008年增加到21个项目,2009年这个数字翻了两倍,去年则开创了新的记录。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在接受《财经》专访时表示, 迄今为止中国在德国投资使双方都受益,德国公司的技术帮助中国公司扩大市场份额,而中国资本则帮助德国企业开辟新市场、不断壮大并由此保障工作岗位;除此之外,由于德国家族企业众多,一些找不到接班人的企业也为中国公司进入德国市场提供了契机。

在德国,年营业额在2亿欧元以下、雇佣人数不到500人的中小家族企业众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这些企业每年提供70%左右的就业岗位,对GDP增长的贡献高达40%。

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它们往往深耕某一细分市场,生产摩托车配件的一个小企业占领50%的全球份额是最典型的德国中小家族企业的案例。

不过这些家族企业在经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后,如何传承常常是创始人料想不到的问题。有资料显示,在这些家族企业中,通常第一、第二代创业,第三代守业,第四代交出家业,仅有10%能传承至第四到第六代。

投资大师巴菲特也看中了这些“小而美”的德国企业,他在今年年初以高于4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摩托车用品配件零售商Detlev Louis Motorrad-Vertriebs。他表示将在欧洲展开大收购。“欧洲有数亿人口,人们收入高,有创造力,是(收购的)绝佳地区。美国是我的初恋,但我看到欧洲对我们有很多可能性。” 巴菲特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

据伯克希尔哈撒韦网站资料,目前巴菲特旗下的德国资产稀缺。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对媒体表示,德国的商业文化与美国不同,但是他们非常羡慕德国的生产率,长期以来德国人的工作时间比美国人少,产出却比美国人高,这是他们通过长期思考决定加码德国的原因之一。

巴菲特在接受德国商报访问时表示,由于监管及法律规定对投资者的保护,他颇喜欢德国企业;此外,在德国即使是较小企业也有全球布局,也是他青睐德国的一个原因。

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对德国的投资也是中国产业升级所需。柯慕贤认为,中国目前劳动成本不断提高,同时生产效率又未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德国在这方面可以给中国提供许多高新技术。

也正因如此,中德两国在2014年正式宣布开启两国在“工业4.0”的合作。近年来,制造业强国如日本、美国等国都推出了将制造业数字化的相关发展战略,而唯有中德之间将其视为两国合作的新领域。

就此柯慕贤认为,德国在制造业领域全球领先,因此从制造业角度设想工业4.0;美国则是在IT领域领先,其工业战略更多由IT业驱动。两国的目标是一致的,差别在于是从制造业还是从IT业的角度来定义;中国和德国相似,都以制造业为强项,因此两国的科学界、企业界和政府间有很多的合作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