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稿|教师蓝皮书:收入缺乏吸引力导致北京教师供需失衡

《财经》记者 吴珊/文  

2015年06月30日 21:26  

本文784字,约1分钟

分析结论指出,尽管从绝对数值来看,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在2012年已经成为全国最高,但从实际水平及其职业吸引力来看却并不算高。这已经成为影响北京等发达地区吸引足够优秀劳动力加入教师队伍的重要瓶颈。

中国教师工资水平在全行业间处于中下位置,而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工资相对水平则更低,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6月30日,在《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主任鱼霞作出上述表示。

虽然中国在2012年实现了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但中小学教师收入整体不高,且存在地区不均和城乡差异等问题。

2012年,北京教科院教师研究中心承担的《北京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研究》课题研究发现: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也不理想。由于供需失衡,致使新招聘的教师中没有教师资格证而“无证上岗”者并不鲜见。

在1990-1998年间,北京市教师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大体相当;1999-2007年间,教师工资高于社会平均工资;2008-2011年,教师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

分析结论指出,尽管从绝对数值来看,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在2012年已经成为全国最高,但从实际水平及其职业吸引力来看却并不算高。这已经成为影响北京等发达地区吸引足够优秀劳动力加入教师队伍的重要瓶颈。

为解决教师缺口,北京市教委及各区县教委做了很多努力来改变现状。自2013年至2015年,北京各县区农村地区中小学计划招聘1000名教师,以补充小学音乐、体育、美术、历史和地理学科教师队伍。虽然北京市承诺解决获聘的非北京籍生源户口问题,却仍然没实现最初的招聘目标。

通过对北京教师工资制度的研究发现,教育财政预算中并没有体现出对地区间物价差异的平衡机制,对中小学教师工资影响较大。同时,虽然教育经费在大幅持续增长,但人员经费支出的比重在持续下降。

因此,鱼霞建议,未来应根据各地区的物价水平、其它行业的工资水平,制定出合理的教师工资地区差异确定机制。同时。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告一段落之后,教育财政结构支出的重应转移到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