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稿|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期待年底“瓜熟蒂落”

《财经》记者 王延春/文  

2015年07月29日 16:21  

本文2036字,约3分钟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内容,会超越货物贸易层面,涉及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负面清单、知识产权等“21世纪新议题”的内容。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已经收获了“黄金十年”,双方正期待迎接“钻石十年”。

“今年底有望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谈判。”商务部副部长高燕今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中国—东盟经贸与投资合作暨第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情况介绍会上表示。

高燕介绍,双方自去年8月开始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首轮谈判,到目前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有望于今年内完成谈判。现在升级谈判的重点领域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以及经济合作。去年8月,中国和东盟经贸部长会议已经通过了自贸区升级谈判的要素文件,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三轮谈判。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是2013年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是为了加强经济贸易投资合作,改善总体的市场准入条件和双边贸易平衡,更好地应对区域和全球的挑战,实现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

尽管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市场萎缩不振,但中国—东盟的贸易投资则表现活跃。在双边的贸易方面,201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是480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23%,高于全国外贸总体增幅近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是2243.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对东盟贸易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2%。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在相互投资方面,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和东盟累计双向投资额超过了1300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对华投资超过900亿美元。2010年之后,中国对东盟新增的投资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量的60%以上。其实,双方的经济互动不仅限于开放市场,发展贸易和投资,还在诸多领域拓展,比如,在建设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金融合作以及次区域合作(GMS)等方面都有探索。

目前,“自贸区升级版”的框架还无从获悉,具体哪些方面的“升级”已达成协议,哪些还有障碍,也不甚明晰。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李锋博士对《财经》记者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内容,会超越货物贸易层面,涉及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负面清单、知识产权等“21世纪新议题”的内容。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方谈判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认为,自贸区升级版可能会体现三个深度:一是开放的深度,主要体现在以新的规则开放服务和投资领域(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规则),为扩大双向投资、构建产业链、推进服务产业发展提供好的环境;二是合作的深度,主要是在“一带一路”的框架倡议下,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网,建设产业园区和经济走廊;三是打造中国与东盟经济共同体接轨的大经济区建设,实现经济区内的“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经济的全面接轨。

高燕副部长表示,相关的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也有一定进展。2012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国加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也就是“10+6”范围内国家的领导人共同宣布启动RCEP谈判。2012年11月至今已经进行了八轮谈判,举行了三次经贸部长会议,成立了相关的工作组,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知识产权、竞争政策、法律与机制等等,这七个领域目前都有新的进展。

据了解,当前RCEP是东亚规模最大、成员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自贸区谈判。“10+6”框架下的这16个国家的人口占全球的48%,GDP总和占全球的30%,这个自贸区一旦谈成,将会优化本地区的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国对2015年年底如期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充满期待,并为支持东盟共同体的建成提供包括优惠贷款、无偿援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按照设定的时间表,今年年底,东盟共同体将成立,这是东盟十国从“一体化”向“共同体”的升级,这一升级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叠加”,预示着中国与东盟双边经贸合作模式必将发生深刻变化。

不过,长期研究东南亚问题的安邦集团分析师蒋工颖告诉《财经》记者,目前看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和东盟共同体,都需要克服诸多障碍,这不仅由于十国之间体制、经济水平、宗教风俗等方面较大差异,也绕不开纠结如麻的“南海问题”。

据了解,实现东盟共同体的时间表曾设定在今年1月1日,后来推迟到今年12月31日,这个时间是否还回推迟还未能确定,“也许届时宣布成立,再逐步完善是一种务实的方法。”蒋工颖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