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稿 | 广东产业升级 智能装备成核心突破点

焦建/文  

2015年07月30日 17:41  

本文1620字,约2分钟

广东省为应对传统制造业增长动力衰减、竞争优势流失的挑战,卯足力气朝向智能装备业。智能制造的关键是智能装备制造业。

作为中国制造大省及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的广东省,近日正式拿出了其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版发展规划。在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劳动力成本上涨及土地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条件下,继实施多年的“腾笼换鸟”政策之后,广东新选定的制造业核心突破点,是智能装备产业。

7月27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相关会议,在会上印发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下称《规划》),明确规划出了其制造业升级“三部曲”:2017年智能装备产业年均增长20%,2020年该产业增加值达4000亿元,2025年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

为应对传统制造业增长动力衰减、竞争优势流失的挑战,“智能制造具有尤为突出的地位。而智能制造的关键则是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在参会时对广东的规划如此表示。

要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提出了六大任务,即构建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发展智能装备与系统、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完善智能制造服务支撑体系。

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所长谢少锋认为,广东发展智能制造有两项优势:一是产业基础相对较好,二是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特别是面向制造业的服务业发达,服务型制造业在全国比较领先。智能化依靠数字化、网络化作为支撑,软件正是广东的优势所在,它有很多相关企业在智能产品应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些企业和众多中小企业的创新环境及创新能力都不错。

但广东要实现从以往的“制造大省”到“制造强省”的转变,需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产业核心技术太少;二是产业层次不高;三是产业链条不完善。

就制造业规模而言,2014年广东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为26375亿元,如果按单独经济体排位,广东制造业增加值已经成为全球第5位。但目前广东全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制造业企业不足10%,关键技术和零部件90%以上依赖进口,机器人和高端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8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国外产品占领。

作为广东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体系,6月28日,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开始挂牌运作,其由工信部、广东省、广州市,以及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共同参与,属于集中了各方面资源的协同创新试验。按照广东的计划,到2020年时,其将建立15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时将达到40个。

而在《财经》记者拿到的规划文本中,机器人产业 、机器人应用等观念亦被作为智能制造的突破重点频频提及。从2014年以来,珠三角各地在布局机器人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化方面亦开始加速。其中,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已经于5月底在佛山顺德揭牌启动,将针对目前中国在机器人关键技术及核心零部件上的短板,进行重点攻关突破。

被《规划》作为机器人产业重点基地的深圳,近来亦在这一领域内频频发力。据7月28日公布的《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4)》显示,2014年底深圳的机器人产业规模已达480亿元,2020年时或可超过5000亿元。

“深圳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发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加快培育发展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深圳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浓厚,资本市场活跃发达,金融业规模全国居前,服务能力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融资服务。”上述白皮书在分析深圳产业优势时称。

但亦有相关人士对广东各地近来的“机器人热潮”提出了告诫:对于以前的一些电子制造业地区来说,这种理论上的假设能找到多大的真实市场需求还是一个未知数,机器人的一次性投资很大,制造业企业能有多大的意愿来投资,“发展这个产业要想清楚卖给谁的问题。”这位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