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文化消费

文|李湘宁  

2015年10月03日 16:12  

本文3240字,约5分钟

富人通过捕捉那藏于艺术品之中的“万状于无状,万行于无形”的余风流韵,可以“修炼”出高雅的兴致、闲适的心境和不断的自我超越,进而得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与愉悦

在眼下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很容易看到这样的场景:各大财富管理机构根据高端客户的需求举办品茶会、组织欣赏兰花展、邀请书画品鉴专家及紫砂壶名家举办专业的品鉴讲座等等。财富管理机构此举,既加强了与客户的文化联系,又满足了高端客户的文化增值需求。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高端收入者正在成为文化修养的高端人士,尤其在收藏方面,不少富人已经成为专家。如果说之前还有一些富人为撑门面而在拍卖会上坚持举牌的话,如今富人收藏更多的是为了投资与文化需求,尤其注重藏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藏品已经成为他们实现文化追求的一个载体。

欧洲艺术基金会在《TEFAF2015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指出,在过去的2014年,全球由三大艺术品市场主导,依次为:美国、中国和英国,这是中国连续第三年成为全球艺术品交易的第二名,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22%。与此同时,作为艺术品收藏的主要群体,中国拥有百万美元净资产的富豪达到120万人;另外中国超级富豪的人数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位。这些数字都说明中国艺术品消费拥有的巨大潜力。

正如著名艺术品收藏家马未都所言,“收藏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后的文化背景。如果只看重投资价值,艺术品与白菜萝卜的属性是一样的,价签已经不是藏品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只有文化价值才能让收藏者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与愉悦,也能让藏品的价值更为凸显。盛世兴收藏,当物质水平的发展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文化的需求就上升到第一层面。”

根据《投资时报》最新发布的报告,休闲娱乐已成为中国高净值人群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选择将自己的兴趣与投资结合起来。中国高净值人群另类投资专项调研显示,另类投资已经居高净值人群投资方向的第三位,投资比例超过一半。艺术品、珠宝玉石、酒和钟表都是受青睐的另类投资标的。

富人通过捕捉那藏于艺术品之中的“万状于无状,万行于无形”的余风流韵,可以“修炼”出高雅的兴致、闲适的心境和不断的自我超越,进而才能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与愉悦。因而,文化消费作为富人群体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置偏好、形式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都值得关注。

 

富人艺术品配置之道

在中国富人群体之中,有人对中国艺术品情有独钟,有人对欧美主流艺术品更向往之。因而,在配置艺术品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

在海外艺术品配置方面,万达集团的王健林和华谊兄弟的王中军颇有代表性。受他们青睐的多为毕加索、梵高、莫奈等在国际上具有极高认可度的西方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在中国人的欧美艺术接受史中,印象派的影响力无疑是最大的,中国的藏家群体也多受此影响。

例如,王健林先后将毕加索的油画《克劳德和帕洛玛》、莫奈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睡莲池与玫瑰》等收入囊中。其实王健林的雄心远不止于此,据万达集团艺术品收藏负责人郭庆祥透露:“自2013年拍得毕加索力作《两个小孩》起,我们就致力于收藏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每一个时期的原创作品和精品。万达集团将继续搜集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画家作品,以丰富收藏体系。”

另一个企业家收藏圈里的资深人物是王中军,其一直热衷于艺术收藏,尤其钟爱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作品。2015年5月,王中军以1.85亿人民币买下的毕加索的油画《盘发髻女子坐像》,在过去近70年中,一直由好莱坞著名的戈德温家族收藏。2015年1月,塞缪尔·戈德温去世,戈德温家族的继承者决定将家族收藏的艺术品进行拍卖。王中军说:“我先是喜欢上了这幅作品,之后也爱上了它背后的故事。戈德温家族是电影界的传奇。在这幅作品中我不仅能够欣赏到毕加索的天赋,也能够看到塞缪尔·戈德温老先生的创见。”

当然,王中军也对中国艺术品有很多配置,其中他特别钟爱杨飞云和艾轩,他曾表示:“到目前为止,我收藏杨飞云的油画最多,有十多幅;艾轩的也有十来幅;王沂东的有五六幅。”

侨福集团董事长黄建华则对中国传统艺术品相当着迷。根据一份其披露的清单:他拥有数不清的当代艺术作品以及45件达利作品、14万瓶红酒、70多件石窟佛像、40多件青铜器等等⋯⋯广东恒大集团的许家印则偏爱中国现当代书画,其对长于花鸟工笔和写意的岭南画派大师周彦生的作品情有独钟,大有“逢画必收”之势。因二人都出生河南,立业广东。

需要说明的是,艺术品收藏在现在已非富豪的专利,中国大众富人对艺术品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民生银行在《艺术品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国内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习惯。根据宜信和《福布斯》中文版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的数据,84.4%的受访者在购买艺术品时是为了个人爱好,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会进一步购买艺术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这可以作为当代中国艺术品向大众富裕阶层蔓延的一个恰当比喻。由于经济水平和鉴赏水平提高,艺术品成为了国人的家中之物,不仅能陶冶情操,怡情养性,还能实现连年保值增值。

不过,由于艺术品市场水比较深,艺术品行业是唯一允许赝品流通的行业,这里到处充斥着赝品泛滥、虚假鉴定、假拍拍假等现象。因此在投资艺术品时,个人或机构拥有专业的知识看起来是必须的。所以他们倾向于流通性强、市场成熟的艺术品,以近现代绘画和当代艺术为主,并在相应平台上委托卖出的艺术品及管理机构推荐的艺术品,从中筛选出优质艺术品,通过管理公司来实现自身的文化消费。

 

艺术品与富人的自我实现

中国富人是全球艺术品收藏的新兴人群,虽然已经占据主流的位置,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大陆还未出现像纽约和伦敦那样的世界艺术品交易中心,具体表现在中国跨境艺术品交易金额远远低于美国和英国。据公开的数据,2012年中国艺术品进口总额只占全球进口总额的6%,而出口额所占比例仅为4%,分别为10.4亿和7.86亿欧元。

因而,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美国和英国富人的艺术品收藏状况,因为他们走的历史,或将是中国富人正在或将要走的路。巴克利银行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仅有10%的欧美富豪表示购买绘画等纯艺术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投资,相反,为了追求情感和心理满足的愿望,似乎在富豪购买艺术品时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62%的富豪认为自己购买艺术品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愉悦身心。

同样,在美国和英国,不同年龄段的富豪在选择收藏对象时也不尽相同,55岁以上的受访富豪更倾向于收藏艺术品和古董,而45岁以下的新贵则喜欢收藏古董车、红酒、贵金属以及珠宝等。

这足以说明,即使在美国和英国,真正积累起文化资本,有那么宽广和深邃的眼光去欣赏人类文明历史的,往往都是岁数高者。可见文化消费是一个富人终其一生都在学习之事,往往年龄越高,欣赏层次也就越高。

此外,美国的富人在收集到一定藏品之后会开办自己的展览,甚至是开办自己的博物馆,以使大众都能欣赏珍贵的艺术品。最为典型的是沃尔玛的女继承人艾丽丝·沃尔顿,她在自己家乡欧扎克一条多岩石的峡谷中从凭空建起了一座占地20万平方英尺的博物馆,名为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由享誉世界的建筑师摩西·夫迪精心设计。博物馆建成之后,沃尔顿家族基金将一笔12亿美元的资金注入了该博物馆,同时,沃尔玛集团提供了2000万美元赞助款,使得游客可以免费参观。该博物馆的藏品其中展示着沃霍尔(Warhol)、罗斯科(Rothko)以及波洛克(Pollock)等艺术名家的众多作品,当然还有一些知名度较低的艺术家的艺术珍品。自其博物馆2011年开馆以来,已经接待了超过百万的游客。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富豪也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藏品公开展出或建立自己的博物馆,以让更多人能够接受这些艺术品的熏陶,进而让大众也能享受得起超越本阶层的文化消费。那么艺术品收藏就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计算,而具有了社会层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