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岩:互联网创新的新机会

《财经》杂志 刘彦/文  

2015年11月17日 22:02  

本文3347字,约5分钟

互联网的渠道去建立你的新的品牌和服务的企业,所谓新传统企业,正在慢慢发育。产品和服务的内容是传统的,但是用互联网的渠道和手段建立起新的品牌了,这一类企业未来会大量产生

两类人会活得很好。一类人他有独特的技能,一个小团队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样的人有生存的空间。另一类就是达人。在每个领域里这类人都会做出与众不同的事儿。与众不同的产品也好,服务也好,他也会有很好的生存空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寄托着经济下行时代的未来增长点的期望。在北京大学和成都市联合主办的“创新•资本•跨越---2015北京大学成都金融论坛”上,北大企业家创投基金执行合伙人杨岩关于互联网企业演化生态的演讲,倍受关注。

在杨岩看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创造了虚拟世界,使得消费者获取资讯、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发生了从线下到线上的改变。

杨岩认为,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一方面是表现在去中间化的特点,互联网让所有的渠道,中间层变成越来越透明,众多的渠道演变成一个大平台。另一方面,由于产品服务的提供商和用户的直接对接,给及时改进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可能性。产品能够快速迭代,用户体验会更极致。

他认为,伟大的公司都是产物,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生的过程中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公司,产业演化基本上遵循了从硬件到网络再到内容,内容从资讯到产品再到服务的过程。从消费服务的产业来讲,也是从高频消费到中频消费到低频消费逐渐上网的演化,一浪一浪往前推进。在互联网时代最后变成伟大的公司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抓住了某个大浪起来的节奏。

他认为,下一步移动互联和万物互联的时代,伟大的公司将诞生在物联网领域,而传统的互联网领域竞争已趋于饱和了。会后,作为北大创业训练营导师的杨岩,接受了《财经》杂志的专访,向创业者和投资者介绍了他对下一步互联网企业演化中的趋势和机会的理解。

《财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增长的一个突破点。作为一名知名的创业导师,您怎么看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是人人可创,还是有些基本条件?

杨岩:有些人觉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法有一点浮夸,但我不这么认为。总体来说我是赞同的。其实创业没有条条框框,不去试试,谁又知道不能够成功呢?每个人都有创业的权利,创业是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种生活方式。创业要趁早,是九死一生的旅程,年轻才有失败的本钱。

但是,创业者要做好自我的保护。要尽量争取在有投资的前提下去创业,不要因为创业把自己和家人的老本都输掉,要做好隔离墙,设定好可承受的底线,然后放手去搏。有风险投资这么一个新的手段来支持你创业,那么你就一定要利用好风险投资这个工具。

除此之外,整个社会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风险投资早期在美国等国家发展起来,是一种财富的重新分配。有人说风险投资是一项社会福利,鼓励那些已经财务自由成功人士,把一部分资金用来反哺社会,让成功人士的创新精神、创业成功的英雄主义精神继续得到弘扬,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从另一个方面,如果投资了好的种子企业,也可获取丰厚回报。

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也需要通过大众创业来解决转型期的就业问题,国家的大船载不了这么客人,需要每个人学会自己游泳。

《财经》:中国目前的风险投资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杨岩:总体上来说中国的风险投资业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美国相比,可能处于美国2000年前后的水平和阶段。我们还在实践中摸索,规模和体量还比较小。但是中国人学习模仿的能力很强。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把他个人资产的一部分配置到早期的风险投资上来,也会有更多机构的钱会投入过来,因此中国的风险投资业未来的发展还是很有前景的。

《财经》:中国地方政府在创业创新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已经非常多,你认为政府目前在支持创新创业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有哪些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杨岩:我们通过做北大创业训练营已经发现,各地政府在对待创新创业这方面非常积极,也已经非常好地学习了美国硅谷做孵化器的经验,比如苏州,深圳等地方,在如何支持创客、孵化器方面,已经非常成熟。政府在提供配套资金等方面也有很多想法。但我想提一个建议,政府最好不要自己操盘,投资是一个专业的事情,一定要找专业的人去做。政府的钱更适合做母基金,不适合自己直接操盘。政府在激励机制和对市场的敏感性上,都不如专业的投资人,所以最好不要直接操盘,而要去做fund-fund,去选择市场上最好的投资人来帮他操盘,效率更优。如何选择企业一定要市场化,市场永远是最正确的,市场的选择永远是最优的选择。

但是,也有一些政府的Fund做LP的,监管部门就把它认定为国有资产,在企业上市融资的时候,有时会变成一个阻碍。这个问题应该尽早明确,以解决很多企业的后顾之忧。

《财经》:你演讲中提到,目前互联网的演化方向中,除了基础类的生态型企业,比如BAT之外,服务类的平台垂直企业,以及未来的品牌类和工匠类企业,可能成为未来互联网经济演化的主体。你认为这些企业会在未来长成BAT这样大的企业吗?

杨岩:目前的机会有三个层面:第一是细分领域里的平台型企业,但是这类企业必须有很强的整合和低成本扩张用户的能力,高成本获取用户的话就没有竞争力。平台一方面连接消费者,一方面连接供应商和服务提供者,谁能够低成本地快速形成二者的连接,并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一个品类,能在移动端或PC端能够占领一个入口,谁就会取得成功。但是这类企业的机会不多了,产品类平台互联网企业的窗口期正在慢慢关闭。产品类互联网企业已经差不多发展完善了,但是服务类的企业还没有完成这一过程,还是正在进行时。

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从资讯到产品到服务依次递进的过程。用互联网的渠道去建立你的新的品牌和服务的企业,所谓新传统企业,正在慢慢发育。产品和服务的内容是传统的,但是用互联网的渠道和手段建立起新的品牌了,这一类企业未来会大量产生。

将来是眼球经济。两类人会活得很好。一类人他有独特的技能,一个小团队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样的人有生存的空间。另一类就是达人。在每个领域里这类人都会做出与众不同的事儿。与众不同的产品也好,服务也好,他也会有很好的生存空间。未来的消费一定是在多样性中选择个性化。这类企业不一定做的很大,但他会活得很好。工匠类的企业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都做得非常好了,将来利用互联网的渠道,将个性化的消费集中起来,这类企业也会有很好的生存空间。把工匠做到极致,既是一种工作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大量这样的企业的存在,也是一个国家发达的标志。

《财经》:你认为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中,未来还能不能够孕育像BAT这样的全球性大企业?

杨岩:如果仅仅局限于目前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我觉得生态级的企业已经产生并形成垄断了,想打破这种既有的垄断是很难的。BAT三个企业之间可能有此消彼长,但在人和人的互联之间,像他们这样重量级的生态型的企业已经很难产生了。但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在人和物,物和物连接的领域,如果有的企业把握得更好,有可能会超越他们,形成新垄断的可能性。这个领域的创新不光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其他国家要突破的领域。

世界上有三个最顶级的企业,硬件是苹果,搜索是谷歌,连接无人超过Facebook,在物联网时代,超过这三家企业的巨型企业是有可能会诞生的。从以往的规律来看,在IT行业每十年顶级企业会有一个座次的变化,下一个巨无霸企业一定是在一个即将形成的市场中产生,比如物联网和工业4.0的行业中,但在移动互联网的窗口期已经不存在了。伟大的企业是时代的产物。

《财经》:投资界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投资的兴趣集中在什么方面?

杨岩:产品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来简单的体力劳动会被机器人替代,简单的脑力劳动会被人工智能替代。未来人类不需要那么多时间来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休闲,娱乐和健康。未来人们精神需求层面的需求会更旺盛。物质层面可以通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替代,效率越来越高;在精神需求层面的服务将会越来越发达。衣更艺术化个性化,食更精致更健康,住更大面积和更接近自然;行,更方便,医疗健康教育和精神需求的提供层面,也会有巨大的进步空间。这些领域应该是很多投资人关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