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面对媒体的四大奇招怪势

无界新闻 秦旭曌/文  

2015年11月25日 16:40  

本文2115字,约3分钟

 

“表哥”杨达才受审资料图。

日前,贵阳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刘朱被免职。“老虎”都被打了一百多只,这只“苍蝇”本不值得媒体惊讶,但刘朱被曝光的一段往事,让落马的他刷了屏。

 

刘朱忽悠忽悠记者“我不是局长”。央视新闻截图。

故事是这样的,数月前,媒体就“贵阳3万套保障房一直闲置,无人入住的情况”,采访时任贵阳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的刘朱。谁曾想这位刘朱局长竟然隐瞒身份,回应媒体说“你们搞错了!我不是局长,我是过来看工作图的。”

谁曾想,几个月后,刘局长一语成谶,真的被免职了——日前,贵阳市启动“保障房因配套设施滞后导致不能如期竣工投用问题”问责程序,免去其贵阳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职务。

其实,刘朱对媒体的“躲闪”并不是个例,官员在应对媒体的过程中,尤其是遇到负面新闻时,回避、否认都是很常见的“招术”,甚至还有一些“奇招怪势”。

否认到底型

每当看到官员回应负面新闻时信誓旦旦的表示“绝不可能”、“绝对没有”的时候,许多人都会想到“表哥”杨达才的案例。

杨达才当时通过微博回答网友提问,表示自己并未“微笑”,只是表情有点放松,想让现场同志放松些。而那5块手表则是自己10年来合法收入购买的,最贵的一块3.5万元。他还说,作为公务人员,被网友监督是合理的、正常的,并多次致歉网友。

当时,许多人真的相信了,但事情的后续走向,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其实这些回应都是戏。

所以日后,许多人看到刘铁男被举报后,国家能源局回应“上述消息纯属污蔑造谣”;华润集团原董事长宋林,在官网发布声明称“举报内容纯属捏造和恶意中伤”时,就淡定了很多。

口出狂言型

有的官员没有直接否认,但“辩解”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河北沧县的一条河流因严重受污而变红,该县环保局局长邓连军回应称——“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煮过红豆的水也会变红”。

“给你肉吃,你咬我手指头”。

江苏宿迁豫区计生局局长“影射”举报人

再比如因违规发放年终奖遭举报,江苏省宿迁豫区计生局局长在全局通报会上“影射”举报人——“给你肉吃,你咬我手指头”。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警察不打人,养他们干吗?”;“我是处级领导,谁敢查我的车?;“有意见,去厕所提去”……

“三不”回应型

同“口出狂言”的“雷人官员”相对应的是“沉默是金”的干部,在面对媒体的过程中,他们通常会使用“不知道”、“不清楚”、“不了解”的“三不”方式回应。

“我不清楚,需要问一下同事”,“我不知道”,“我不掌握”

天津港爆炸事件新闻发布会上的高频词

天津塘沽爆炸案的六次新闻发布会,在记者提问环节,“我不清楚,需要问一下同事”,“我不知道”,“我不掌握”等,成为应答时的高频用语。

如第一场发布会上回答记者“危险品仓库按照规定应该离居民区多远”的提问,官方称“还是蛮远的”;第三场发布会中“专家不在,我要与我的同事商量一下”;第六场发布会记者提问“谁负责统筹指挥救援”,有官员回应“将尽快了解情况”等等,这些回答引发舆论批评。

毫无诚意型

有的时候不回应,有的时候回应了等于没有回应,因为是“套话”,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没什么“营养”。

广受诟病的有——“这件事我们再研究研究”,“已向相关部门反映”,等等。有媒体总结,这些回应的背后,就是再没有然后了。

有时候官员的讲话听不懂,大说“官话”,比如有些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洋洋洒洒几千字的讲话稿,可能核心内容也就几句话。

《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对于官员习惯说官话,91.0%的受访者直言很反感,6.9%的人表示“不好说”,仅2.2%的人表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