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呼吁填补儿童防性侵教育空白

《财经》记者 张玉学/文  

2016年03月02日 20:36  

本文1632字,约2分钟

性侵儿童案受害者呈低龄化趋势,熟人犯罪超七成……

3月2日下午,在2016年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下称“女童保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女童保护”发布上了上述统计数据。

多位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应将防性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呼吁落实四部委保护未成年人意见精神,填补全国防性侵教育教案空白;呼吁加强对未成年人社会监护制度建设,填补法律法规制度空白。

去年公开报道案件数据有所减少

“女童保护”是由中国各地百名女记者于2013年6月1日联合京华时报社、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及中青公益频道等媒体单位发起的女童保护公益项目,目前是设立在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的专项基金。

截止到2016年2月,“女童保护”已在中国25个省份开展儿童防性侵教育课程,覆盖人群超过64万,并连续三年发布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

座谈会上,“女童保护”发起人之一、凤凰公益主编孙雪梅发布了《“女童保护”2015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报告由“女童保护”根据2015年媒体公开报道案例以及基金开展问卷调查情况撰写。

报告显示,中国2015年全年媒体公开曝光的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例340起,同比下降33%。2014年同期数据显示,全年被媒体曝光的案件数量高达503起。

“女童保护”指出,统计基于公开报道案件,2015年被曝光数虽然比2014年有所减幅,但公开曝光案例的减少,并不代表着实际发生案例的减少。

座谈会上,“女童保护”还发布了《“女童保护”儿童防性侵标准教案(家长版)》。孙雪梅表示,教案用于公益用途,绝不用于商业盈利,希望能为全社会的儿童防性侵教育做一些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明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欣蓉认为,“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象非常多,家长也没有儿童防性侵方面的相关知识,这就更需要在农村地区把儿童防性侵的教案和教材普及”。

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指导意见

2013年9月,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课堂教学、编发手册等形式开展性知识教育,教育女学生了解预防性侵犯的知识,遭遇性侵犯后懂得如何寻求帮助”。

“‘女童保护’的数据为有相关部门研究开展有针对性儿童保护措施提供依据,但还有大量案件没有浮出水面,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保护儿童需要法律政策有力保障,需要制度和程序性落实机制,需要家庭监护的完善,需要专业人员的服务干预,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同时还要提高孩子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介绍说。

座谈会上,包括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在内的专家、学者提出建议:一是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应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指导意见;二是将儿童安全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让“安全教育第一课”作为小学新生入学第一课。

“今年‘女童保护’联合代表、委员提出将防性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呼吁加强对未成年人社会监护制度建设、推广成年儿童保护淮安模式、填补未成年人性侵保护教育教案空白。”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说,他已经连续三年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将建议上交,“我觉得很有效,甚至直接影响到法律的修改制定,比如去年我们也提出废除嫖宿幼女罪,现在这个罪名已经成功废除、并入强奸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