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十五年来首次下滑,意味着什么?

《财经》记者 相惠莲/文  

2016年03月02日 21:36  

本文1641字,约2分钟

近日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一份公报显示,至2015年年底,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15.27万人,较上一年减少了约10万人。出现负增长的是外来常住人口,较去年减少了近15万人,为981.65万人。

外来人口的减少让人深思,他们离开的原因究竟是特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还是产业的转移、高企的房价或生活成本,诸多说法无一定论。

这是15年来上海常住人口首次下滑。但实际上,2014年起,外来人口的增长已经开始放缓,较上年只多出6万人,此前一直维持着年均几十万人的增长。

数据准确吗?

令人惊讶的数据引发了一些猜测,人们质疑,数据是不是少报了?因为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倾向于少报外来人口数,尤其是特大城市,而人口净流出的地区则倾向于多报人口。

以往就曾发生数据之间“打架”的状况。根据过往的统计数据,2006至2009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一直维持在四五百万人上下,但2010年却激增至890多万。原因在于2010年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纠正了原本的数据。

北京亦然,由于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的常住人口为1960万人,较上年增加200多万。历年统计则显示,此前三年每年人口平均增长60万以下。

一名不愿具名的上海人口学者认为,在上海市定下人口目标后,各区都又有指标,只能逐年释放;另外,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由于统计方法上的问题,上海常住人口数据可能也测得偏高。

也有学者支持数据的准确性。上海社科院在读博士生王博撰文认为,由于统计结果需要接受不同级别统计机构多重校验,上海市的行政机关相对透明,执法较为严格,未听说过篡改原始数据的情况,本次统计数据较为可靠。

人口调控的结果?

撇去对数据的质疑,毋庸置疑的是,特大城市的人口调控政策正在发挥效果。

根据2013年《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到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总量预期为2650万左右。今年年初,上海又提出在十三五末,即2020年,将人口规模控制在2500万人。

这与北京提出的2300万的人口天花板遥相呼应。出台背景均是过快增长的人口在交通、资源、生态上都为城市运行带去压力。

近年来,特大城市均为实现人口调控目标采取了不少措施。上海在淘汰落后产能、拆除违章建筑、打击群租房等方面力度明显,此外还提高了随迁子女的入学门槛。一些外来人口聚集区人口下降明显。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认为,许多因素都影响了人口的流动,但上海和北京等特大城市出现的人口负增长、小幅增长主要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还是特大城市,还是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经济体,人口都没有下降。部分地区曾经下落,但很快又重现增长。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东京曾疏散城市功能,人口在四五年间小幅下降,但政府随后意识到这将使东京丧失国际竞争力,于是放弃了原先的政策,人口恢复增长。目前,日本整体人口负增长,但东京圈的人口涨幅显著。

而且按照按照过往的经验,政府设定的人口天花板往往都被打破。对于北京,2000 年的人口红线在 1986 年就被突破了,2010 年常住外来人口的数量是1993年时预测值的 3 倍。

人口减少意味着什么?

人口流出之后,新的问题开始困扰着上海。

据上海本地媒体报道,今年春节长假后,中小型招聘会相继举行,但“用工荒、招工难”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多数月嫂的月薪在1万到1.2万元,最高达1.8万元,部分家政公司的金牌月嫂已预约到10月份。

陆铭认为,对于统计出的15万净流出外地人口,需要分析这一群体的结构。减少的若是孩子,意义并不大,他们本来就不是形成城市病的人群;但如果减少的是劳动人口,未来要么会出现劳动力工资增长,要么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并且伴随着经济增长的下滑。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也撰文评论,如果常住人口数量确实下滑,恐怕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意味着城市化的倒退,生活成本过高,在此就业不再具有吸引力。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为了子女教育、生活稳定等,城市里的劳动力不得不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