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振明:国企要转变商业模式,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司一策”

2016年03月06日 22:18  

本文2779字,约4分钟

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专题记者招待会,邀请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陈锡文、许家印以及全国政协委员易纲、常振明,就“适应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答了记者提问。中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振明重点回答了有关国企推进供给侧改革、国企体制机制改革的难点与重点等问题。

关于国企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常振明认为,在钢铁、建材、能源等行业,供需不对称、产能过剩,国企相对比较集中,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低生产成本的任务较为艰巨。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常振明认为,在微观上转变企业的商业模式非常重要,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也为企业转变商业模式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和手段,而转变商业模式直接涉及到国企的体制机制转变。

关于国企体制机制的改革难点和重点,常振明认为,一年来国企改革主要是在两方面积极推进:一是顶层设计方面,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又出台了11个配套文件,各级国资委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文件,进行了一些国企改革试点,这些指导意见和文件明确了国企改革的方向和原则。二是在实践当中,国企改革正在按照日程稳步推进。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国企改革需要“一司一策”,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大方向和原则,每个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改革方案和发展战略,并确定未来的商业模式。他相信国企一定能够实现他们既定的改革目标。

这是常振明继去年全国两会后再次回答有关国企改革的问题。2015年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曾举行专题记者会,围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常振明在会上回答了有关国企效率、作用及改革问题。关于国企效率,常振明强调,不能把效率低下和国有企业划等号,在评价效率时,除了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社会效益,国企在国民经济中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关于国企改革,常振明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政企分开,就是国家对国企的管理由管资产到管资本;二是准确界定不同国企的功能,分类进行改革;三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考核机制和标准。

作为中国最大国企之一中信集团的掌门人,常振明于2015年11月19日在“《财经》年会2016:预测与战略”的闭幕演讲中,曾以中信集团的发展为例,系统阐述了他对国企改革的观察和思考: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中国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面对未来,国企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必须推进国企改革,坚定不移地把国企做强做优做大。在过去两年里,国企改革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不断地深入。通过进一步执行深化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到2020年必将在国企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的成果。

附:2016年3月6日全国政协记者招待会,常振明有关国企的答问全文

澳亚卫视记者:提问给常振明委员,我们注意到国有企业在产能过剩的行业里比较集中,在您看来国有企业怎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常振明:谢谢你的问题。供给侧存在着结构性问题,在企业中尤其是国有企业中比较突出,比如在钢铁、建材、能源等行业供需不对称、产能过剩。比如去年我国生产的粗钢产量8.04亿吨,相当于全球钢产量的一半,所以钢铁价格持续下跌,许多企业出现亏损。这些企业有一个特点就是投资大、企业负债高。所以国有企业相对比较集中。也就是说国有企业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低生产成本的任务十分艰巨。

怎么降成本?怎么降产能?我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在微观上我认为转变企业的商业模式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过去注重大规模生产,提高产能、提高产量。因为这样做可以减少单位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力。但是现在要去产能了。需要技术革新,增加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品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小批量灵活的生产方式来满足不同客户和市场的需要。

当然现在互联网技术还有大数据技术也为企业转变商业模式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手段。我认为转变商业模式直接涉及到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的转变,这一点尤为重要。刚才锡文主任也讲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也是从供给侧入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使农业生产大幅提升。今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好相反,是如何去产能。我体会必须用改革的方法来推进结构性调整。谢谢。

新华社记者:提问常振明委员,您刚才提到要推进国有企业的供给侧改革,必须通过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问题是2015年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哪些进展?在您看来我们要实现预期目标还有哪些难点和攻坚点要突破?

常振明:谢谢你的问题,刚才厉老师也讲了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我介绍一下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一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积极推进。主要是两方面的推进,一是顶层设计方面,一是实践方面。

顶层设计方面,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又出台了11个配套文件,各级国资委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文件,进行了一些国有企业改革的试点。这些指导意见和文件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原则。

在实践当中,我也看到很多在网上的评论说国有企业改革雷声大雨点小,这么多文件出来了,你们有什么动静?我作为一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执行者,这些文件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我有一个体会:国有企业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整体来看,每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国有企业所处的历史不同,所处的行业不同,他们面对的外部竞争环境不同。比如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也不同,每个企业长期形成的商业模式也不同。国有企业的改革一定要“一司一策”,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大方向和原则,每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自己的改革方案,制定自己的战略,并确定未来的商业模式。

比如按功能界定分类,把国企分成商业类、公益类两大类,这个指导文件出台后,基本上全国很多省市的国资委,还有40几家央企都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改革方案。去年国企的改制和重组的步伐在加快,南车北车、国家核电和中电投、中远和中海运、五矿和中冶等等12家央企正在重组合并,说明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在按照日程稳步推进。

总之,“一司一策”中每个企业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制定自己的改革方案,根据自己的情况有自己的困难和自己的难点,国企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使企业和企业的员工能够激励他们创新的热情,最终使全社会和人民得到实惠。我也相信国企一定能够实现他们既定的改革目标。(问答全文摘自人民网“2016年全国两会直播”的文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