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再涨,“猪周期”循环或不再

《财经》记者 焦建/文  

2016年04月07日 18:33  

本文1442字,约2分钟

三月份开始,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猪肉价格再次出现猛涨。因当月同比上涨超过30%,故猪肉价格创下近五年来的新高。进入4月之后,多支猪肉概念股更是出现涨停。

这与往年经验不符。以往每年春节过后的一两个月时间当中,因处于消费淡季,故而猪肉价格较低。从细处来看,本轮猪肉价格上涨,虽然是过去几年生猪“去产能”的后果,具有明显的恢复性和补偿性特征,但也夹杂了一些短期因素。一是2015年5号病加腹泻导致的仔猪疫情,使得养猪业遭受重创;二是今年春节前后全国出现了多场寒潮,直接导致仔猪生长受影响进而导致供应偏紧。

多重原因夹杂作用之下,业内人士的普遍判断是:中国正在经历自2003年以来的第四个“猪周期”,且正处于周期左侧,亦即价格上涨期。

按照传统经验,接下来的轨迹将是随着生猪出栏量的逐步增加,暴涨结束直至价格跌破猪粮比合理界限,养殖户退出,进而进入新一轮周期。为避免重走“母猪补栏补到过剩、猪价下跌跌至亏损”的老路,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出预警称:猪粮比处于较高水平,可能会引起养殖户过度补栏,导致产能过度扩张,建议养殖户理性判断未来走势。

但本轮猪周期,却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

首先,是传统的价格暴涨导致养殖户疯狂补栏、扩大产能的迹象并不明显。这背后主动或者被动的原因有:其一,禁养范围不断扩大,想要大规模提升产能缺乏空间;其二,养殖户吃亏多年,对“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的规律有了基本把握,不少人已能够保持较为平稳的心态谨慎对待市场变化,不再盲目追涨杀跌,跟风扩张。其三,中等规模猪场的补栏资金不足,也限制了它们大规模补栏的能力。

农业部近期的相关调查显示:明确选择补栏的养猪场户,仅占被调查对象的16%。这可能意味着,除上述因素外,随着中国散户养殖的减少,集中化和规模化的生猪生产,已经开始起到稳定生产进而熨平猪周期的作用。2015年时,中国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的出栏占比已达到44%。

其次,政府这两年对生猪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正在变得日趋侧重市场调节为主,并未重复“普惠式”补贴老路,而是开发出了生猪调出大县补贴,生猪价格险等一系列新措施。

能够解释这一变化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因素是,从2016年1月起,猪肉价格在CPI的权重中进行了调整。业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进行测算后得出的结论是:2016年肉禽类价格权重从2015年的6.4%调整到2016年的4.35%,其中猪肉价格权重从3%调低到2.34%。猪肉价格对CPI的影响可能趋弱之下,各方的调整,也会显得从容一些。

为进一步熨平猪周期,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版《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对处于不同价格区间的猪肉价格将采取哪些调控措施,也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政策指南。

化解猪周期,中国可能也有必要参照美国等相关成熟经验,推出生猪期货等衍生产品来对冲价格风险。目前中国在这方面仍然是空白。可以预见的是,猪肉价格不会过快下跌。

过去几年因价格持续低迷,中国的大量养殖户进行了主动减产或退市。据农业部数据显示,仅在2015年一年时间中,全国约有500万养殖户退出了市场。

而因环保要求,各地禁养限养生猪导致拆迁的规模猪场,并未在异地重建,故而造成了供应缺口急剧增大、短期难以恢复。多项因素叠加,猪肉价格高企或许不是一个短期现象。猪肉价格骤起骤落的猪周期循环,也有可能在此次循环中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