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业零售业不景气,殃及香港迪士尼乐园

《财经》记者 焦建/文  

2016年04月19日 10:15  

本文1995字,约3分钟

香港迪士尼乐园裁员近百人的消息,在成为上周日香港各大传媒的关注焦点后,由其引发的与香港旅游及零售业有关的后续讨论,本周仍在持续发酵。

这是香港迪士尼乐园开园以来的首次大规模裁员,涉及的部门主要包括餐饮部及市场部等,不少是开园时已加入的资深员工。而在此之前不久,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行政总裁已宣布因个人原因离职。业绩亏损及旅游业市场不景气,被普遍认为是直接原因。

2005年开业的香港迪士尼乐园,在2012财年首度盈利,之后逐年攀升至2014财年的净利润3.32亿港元。但在截止至2015年10月3日的2015财年中,形势却逆转为净亏损1.48亿港元。而游客人数680万人,亦同比减少9%;其中内地旅客的占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

香港社会氛围、汇率、其他地区旅游政策的变动,令香港旅游及休闲市场整体放缓,是香港迪士尼乐园在相关业绩报告中分析指出的原因。而由此见微知著,香港旅发局的宏观数据显示:2015年,访港旅客较上年减少2.5%。今年前两个月同比下跌约13%,其中占比七成以上的内地旅客下跌18%。

上述裁员消息放出的时点,正是深圳市民的赴港个人签注由“一签多行”改为“一周一行”政策执行一周年之际。香港入境处数据显示:2015年4月14日至2016年3月底,整体内地访港入境人次约4249万人次,按年下跌8.9%。其中持仍有效的“一签多行”签注来港者约631.5万人次,按年下跌57.3%。

作为曾经的消费主力之一,内地来港旅客减少,首当其冲的是香港的零售业。今年2月,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临时估值为370亿港元,同比下跌20.6%,不仅创下了17年以来的最大跌幅,也是这一统计的连续12个月下跌。

“今年2月的跌幅,甚至超过了2003年SARS和2009年金融海啸时的惨状。”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郑伟雄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称。而周大福主席近期亦表示,该集团今年会为每间分店做评估,预计会裁减一些分铺,并会视情况减少人手。

零售业世道每况愈下,但其经营成本却尚未调整到位。目前香港相关各界普遍担心的,是这一不景气局面或会造成的本地消费市场信心不足及失业率上升,进而进一步拖累本已脆弱的香港经济增长。

相反的意见,其实也存在:零售业占香港经济比重小、增值幅度少。香港政府公布的去年12月及今年2月的失业率依然维持在3.3%,可见零售业下跌暂时未反映在大的失业数字上,暂时其不用担心香港经济。

就这一观点,香港中文大学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所长宋恩荣却向《财经》记者指出:在香港四大支柱性产业中,旅游是近年来对就业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对已接近充分就业的香港来说,旅游业消费的长期持续性下滑,将会造成严重的居民收入下滑及失业率增加。

“旅游业的负外部性的大小,其实与当地的旅游接待能力高度相关。若政府能显著提升其接待游客的能力,旅游业所带来的一系列负外部性其实会大幅度地缩减。”宋恩荣如此建议。

作为“赶客容易请客难”这一局面的应对,香港特区政府除加大预算,重塑香港旅游形象并加强宣传之外,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有计划地增加商场面积,并在郊区建立综合性的边境购物中心等。亦有业界议员建议称,港府应采取措施放宽内地“个人游”,并吸引更多过夜旅客。

香港零售业界亦有所反思:上述政策能短期帮助业界“回暖”,但在基础设施跟不上需求、电商发展较弱、缺乏本土品牌等一系列制约条件之下,仍属“治标不治本”。香港应找到不过分依赖内地市场、应对游客消费模式由购买奢侈品转变为日常生活用品这一变化的新思路。

香港品牌总商会创会会长赵振国此前就曾提出建议称,香港特区政府应为本土品牌规划固定展销中心,做好对外推广,吸引外国游客。另外,政府还应该成立专门关注零售业发展的部门,加强对零售业的培训资助,吸引年轻人投身零售业。

除挑战之外,香港仍拥有大量可“赖以生存”的优势,包括良好的国际形象和信誉、充足的世界各地商品货源、零售批发商丰厚的资金和经验以及与内地频繁的经济交流等。

“香港画布的底色,既有本土的、接地气的元素,但又吸纳来自五湖四海的能量,化外力为内功,转化为香港的最新风情。这其实就是香港历史的能量。冲破畛域的限制,拒绝画地为牢的思维,从来都是香港的主旋律。”4月初,当地一家周刊介绍正在香港举行的巴塞尔艺术展时写道,“凝聚全球艺坛的精英,展出古今世界级的作品,也涵盖本土文化的力量,让全球惊艳,发现香港原来是一个最国际化的城市。”

这个至今仍是中国最具国际化况味的“魅力都市”,正在吸引着除购物客之外越来越多的新型游客的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