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监管新政频现 券商监管如何重塑

《财经》记者 陆玲 曲艳丽/文  

2016年08月15日 15:07  

本文4337字,约6分钟

在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的思路下,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将成为绝大部分券商的当头要务

重塑券商风控体系,成了刘士余上任证监会主席后最迫切的改革任务之一。

“IPO、再融资、新三板挂牌、债券发行,方方面面都在收紧。今年是券商的风控年,业务不好做,日子也不好过。”一位投行人士如此告诉《财经》记者。

7月22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专门在哈尔滨市举办了针对《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的首期培训班。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会上表示,未来将加强IPO全过程监管,考虑把保荐业务纳入到整个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体系内,问题严重的撤销保荐业务牌照。

此前,证监会于6月16日完成了《办法》及配套措施的修订,新的《办法》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

在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的监管思路下,预计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成为绝大部分券商的当头要务。李超在会上亦表示,过去是以呵护为主,监管环境以松、宽、软为主,现在要回归监管本位,从严治理。

严查投行业务

据了解,7月25日,在《办法》培训班后临时增加了一个针对保荐机构的专题工作会。有来自稽查局、行政处罚委、机构部、发行部的部门领导相继发言,充分显示了监管机构的重视程度。

据《财经》记者拿到的会议纪要,发行部副主任王宗成在会上严厉批评了各券商投行保荐。据他介绍,很多投行制作的材料质量粗糙,不同章节前后矛盾,资料不更新,有的还是首次申报三年前的行业数据等。不仅是小券商,大券商也很普遍。

“保荐机构存在的问题突出,内控覆盖性不足,证券公司也在建立合规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但对投行业务的参与是形式多于实质,存在两张皮的问题,项目时间紧迫,突击进行质控的现象很普遍。”机构部相关领导指出。

李超在《办法》培训会上直陈行业问题:券商合规风控基础不牢、水平不高,严重落后于业务发展。特别是投行业务,普遍存在难以介入,或者仅仅是形式上介入。“有的机构投行保荐工作,为了抢占市场甚至伪造工作底稿,有的甚至与发行方合谋。”

李超强调,过去监管较为关注个体风险,对各家机构风险外溢关注不够。过去机构监管较为关注经纪业务、自营业务等,对投行业务关注不够,以后投行业务必须管。

“券商一定要重视合规的问题,对表现恶劣、问题严重、屡犯的机构投行业务牌照可考虑收回。”李超表示。

目前监管层已对13家保荐机构进行专项现场检查。包括新时代证券、渤海证券、国泰君安、国联证券(含投行子公司华英证券)、财通证券、中泰证券、中原证券、长江证券(含投行子公司长江承销保荐)、湘财证券、东莞证券、华西证券、西部证券和国信证券。

据了解,全面检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风控合规体系建设,以及其对投行条线的有效覆盖情况;二是抽查保荐、并购重组、全国股权系统推荐挂牌项目,关注证券公司执业的合规性。

据《财经》记者了解,针对重组和IPO抽查,监管机构已进场多个项目,进行财务核查且全面清理。IPO申请即便撤回材料,依然在证监会的审核范围之内。

“最近内部核查,天天熬夜查底稿。”一位被借调到券商质量控制部帮忙的女员工表示,各家券商都在根据新监管要求进行自查,并补充尽职调查底稿。

在会上,王宗成还动员机构结合自身情况自查自纠。“对在会申报企业分类管理,要求制定自查方案,与完善内控机制相结合。如发现不符合条件的主动撤回。”

有券商投行人士透露,首轮检查已经结束,主要检查内核,包括立项审批、内核流程等是否合规。而撤回的项目、带病申报的项目都是此次检查的重点对象。

在债券承销方面,近两年交易所债券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背后问题开始凸显。李超在会上表示,从近期债券检查出的问题来看,很多公司在风险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缺失严重。“有的公司内部连基本的制度体系都未建立。有的债券尽调的底稿仅仅由发行人提供,公司整理形成,公司都未到现场实施尽调。”李超称。

据《财经》记者了解,上交所在6月曾组织过各券商质量控制部负责人开会,对尽职调查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债券承销的标准也在相应地提高,以前发行的债券也需要按照新规来执行。

今年以来,随着新三板挂牌数量的猛增,股转系统的基调亦开始以风控为主。

“自股转系统实施主办券商执业质量评价办法制度后,打分评价让各大券商压力很大,现在大家都如履薄冰。必须得提高自己的内核标准,从严把控挂牌项目。”东北证券股转业务总部总经理胡乾坤告诉《财经》记者。

8月4日,股转公司在北京召开《主办券商内核工作指引》培训会议。会上,股转公司相关人士向各家主办券商场外市场部及内核机构负责人强调,在接下来的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必须设立十名以上成员组成的内核机构,且独立于推荐业务部门。出现问题的券商可能被撤销推荐挂牌资格。

重塑风控体系

事实上,随着证券公司业务产品越来越多元,风险类型日趋复杂,新形势下的风险管理问题也越来复杂。

即将要实施的《办法》通过改进净资本、风险资本准备计算公式,完善杠杆率、流动性监管等指标,明确逆周期调节机制,全面提升券商风控指标的完备性和有效性。

据悉,《办法》正式实施后监管部门给券商们留下半年过渡期。各券商需要于2017年3月31日前满足监管要求。

据《财经》记者了解,不少券商已经开始着手修订风控规章制度。国信证券已对公司内控部门组织架构做了相应调整,包括将业务条线风险管理变为风险类型管理,监察稽核部门新增报告质量审核小组等。

为了有效地控制杠杆倍数,国信为资管产品设置了专人专岗,每日跟踪产品的杠杆倍数,做到每日监控。“很多时候收益越高的项目意味着更大风险的承担。”国信证券相关负责人称。

长江证券分析认为,从业务来看,新《办法》之下投行、资管原来以规模计提风险资本准备的规则调整为以净收入来衡量的操作风险,风险识别更加客观。有利于各子行业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框架。

《办法》借助特定风险资本准备的形式来限制通道类资管业务的规模,要求证券公司持有单一债券的规模占总规模比重不超过10%,目前行业内此种超限债券规模占总规模的比重约15%-25%。分析认为,对资管、固收业务影响最大,特别是中小券商。

根据新规,定向理财通道业务所需计提的风险资本准备比例提高。与目前根据各档券商分类评级结果执行的风险准备金计算表相比,连续三年A类券商通道业务所需计提的风险资本准备比例从0.2%提高至0.63%、A类券商从0.3%提高至0.72%、B类券商从0.4%提高至0.81%。

随着宝万之争的持续发酵,券商定向资管计划通道业务的风险敞口正在逐步暴露。监管层显然也已经意识到相关问题的风险。

7月,证监会发布新规定,将风险较高的股票类、混合类产品杠杆倍数上限由10倍下调至1倍,明确了固定收益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得超过3倍,其他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得超过2倍,这条规定被业内称为“资管八条底线的升级版”。

这也意味着券商未来将收缩以投向非标资产为主的通道业务的规模。“加上银监会刚出的理财新规,在整个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的业务未来会被堵死。”海富通基金子公司董事总经理翁江告诉《财经》记者。

针对一些机构大量从事通道业务、非标融资类业务,部分机构设计的比较复杂、不透明的产品,进行监管套利、政策套利,李超在会上特别强调,通道业务迟早会消亡,因为这导致了金融扭曲。

《办法》要求证券公司从制度建设、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系统建设、指标体系、应对机制等六个方面,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同时要求证券公司将所有子公司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分支机构风险管理,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

李超建议各家券商梳理业务体系,尽量不是以监管行政命令,而是以各家公司自觉的方式。对一些风险比较大的业务要重新定位,比如类似信托的业务,不该干的业务要压缩。

李超要求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资本规模要与法律法规相适应。并举例称,一个基金子公司1亿元左右的净资本,而资产规模已经达到8000多亿元。如果出问题,会引发基金公司风险,最后受损失的就是基金持有人。

监管思路转变

随着监管思路的转变,券商分类评级成了监管从严的重要抓手。

7月,证监会发布券商2016年分类评价结果,由于2015年两融业务违规、场外配资、信息披露违规、投行项目违规、新三板业务违规等多种原因所致,95家券商中有56家评级下调,下调占比高达58.9%。

这是自2010年证监会首次公开证券公司分类评级以来,A级券商最大幅度的降级。多家大型券商遭遇评级“滑铁卢”。其中包括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第一梯队券商。而下调幅度最大的当属方正证券,其由A类评级直接下调至C类,连降6级。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说,分类评价是以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结合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合规状况对券商进行的综合评价。

券商评级在设定100分为基准分的基础上,根据风控、竞争力及合规状况等相应地加分或扣分,最后按分数评定级别。值得注意的是,券商评级扣分的重点在于违规行为,而像资本充足和公司治理等六类评价指标存在一定问题,每项只扣0.5分。

券商评级的升级将影响投保基金缴纳额的变动,同时也直接反映公司当前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合规状况,常作为其他公司考察业务合作对象的准入门槛;一旦降级,则意味着券商新业务开展,融资等都将受到限制。

“券商分类评级下调会让更多公司将风控质量摆在首要位置,毕竟评级越高才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华南一家券商董秘告诉《财经》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评级体系对证券公司采取的是“严惩缓奖”态度。以平安证券和光大证券为例。2013年因万福生科事件,平安证券由A连降6级至C;2014年,由于“乌龙指”事件,光大证券评级由AA连降7级至C。但上述两家券商通过加强风控管理能力,2016年分类评价均重回A类行列。

分类结果并非是对券商资信状况及等级的评价,更多体现的是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整体状况。分类评级已经成了监管从严的重要抓手。

监管思路的调整体现在正确处理好监管与行业的关系。李超在会上表示,发展的事情由市场主体决定,监管部门不能把主要力量投入到发展上,定位要清晰。过去是以呵护为主,监管环境以松、宽、软为主,现在要回归监管本位,从严治理。

“对于券商的监管,过去常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现在要敢于动真碰硬,对违法违规触犯监管底线的行为坚决采取措施,重大问题要移送稽查。”李超说。

而今年以来一系列违规事件的处理已是监管思路的最好体现。因涉及欣泰电气欺诈上市,兴业证券被证监会严厉处罚。因证券自营业务风险控制指标不符合《办法》相关规定的西南证券,也于6月收到监管措施。

业内人士预计,下半年监管在防范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上会加强力度。从长期看,这些措施有利于引导证券行业风控合规系统的完善,净化当前的证券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