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改兰案之叹,当扶贫攻坚战遭遇多维度贫穷

《财经》记者 张倩/文  

2016年09月13日 11:16  

本文1605字,约2分钟

贫穷的判定标准应更加多元,如应将家庭住房、人口结构、从业内容、身体状况、受教育情况等状况进行综合考量,“贫穷不止有一个纬度”。

《财经》记者 张倩/文

甘肃农妇杨改兰杀死四子之后自杀的新闻已在互联网引发热议,被事件的惨烈震惊之余,公众将目光聚焦到了杨改兰破败、萧条的家——几间土坯房,有的房屋甚至有明显裂缝。事件发生后,杨的邻居对媒体的讲述,可以使外界再次窥见杨家的困顿。

虽然杨改兰做出如此极端举动的原因尚不清楚,随着当事人的死亡,个中缘由也许就此成谜。但是事件揭示出这一圄于深山、苦于贫穷的人群存在。事件在网络空间发酵后,国务院扶贫办调查组已到康乐县景古镇阿姑山村开展调查。

通过媒体报道可以得知,杨改兰家共有8口人,70岁的奶奶、52岁的父亲、4个3至6岁的孩子及杨改兰、李克英夫妻二人,家庭收入来源为杨改兰种地所得和李克英打工所得,每年的收入为一万元左右。此外,家中还养了3头牛和3只羊。

在事件发生前两年,杨家因没有通过村民审议,被取消了低保资格。同时这个家庭也因为人均年收入超过2300元,而无法被列为扶贫对象,原因很简单,将喂养的牛换算为钱后,杨家的全年人均收入高于2300元的贫困线。这意味着,这个贫困的家庭无法得到来自政府的任何扶助。

中国的贫困线标准在2011年被提升至2300元,年人均收入在该线之下的家庭才会被算做贫困人口,获得政府的救济,此基准延续至今。

国际上,世界银行划定的国际贫困标准为日收入低于1.9美元,中国年收入2300元人民币的扶贫标准换算后约为每天1美元,远低于国际贫困标准。按照国内的物价水平,即使是在杨改兰家所在的消费水平较低的贫困县,每天1美元的生活仍充满艰辛。

按照中国标准,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到2011年年底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4%。中国的目标,是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此后,地方政府争相开展新一轮的扶贫攻略,对贫困户建档立卡,打造“谁贫困就扶持谁”的扶贫生态。

地方政府的精准扶贫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如上述举措仍不能解决贫困问题,即将年人均收入提升至贫困线以上,则会直接对贫困家庭实施救济,以政府兜底的方式给予贫困家庭物质保障,助其年人均收入高于贫困线,以达到整体脱贫的目标。

但显然,“杨改兰们”——倾尽所有财物后收入才能高于贫困线的群体,并不在这场由地方政府具体谋划、布局的战役中。

对于这种情况,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表示,在乡村,国家给定的低保户和贫困户的数量会多于急需救助的特困户的数量,但又少于乡村中实际需要低保和扶贫帮扶的农户数量,客观上必然会出现部分贫困群体被排除在外的现象。

此外,地方政府各项数据的不透明甚至数据造假,也使多地的扶贫成果颇受质疑,部分地区的扶贫战役甚至已沦为数字游戏。

比如,媒体曾多次报道地方套取扶贫资金、大做表面文章甚至GDP造假的事件,使得反腐、打假进驻扶贫领域,但案件仍层出不穷。

以此来看,扶贫之于部分地方政府更像一场政治任务,并不能令其真正关心百姓民生。

而在目前的扶贫操作模式中,划定贫困线且以此作为判断一个家庭贫困与否的唯一标准,似乎过于简单,也将一批依旧在艰辛生活中挣扎的家庭隔离在了政府责任之外。

如何化解横亘在政策与百姓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使扶贫政策切中要害,将深陷事实贫困的漩涡但却无人接应的家庭拉出泥潭,已成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此,有学者认为,贫穷的判定标准应更加多元,如应将家庭住房、人口结构、从业内容、身体状况、受教育情况等状况进行综合考量,“贫穷不止有一个纬度”。

但在现实中,多维度贫穷却遭遇了运动式一刀切的政治扶贫,于是有的人绝望、向命运低头,在这种矛盾中贫穷从未也终将不会被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