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有云战争?阿里、亚马逊如何赢|《财经》封面预览

《财经》记者 谢丽容/文  

2016年11月27日 10:12  

本文2572字,约4分钟

接下来几年,云将成为一笔大生意。这笔大生意将很有可能造就一批新巨头。好比今天中国互联网的“BAT”。这也是《财经》最新一期杂志封面文章《云上之战》的撰写初衷所在。

10年前,无论在美国、欧洲还是中国,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初创公司,布局企业IT架构的思路都是一模一样的——购买服务器,部署一套IT系统,为公司的业务和战略提供信息支撑。IT对于企业来说,与其说是战略,不如说是一项必要的支出。

今天,全球大多数初创公司除非是“疯了”才会购买基础设施,因为他们可以“租用”公有云服务。

游戏规则是被亚马逊彻底改变的。

2006年底,当时全球最大电商亚马逊在解决了管理超大型数据中心和复杂软件系统的问题之后,开始酝酿将这些能力和经验输出。AWS(Amazon Web Services)应运而生。

AWS的逻辑很简单,推出公有云服务,让创业公司绕过一次性数百万美元的IT硬件投入,转而使用多次小额支付。这个模式大获成功,硅谷超过80%的初创公司都成了AWS的忠实用户。

短短数年,AWS点燃了全球公有云市场。Gartner报告称,全球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2016年有望达到2040亿美元,每年的增长率接近20%。另一家市场研究公司Market Research Media的统计数据显示,亚马逊独占31%市场。Microsoft、IBM 和 Google占22%的市场份额,第5到第24位的云服务提供商共占27%的市场份额。

数千万家初创公司的公有云需求成就了新的亚马逊。2015年4月,AWS的业绩在成立后8年第一次出现在亚马逊的财报里。AWS第一季度营收为15.7亿美元,占亚马逊一季度总营收的7%,却为亚马逊贡献了49%的利润。

到了2015年第四季度,AWS营收增长了70%,达到24亿美元。亚马逊官方预测,AWS有朝一日将在营收上超过公司的核心业务电子商务,成为新的主营支柱。亚马逊正在从一家电子商务巨头转变为云巨头。

另一个有可能被改变的巨头是中国的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七年前成立阿里云,阿里云在过去5年间复制了AWS的商业模式,快速占据中国超过31%公有云市场份额,2015年开始爆发增长,年增长率超过三位数。今年,阿里云甚至开始酝酿走出中国,与AWS直接交锋。

摩根士丹利近期的报告称,阿里云的单独估值已达390亿美元。该行预估,未来5年内,阿里云的营收将突破185亿美元,成为阿里巴巴下一个增长极。

这个故事,和AWS何其相似。

阿里对云计算的敏感有其逻辑。阿里和亚马逊均是电商基因,在那个电商平台迅速膨胀的历史阶段,解决内部平台稳定的需求令马云不得不做;其次,亚马逊的初步成功也为阿里云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借鉴路径。

BAT中的腾讯和百度也先后布局了公有云市场。但上半场最大的赢家是阿里云。期间有诸多现实因素,《云上之战》将详细展开分析。

下半场已经开局。关键的转折发生在2015年。这一年,全球企业非云IT的投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市场调查机构IDC对全球每季度云IT基础设施跟踪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企业首次在本地IT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成本下降了1.6%,在云相关的IT基础设施上的花费约为326亿美元,比2014年多出24%。2016年,云设施增长15%达到371亿美元。

与之对应的是,EMC、HP、IBM传统IT营收全面下滑5%-15%,全球1000亿的IT市场,公有云已经占据了15%,这个数字还在飞速上升。

这个趋势早有征兆。2014年下半年,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成为亚马逊云的使用者,让全球传统的IT巨头大为震动。云计算不再是小公司的玩具,开始成为大公司的选择。

今年,中国也已经到了这个临界点。金融政府等关键行业客户、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试水云服务,而且他们开始将生产型应用在云上试验,而并非边缘应用。2017年,这个趋势将更加明朗。

大Boss即将涌来了。和中小企业云用户不同,他们在云上的规模部署,将带来难以估量的真金足银。

机会之下,云的市场也开始喧嚣。除了现有的公有云巨头,包括传统IT、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和外资云巨头都在进入这个市场。他们从各自既有优势出发,期望能成为下半场的新的胜出者。

但大企业对云的需求又更加复杂,更加特殊。这带来云市场的新一轮合纵连横。生态、混合是其中的关键词。《云上之战》将详细剖析局中各方和合纵连横的惊心动魄及微妙之处。

而且,当下,这还只是个需要被引燃的市场。

今年7月,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在一个演讲中展望了云带来的商业变革。他点出,大数据和云平台对传统制造业是一场商业的淘汰赛。云是智能制造的基础,以数据为核心,连接企划、采购、研发、制造、营销、物流、客户、用户全环节。

方洪波认为,连接以上环节,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建模是制造业变革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要在此基础之上倒推,变革业务模式,提高效率;第三层次以用户为中心,来推动整个商业模式的变革。

从信息系统的变革,到业务模式的变革,再到商业模式的变革,其中的逻辑在于IT基础设施从此前的辅助工具,升级成为转型的助推器。

这是云改造传统商业模式的理想状态。它蕴含的深意远超绝大部分公司对云服务的认知和需求。

现实情况是,目前中国大型政企都是传统IT架构,刚刚开始接受云,也存在诸多顾虑。

比如,为了避免重蹈旧IT时代被单一垄断厂商(如IOE)胁迫的覆辙,多数企业对云服务的使用方式相对克制,抱有戒心;比如,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多点因素交叉作用,决定了绝大多数公司即使使用了云服务,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打通全环节;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像方洪波所预测的变革商业愿景。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尽管眼下所有云服务公司着力开发企业的云需求,聚焦点也在迎合企业不同需求。但所有人心里都很清楚,要想成为下半场的胜出者,要想占领制高点,需要为未来需求提前做好准备。

《财经》记者遍访这一轮云战中的焦点各方,包括AWS、阿里云、腾讯、微软、IBM及UCloud、青云、七牛云等,他们的战略复盘、战略选择和未来判断,为这一轮云上战争奠定了焦点和路径。

不过,鉴于云市场在全球IT史上史无前例开放性和合作性,这个市场绝非你死我活和生死替代,未来赢家将遍布产业链每个环节。

11月28日,《财经》将刊发《云上之战》详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