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与伦敦城

2017年02月09日 11:41  

本文2015字,约3分钟

伦敦的金融行业正努力应对其史上最大的分拆

莱昂内尔·巴伯(Lionel Barber)/文 《金融时报》编辑

英国此举史无前例。许多国家(确切地说,共有28个国家)加入了欧盟,但还没有哪个国家要求脱离欧盟。2016年夏,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想当然地认为英国人将维持现状,没有为“脱欧”制定应急计划。2017年,伦敦金融城将有些不安地面对“脱欧”的后果。

再聪明的数量分析专家都无法预测英国脱欧的确切条件以及具体日期。有些勇士称英国可能最终不会脱欧。

然而,2017年,当特蕾莎·梅政府正式启动欧盟《里斯本条约》第50条,宣布英国的脱欧意图,局势将有所明朗。特蕾莎·梅曾表示将于3月底前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

一旦第50条被启动,英国将有两年的时间来完成脱欧谈判。英国政府将提出交换条件,比如欧盟单一市场准入、接受人员自由流动原则、认可欧洲法院至高无上的地位等。2016年,对移民的恐惧打破了常态平衡;2017年,情况可能有些不同。

规则制定者和规则接受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将更加明显。伦敦城将迫切要求明确“脱欧”条件;而特蕾莎·梅将想要保持灵活性。她将关注2017年4月至5月的法国总统选举。如果极右翼的玛丽娜·勒庞在法国胜出(虽然不大可能),将意味着法国“脱欧”,欧盟可能就此终结。

在伦敦城这个生态系统中,批发银行(如摩根大通、汇丰银行、高盛、巴克莱以及渣打银行)等巨头与英杰华、保诚、法通保险公司等混业经营者共生。资产管理公司、无拘无束的私募股权公司以及对冲基金公司也栖身在此,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各国会计师、律师以及税务顾问提供支持服务。

他们都将仔细权衡在2017年是否按兵不动。他们将注意观察英国“脱欧”谈判是倾向于一刀两断(迅速、彻底但有风险),还是友好地相互调整(积极但旷日持久),抑或彻底撕破脸(局势混乱且成本高昂)。

参与英国“脱欧”准备工作的一位伦敦城官员表示:“你离实体经济越近,对英国脱欧的风险敞口就越大。你离实体经济越远,就越不在意脱欧一事。”不过,维珍理财和首都银行等英国国内反对派,只要不过度扩张,风险敞口也将比较小。

2017年,三个词语将为人熟知:“等值物”、“牌照通行”和“过渡”。根据欧盟法律,提供贷款、债务融资、债券和股票交易并接受存款的批发银行受到严格管制。它们将设法保留自身在欧洲司法管辖区内交易的牌照通行权,或是取得某种等值物。至少,它们将希望有过渡安排,以避免它们与客户达成的商业交易在2019年至2021年间陷入法律真空地带。

有些企业因为担心自身对欧盟单一市场的准入受到影响,可能选择离开伦敦城。

大批企业匆忙离开伦敦城的情况不大可能出现(尽管房价高企,但人们仍然喜欢生活在凉爽的伦敦)。不过,不少行业将慢慢转移到其他城市,而都柏林、卢森堡、阿姆斯特丹以及巴黎等城市已经伸出了橄榄枝。

再见巴尼耶

2017年,一张熟悉的法国面孔将再度出现在人们面前。爱好滑雪、曾担任驻布鲁塞尔内部市场和服务专员的米歇尔·巴尼耶,将再次给伦敦城带来折磨,而这次是作为欧盟首席英国脱欧谈判专家。巴尼耶将与对银行家冷面无情的强硬派的大卫·戴维斯对阵,戴维斯将在英国内阁办公室的监督下负责谈判事宜。

不大可能出现突破性进展,边缘政策倒是可能层出不穷。定制交易将相当复杂。伦敦城面临丧失欧元结算等优势的风险,但保住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可以有所弥补。

总体而言,伦敦城的金融活动将慢慢收缩,不过,由于后危机时代监管和低利率等原因,这一过程本就在进行。一位商界领袖表示:“这将更像轮胎慢慢泄气的过程。”

许多人将惊讶于伦敦城愿意保留一度被认为侵犯主权的欧盟立法,比如涵盖金融市场的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法规II(MiFID II),以及涵盖保险领域、侵略性稍低的欧盟偿付能力II(Solvency II)。

这将是英国获得一些技术官僚希望的类似欧盟联合成员地位的代价,除非公众意见强硬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选择“净身出户”。

不论英国还是伦敦市,都不可能从欧盟获得比欧盟成员国更好的待遇。在这一点上,欧盟、德国和法国达成了共识。套用伏尔泰的话来说,英国“脱欧”的代价必须够高,借此“以儆效尤”。■

(翻译:熊静,审译:康娟)

本文由《财经》2月6日特刊《世界2017》刊发。《世界2017》中国大陆简体中文版, ©2016 经济学人报业有限公司,《财经》杂志获《经济学人》独家授权翻译出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