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发力,河北受益几何?

《财经》记者 降蕴彰/文 王延春/编辑  

2017年04月05日 16:30  

本文2070字,约3分钟

未来在通州建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将形成破解北京“大城市病”问题的两翼,同时也拓展了京津冀发展的新空间

“过去三年河北主要承接了北京、天津的落后产业,三地之间的产业转移并不快,建立雄安新区将会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河北省也将从中获益。” 4月3日,针对两天前公布的建立雄安新区方案,河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杨连云对《财经》记者表示。

在雄安新区公布之前,杨连云曾对《财经》记者表示,京津冀协作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已三年有余,但京津冀合作、尤其是产业转移合作方面,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层次的交流互动,背后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亟待有关方面厘清并破解。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颜廷标认为,受GDP、税收等政策因素影响,京津冀这三年的合作还存在利益之争,因此河北承接的多是低端产业,这“对河北明显不公平。”同时,京津冀产业转移之间的矛盾,又会影响到三地在交通、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同进展。

去年河北省GDP增速排名全国倒数第六、研发投入位列东部地区倒数第二,杨连云、颜廷标两位专家均表示,建立雄安新区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等,这些目标措施将有助于推动雄安新区乃至整个河北的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打造河北乃至中国北方经济新增长极,缩小河北与北京、天津之间的巨大差距。

布局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处于北京、天津、保定腹地,与北京、天津正好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透露,有关方面是综合考虑了交通、地质、水文、建设成本等诸多因素,经过反复深入论证才选定在这块地盘建立雄安新区。

据了解,官方对雄安新区的定位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再结合,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远超过深圳关内面积、上海浦东新区面积,以及中央在天津、河北两地官员人事方面,已经做好的周密布局,多位官员都有管理国家级新区的经验,足以看出,雄安新区享有了超高规格。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这样分析,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未来在通州建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将形成破解北京“大城市病”问题的两翼,同时也拓展京津冀发展新空间。未来雄安新区建设,可能会更多地参考深圳特区经验。

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的首要任务,具体到下一步将承接哪些功能?杨连云认为,从官方已经释放的信息来看,一些与中央政府关系不大的行政事业单位、央企总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都可能成为迁往雄安新区的潜在对象。

河北受益最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军扩曾表示,看待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如何,一方面是看北京“大城市病”是否得到有效治理,另一方面则是河北能不能发展起来。他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最难的是河北发展太慢的问题。

在京津冀提升为国家战略的这三年里,虽然河北与北京、天津的体制机制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对接,产业转移也有所加快,但从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看,河北还是与京津两地呈现“断崖式”差距。比如,现在北京养老金平均水平分别是天津和河北的1.33倍和1.49倍,这明显就会影响到三地之间人口的跨区域流动。还有,去年河北人均GDP是京津两市的40%左右,人均收入是京津两地的一半,教育投入只有北京的1/3。由此不难看出,目前京津冀三地并没有真正协同发展,明显还存在区域之争。

颜廷标告诉《财经》记者,事实上,在近三年里,河北主要承接的部分是来自北京和天津较落后产业,由此导致自身经济发展内生动能明显不足,产业转型步伐缓慢。他建议,有关部门在推进雄安新区落地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完善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配套政策,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园区共建、产值分计、税收分享、收益分配”等制度,尽快化解产业协同发展中的障碍。

按照中央布局,未来建设雄安新区将突出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明确要“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要“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要“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这一系列重点任务,都将有利于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培育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

陈耀、杨连云等专家均认为,雄安新区建设将有助于平衡京津冀产业结构,带动京津冀周边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河北省也将从中显著获益。

《财经》记者 降蕴彰/文 王延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