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扎堆涌向共享充电宝,盈利前景难测

《财经》新媒体综编 蒋诗舟/文  

2017年04月17日 19:34  

本文2440字,约3分钟

早晨手机电量不是满格就不出门,平常电量低于50%就感觉自己手机没电了,在提示低电量的时候插上电源,简直感觉拯救了一条生命……

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微信、直播、游戏、视频在占用我们时间的同时,也在迅速消耗着手机的电量。充电宝与智能手机几乎如影随形,然而出门在外恰好没带或者嫌累赘不想带怎么办?于是有人发现了这个赚钱机会,共享充电宝来了,并吸引大量资本入局。

下一个新风口?

充电宝一夜之间“共享”了,凡是被冠上“共享”名义的,无论多么传统、多么不起眼的事物,似乎都有了鲤鱼跃龙门成为投资者座上宾的资格。

从3月31日到4月10日,前后11天时间,5家共享充电宝企业获得融资,金额近3亿元,腾讯、IDG、金沙江创投、红杉、德同资本、鼎晖等金主纷纷入局。

共享充电宝为何能吸引到这么多风投?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投资合伙人魏武挥表示,当前的创投行业存在空窗,加上实体经济面临转型压力,市场上有钱的资方不缺,缺少的是好的投资项目。所以一旦有热点出现,动辄数亿元就投进去了。关天资本董事总经理边陇刚也认为,当前资本方的“饥饿感”很强。

在投资人看来,入局共享充电宝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共享单车火了。充电宝跟单车一类比,盈利模式基本直接复制,基于押金的现金流操作,在头半小时或一小时内免费充,之后开始按时收租金,比如每小时1元或每天2元收取费用。

除了租金、押金以外,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还有一个方向:屏幕和充电宝承载的广告收入。然而从线下的广告媒体态势而言,共享充电宝的优势尚不明显。

目前,共享充电宝有两种共享形式,一是机柜式租赁机器,租赁机固定,用户可以带走实体充电宝。例如“来电”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共享充电宝随身充电、可异地归还。主要投放于机场、火车站、地铁、游乐园等。

二是实体充电宝,主要是桌面固定充电宝。例如“Hi电”推出的产品就是桌面型充电宝,容量为20000mAh,定价1元/小时,无需押金,也不需购买充电线。“小电”也采用这种形式,其终端是一台容量为16000mAh的移动电源,通过从端口引出带有三个端头的充电线为手机等设备充电。这类充电宝不可移动,主要投放于餐厅、KTV、咖啡厅等地方,目前已经在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出现。

由于充电宝单品成本低,几十块钱,按照每小时1元来看,不少投资人认为几乎不到一个月最多两个月就能收回成本。更诱惑的是,损耗率与硬件成本更低,乍看之下,比共享单车更有前途。

伪需求下的共享陷阱?

然而实际情况是,不能拿单车与充电宝简单类比,而是需要看一个长期的刚需,以及用户对于共享的迫切性。

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手机一天一充基本可行。有业内人士预测,充电宝这种模式,最终会因为石墨烯电池的商用以及无线充电的成熟而被淘汰。

此外,在紧急的情况下手机没电是偶发性现象,所以,当前共享充电宝市场打的是这种偶发性需求而不是高频需求。

而且,借还方式相比流动性更强的自行车来说,充电宝必须要在指定的地方取拿或者归还,不能随意放在路边,这与共享经济追求的便利性与流动性相悖,也就是说,流动性差的硬件其实并不适合拿来做共享。

值得注意的是,安全方面也是一个隐患。比如,充电宝自燃、爆炸的事件不在少数,手机与充电设备连接之后可能出现的信息泄露问题也需警惕。

一位投资合伙人曾表示,共享经济一定要满足不同所有权主体之间的物品交互使用,目前来看,只有滴滴可以算得上严格意义的共享经济。而像单车、充电宝等所有权属于创业公司,这只是模式的复制。而这样的模式之所以能成功,一是因为刚好赶上互联网+的风口,能够实现分时租赁;二是由于国内人口基数大、市场广阔,给了分时租赁足够的生存空间。

“所以,单车和充电宝,是由公司统一的制式生产、统一配置、统一运营,和共享关系不大,实质就是租赁,要说有新鲜的地方,就是分时租赁,或者是按次数租赁。”该投资合伙人表示。

价格战或不可避免

当某个行业被各路资本盯上时,也就意味着价格战可能即将爆发。

“来电”创始人袁炳松坦言,并不清晰的盈利模式,导致一些行业公司以给商户“补贴”的方式来抢占市场,在当前备受资本热捧的情况之下,价格战恐怕不可避免,“已经做好打一场恶战的准备”。

“来电”透露,其目标是两年内铺设10万台大机柜、50万~80万台小机柜。“小电”在近期融资后曾宣布今年将在全国铺设360万个共享充电宝,而“Hi电”则计划今年在全国铺设1000万个共享充电宝。

上述数据意味着,同一场景下,可能出现多个竞争者,从而导致订单不断分流、价格持续下降,最终打免费牌来培育用户习惯概率较大。

尽管如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资本看重的是推高行业关注度与公司估值,并在高点退出大赚一笔,这符合资本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本性。资本不会考虑所投项目的可持续性,而是考虑如何更快地抢市场圈钱。

联想创投执行董事顾正斌认为:“如果不是资本进入,我们很可能不会如此早地讨论共享充电宝。资本的力量在创业中逐渐大过模式、技术创新本身,这是一件比充电宝租赁更大的事。”

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表示,去年年初就考察过多个共享充电宝项目,但最终没有出手投资。他认为:“投的意义不大,充电宝租赁为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生意,但不容易做大。”

“共享经济”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弱化了物品的拥有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对于所有共享型经济类型而言,盈利模式单一是绕不过去的问题,设备的维护成本居高不下也制约其发展,商业模式仍有待完善。

(《财经》新媒体综编 蒋诗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