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新疆精河都地震了,这是什么情况?

《财经》记者 刘浩南 贺涛/文 王小/编辑  

2017年08月09日 18:35  

本文2259字,约3分钟

九寨沟地震和精河地震为两次独立地震,尽管已摸清地震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准确预报地震。

(图源:人民日报)

继8月8日21时,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相隔10小时后的8月9日07时27分,新疆自治区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

截至8月9日11时45分,地震已造成精河县32人受伤;13时10分,九寨沟县地震已造成19人遇难、247人受伤。

至9日16时,九寨沟、精河两县,分别又发生了18次、13次三级及以上的地震。

由于两地的地震时间相近,两者地质关联,那么两者是否在同一地震带,以及是否为汶川大地震的余震引发各方关注,且公众再次发问,四川多地频繁发生地震,地震到底为何不能预报?

三次地震相关性不大

实际上,本次九寨沟地震和精河地震本身并无直接关联,两次地震位于不同地震断裂带。

九寨沟地震发生在岷江断裂带与东昆仑断裂带东部交汇地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徐锡伟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震中位于岷江断裂、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附近,该地区本为地震多发区域。

而精河地震则处于天山地震带中段。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分析,精河地震和九寨沟地震都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其受到印度板块挤压,导致青藏高原向东或者向北推移,因此存在宏观的动力背景关联。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刘杰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精河地震和九寨沟地震为两次独立地震;九寨沟已发生百余次余震,要防6级余震;这是正常地震频次,不能说中国进入地震活跃期。

目前舆论上普遍认为,此次九寨沟地震是汶川大地震的余震。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四清认为,从实际预测角度看,本次九寨沟地震和新疆地震本身并无直接关联。不过,九寨沟地震也并非孤立地震,和汶川地震关系密切。

汶川县和九寨沟县同属于阿坝州,但汶川地震肇始于龙门山断裂带,和岷江断裂等一样,都属于青藏高原东缘的体系。成都理工大学一位教授对《财经》记者分析,整个体系都是受到青藏高原隆升、向前推移的影响,都有发生地震的可能性。由于它也处于中国南北地震带上,在这个地震带上,长期的内在积累,在这个地区比较薄弱的地方会有释放,那么就会形成地震。

“至于四川阿坝州附近会不会再次发生6.0级—7.0级或更大的预震事件,这个不能排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秦四清教授告诉《财经》记者:“因地震为随机事件,且阿坝附近的断裂规模较大,发生更大的地震也属于正常情况。”

然而,直到现在,地震究竟能否准确预报、应不应该预报,在中国地震学界还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四川多地震,为何不能预报?

学界在地震预报方面基本有两派意见:一方认为地震已经有多次成功预报的先例;另一方认为当前根本不可能预报成功,而应该加强抗震力度和作地震预警。

精确的地震预报要在地震发生之前明确给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三要素,同时也要明确每种参数的不确定性范围。从世界范围来说,大部分专家认为,人类目前无法真正认识地震的物理特征,还没有获得足够的致密、详细的观察数据,特别是在断层带上的数据。

地震预报到底该如何做,其实理论上现在还没成熟。因此,研究界普遍认为,即便地震能预报,再过几十年可能也未必实现得了。

难点在于,地震预报是建立在观测基础上的,而观测本身由于对象的复杂性,就难以捕捉。原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宏分析,所观察到的可能是客观事实,也可能并不是事实。从1966年算起,我们搞了40多年的观测工作,究竟要观测什么,需要很好地研究,捕捉到真正的客观事实,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

地震目前只能靠观测,是因为它不像其他的物理现象,大地震孕育很长,是否有重复性也说不清楚,因此地震很难去做实验。

可是,观测难度又太大。天气可以预报,可以通过天上的卫星,地面的雷达等进行观测,并通过测量、方程计算,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来。

地震则是在地球内部深处孕育的,如何对深处进行观测,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技术。正如一位研究人员所说,人类对天上的认知远高于脚下踩着的地球。

既然对地球的精准观测难以实现,也就意味着地震预报无法实现。 “目前要做到短期预报技术难度过高,但宏观上的长期监测把握地震规律有价值。” 秦四清说。

地震之前可能有一定的前兆现象,但“根据前兆报出来,不等于就解决地震预报了。完全依靠这些现象来预报是不可能的。”刘杰说,并不是所有地震之前都出现异常,出现异常而没有发生地震的例子也数不胜数,要想弄清楚地震如何发生,必须对地震如何孕育等问题弄清楚。

于是,科学家们则退而求其次,目标转向地震预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地震预警技术是为了适应减轻地震灾害的要求而产生的,其技术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地震波的速度差,以及地震P波与S波的速度差来实现地震发生后的及时预警。

它是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某一地区前,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向该地区及周边地区发出警报,以减小损失。这也是日本等多地震国家倾力研发的方向。自汶川地震后,中国加快了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步伐。

当现有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对地震做出可靠的预测,当预警系统还无法为我们争取足够长的逃生时间,提高建筑的抗震性,是离生命最近、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安全屏障。经前几次7级及以上地震后,四川省基础设施标准普遍提升,多有加固。“汶川地震后7级以下的地震对建筑等的威胁减弱,需要提防的是8级以上地震。” 秦四清提醒。

(《财经》记者 刘浩南 贺涛/文 王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