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之后,高门槛重资产的共享汽车进入密集融资期

《财经》记者 王斌斌/文 施智梁/编辑  

2017年08月16日 18:51  

本文2097字,约3分钟

摘要:当前入局的投资者大多是早期基金或产业基金,而汽车分时租赁平台自身更愿意与有协同效应的投资者合作

《财经》记者近日获悉,汽车分时租赁平台环球车享计划今年下半年引入战略投资。另一共享租车平台盼达用车也在进行5亿人民币的首轮融资,BAT或参与其中。

8月8日,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分时租赁发展”,将其纳入城市交通出行体系,并要求各地政府部门建立健全配套政策与措施。

《指导意见》对分时租赁进行了定义:“俗称汽车共享,是以分钟或小时等为计价单位,利用移动互联网、全球定位等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自助式车辆预定、车辆取还、费用结算为主要方式的小微型客车租赁服务。”

在共享单车的影响下,普通消费者更喜欢把共享汽车与分时租赁划等号,排除网约车、P2P租车等共享出行方式。

仅从分时租赁的角度来看共享汽车市场的话,行业门槛相对较高、资产比较重。

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马扎等其他共享经济相比,无论是从租赁公司购买服务进行长租短用还是自有车辆经营,共享汽车的资产相对较重。目前市场上相对成功的玩家,不是背靠汽车厂商,就是有租车运营商背景,单纯的互联网轻资产模式很难成功。

就车辆投放规模上来说,环球车享、盼达用车和Gofun等几家领跑国内共享汽车行业,全国投放数均超10000辆,其他企业几乎都不超5000辆,只投放几百上千辆车试水的平台不在少数。

在领先的三家中,环球车享和盼达用车有车企背景。分别背靠上汽集团(600104.SH)和力帆控股,Gofun则凭借首汽集团的强大租车资源拓展市场。

如今,政策层面的利好或将推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共享汽车市场。

环球车享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下称环球车享)首席市场官黄春华告诉《财经》,“今年下半年,环球车享计划引入战略资源的投资方。”

在环球车享融资的同时,“盼达正在进行首轮融资,金额约5个亿人民币,不排除BAT参与的可能性。”郑州盼达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下称盼达用车)副总经理喻征东对《财经》表示。

其实,在“共享”的风口下,资本的布局比利好政策更早。仅2017年上半年,就有多家分时租赁平台获得数千万甚至上亿人民币的投资。

4月,汽车分时租赁平台TOGO途歌完成4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由真格基金和拓璞基金共同投资。6月,一步用车获得上市公司多氟多集团(002407.SZ)1.35亿元人民币A轮战略投资。同月,Ponycar(小马用车)宣布完成1.5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惠友资本领投,华峰资本跟投。7月,巴歌出行宣布完成由知行创新领投、联想之星跟投的2500万元A轮融资。

但相较于共享单车,部分投资人认为分时租赁的“共享汽车”概念对资本的吸引力仍显不足。

“这个市场相对比较柴,未被验证是一个能挣大钱起规模的行业,如果没有产业或者战略协同,大部分基金不太愿意投。”熊猫资本投资总监丁一丁告诉《财经》,目前进入的风投基金大多是早期天使基金或者产业型基金。

蔚来资本合伙人张君毅对《财经》表示,“虽然分时租赁在亏损,但只要平台的客户数增长,收入和现金流增加,投资人是一定会投下去的。”

共享汽车平台自身更愿意与有协同效应的投资者合作。黄春华对《财经》透露,环球车享融资是开放的,网点铺设、充电设施、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各类投资者都可以合作。“只要战略伙伴能让公司保持技术领先、模式创新、优质用户体验,或者其资本推动力强大,环球车享都会考虑。”

车辆投放增加,资本进入速度加快,今年共享汽车市场发展迅速,而多位接受《财经》采访的公司高管均表示,行业将在2018年下半年迎来洗牌期。

据了解,截止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375家分时租赁平台,真正运营的有137家,当时规模达到3000辆以上的在5家以内。2017年会冒出来很多新的公司,市场快速发展,同时出现分化。

喻征东认为,共享汽车将在2018年下半年迎来洗牌。黄春华认同这一说法,在他看来,“今年也是行业的分水岭,能者上之,弱者下之。2018年-2020年则是决定性的几年。”

在这轮共享风口上,参与企业的数量多,规模小,相较于之前网约车平台,汽车分时租赁即使开始洗牌,速度不会太快,相互之间的竞争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近期,滴滴出行就对其用户进行调研,考察他们是否对共享汽车感兴趣。张君毅认为,如果高客流的出行公司进入分时租赁市场将加速行业洗牌,“新兴企业会受到压力,需要不断创新。”

不过在丁一丁看来,“滴滴不太可能进入汽车分时租赁行业。”以北京为例,相较于滴滴百万级的订单量,单家分时租赁平台最高不过几万单。他告诉《财经》,“市场规模太小,它不太愿意进,即使入局了,不一定会使多大劲儿。”

《财经》记者 王斌斌/文 施智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