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科技创新,政府投入很重要,但还不够

《财经》记者 相惠莲/文  

2017年08月23日 11:36  

本文1215字,约2分钟

随着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寻找新的增长动能显得日益迫切,如何更大限度地激发科技创新或许是当下的政府和社会亟需思考的问题。

近日举办的第十二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上,各界人士围绕“产业转型与现代城市治理”的话题进行讨论,在多位专家看来,政府投入依然是撬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应采取合适的政策工具激发市场的活力。

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俞樵看来,在寻找经济发展新动能时,根本是人、自然资源、过去劳动的基本资金三大要素,随着现在政府财力的增强和政府能力的提高,怎么用好公共资金,可能是新动能配置协调资源的重要的杠杆和节点。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吴胜丰介绍,以浙江省政府除了做出相应的规划,提供一系列要素保障,还建立了大量的产业投资基金。测算显示,2016年浙江省级的产业基金为220亿,主要投向信息经济、高端制造、环保、时尚、金融、健康、领域、文化等产业,撬动了近一万亿的设备资本的投入。

政府的投入要想发挥效果,还需要解决相应的问题。俞樵表示,在国有资本对产业进行投入之后,需要厘清运营和监督管理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同时厘清资金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纯粹的公共利益还是提升产业,应该把握多大的风险容忍度;在内部管理和激励方面,弄清相应地方性的法规法律应该怎样治理和修订。

对政府而言,在增加对产业的投入、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关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智库中心主任苏竣提醒,在扶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采取的激励模式应从选择性政策向普惠性政策转变。选择性政策是许多发展中的社会所采取的手段,会按照企业规模、领域等因素来选择一些局部的组织来给予一定支持,但这种方式会带来一些负面效果,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的骗补现象。

同时,政府应当打破行政藩篱去获取创新的资源和创新的优势,把从早期的地方保护主义变成共同的协作、合作、共建、共享。“高速公路在省与省之间建的质量都不一样,所有的预算投资都是按地方来投入,但今天的创新资源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苏竣说。

不仅仅是针对政府投入,在社会合作方面同样需要体制革新,打破固有限制,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殷存毅指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专利权的跨区域的合作中呈现出一个特点,即外资和外资合作,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合作,很少有交叉机制,关键需要体制机制的革新,不仅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需要协调社会、政府、企业的关系。

从研发投入角度看,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科技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社会R&D(研究和开发)支出超过1.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

苏竣还指出,当前政府和社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远不充足,研发过程中只有5%的钱用在学校、科研院所,用在基础研究、学术研究上,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数值可以达到25%。

《财经》记者 相惠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