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转公司董事长谢庚:以分层标准为切入点完善新三板改革

《财经》记者 秦嘉敏 陆玲/文 王东/编辑  

2017年08月25日 20:55  

本文2501字,约4分钟

8月25日,全国股转公司在证监会办公楼召开发布会,介绍了“新三板”近5年来市场建设发展情况。全国股转公司董事长谢庚表示,新三板的改革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要使优质企业愿意来、留得住,使投资者愿意进、敢于投”。

“新三板市场可不可以搞竞价交易、公开发行,都没有限制死。市场的发展空间是有的,改革方向也是明确的。”谢庚说。

对于目前新三板的低迷现状,谢庚在回答《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应当客观看待。他认为新三板发展时间尚短,应该回归理性。“如果2015年的火爆是不正常的,那么降下温来回归理性好事,市场的投资人回归理性了,有些挂牌公司也理性了”。

“分层标准”切入点

经过5年发展,新三板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多层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7年7月31日,挂牌公司数量与总市值分别达到11284家和4.87万亿元,分别是市场初建时的32倍和88倍;进入8月份后,市场总市值已经超过了5万亿元。新三板目前已成为全球上市(挂牌)企业数量最多的证券交易所。

其中,1万1千多家挂牌公司中,成熟企业与初创企业并存。根据股转公司统计,挂牌公司平均设立年限10.57年,其中10年以上的占比55%,短于5年的不足10%;平均股本5700万,其中大于3000万上市条件的占比55%。

谢庚表示,上述情况表明已有相当数量的公司与市场建立时的主体预设不一致,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加快完善市场功能。

谢庚表示,下一步要以完善分层标准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发行、交易、投资者准入和监管等各个方面的改革,理顺市场制度逻辑,为众多挂牌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进一步增强市场监管和风险控制能力。

港交所于6月16日推出设立创新板咨询的文件,目标瞄准创新驱动的新经济企业,这与定位“服务创新型、创业型和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新三板不可避免的形成竞争。

A股IPO进程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显著提速。不少优质挂牌公司选择主动摘牌并寻求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其他市场的发展给新三板带来了新的改革压力。

对此谢庚回应称,公司应该认识到不同市场之间的制度体系差别。“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存在有机联系的。哪个市场更适合自身,需要企业自己去做出选择。“

做市制度有待完善

新三板做市制度正式实施三周年,虽然在起步阶段,挂牌公司股票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市场的定价功能得以完善,但当前做市业务面临做市商数量不足、缺乏竞争性报价因素等诸多问题。

截至8月25日,新三板共有11577家挂牌企业,其中1490家做市企业,10087家协议转让企业。参与市场服务的主办券商100家,其中做市商93家。

8月25日,新三板成指指数报收于1242.42点,上涨0.33%,新三板做市指数报收于1020.09点,上涨0.12%。市场总成交金额为5.42亿元,其中做市转让成交1.84亿元,协议转让成交3.58亿元。共有839只股票发生成交,其中做市转让480只,协议转让359只。

谢庚表示,交易制度的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当前的协议转让和做市转让方式有其必要性。由于新三板没有IPO制度,不是以公开发行股份作为上市的前提。股份高度集中成为新三板企业的一大特点。“有48%的公司股东人数低于10人,这样的股权集中度不具备实施高效率交易制度的基础。”

按照组织形式来看,市场一共要经历四个发展形态,第一个形态是直接搜寻市场,无中介无平台,交易极偶发。第二个阶段诞生了经纪人,连接投融资双方。第三个阶段经纪人不再甘愿收中介费,开始充当做市商。第四个阶段是随着市场发展,股权逐步分散、价格逐步稳定、信息逐步透明,转向竞价交易。

去年底,全国股转系统开始了私募机构做市试点。私募参与做市,可以加速做市商的优胜劣汰,有利于完善三板市场做市商交易机制,充分发挥定价能力的优势,提高市场效率。但私募做市试点目前进展并不顺利。

“三类股东”与IPO规则衔接难题

此次沟通会上,对于备受关注的“三类股东”问题,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主任周贵华在回应《财经》记者提问时称,目前存在含有三类股东的新三板企业申报IPO,从证监会受理来说没有差别政策。未来作为拟上市企业,从股权清晰和信披的角度,含有三类股东的公司IPO需要接受不同市场之间法律法规的衔接,对此,相关部门正在研究。

“这还涉及到与证监会其它部门的沟通”。他解释称,而此前也存在“三类股东”企业IPO被受理的。

所谓三类股东,是指新三板公司中以契约型基金、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含定向、专向和集合型)为形式的股东,其共同特点是基于契约关系建立的一种资金组织形式。作为目前新三板的主力投资资金,据机构不完全统计,其中存在三类股东的企业占三板挂牌企业数的80%,占拟IPO企业总数的40%。

从去年开始,三类股东的问题一直成为新三板拟IPO企业的心病。各方一直试图从过会案例寻找蛛丝马迹。但监管层一直未明确给以回复,也未形成原则性审核要求。

为了IPO,部分“等不起”的新三板企业不得不先清理这三类基金。合理的退出渠道目前被堵死,极大影响前端资金的投资热情,这让本就低迷的新三板市场雪上加霜。

清理三类股东,给新三板做市转让交易方式带来打击。为避免三类股东的介入,有大量优质企业将做市交易转为协议交易。今年以来,做市转协议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已经有150家企业做市转协议。

此前,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亦表示,三类股东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资本市场上不同层次间的衔接不畅。他建议,可以通过制度前置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以合适的方式来赋予这三类股东具有法人或者类法人的资格。事先规定哪类可以哪类不可以。不要等到上会了再提规范的成本很大。”

(《财经》记者 秦嘉敏 陆玲/文 王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