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现金”全球推进,无现金社会还有多远?|《财经》封面

《财经》记者 韩笑/文 袁满/编辑  

2017年09月20日 17:36  

本文7771字,约11分钟

中央银行最终将成为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主导者,但是在这之前必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整个世界正在迈向“少现金”的未来,但“无现金社会”可能并不现实可行。中央银行最终将成为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主导者,但是在这之前必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图/视觉中国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涌动的“去现金化”趋势在有形之手的推动下突然加快,“无现金社会”似乎正在扑面而来。

2016年5月,欧洲央行宣布将于2018年底停止印刷500欧元纸币,并称此举是为了打击金融犯罪、恐怖主义、贪腐和毒品交易。

11月8日,印度则开启了更为大胆的废钞实验。印度总理莫迪突然宣布,将立即废除面额为500卢比和1000卢比的纸币,此举导致流通中的现金减少了86%。此外,被废纸币必须在12月30日之前存入银行,并且取款受到限制。

12月,韩国央行也宣布将加快减少硬币的流通,目标是到2020年让硬币彻底退出流通。

最近来自荷兰国际集团ING的调查显示,“无现金社会”不仅触手可及,而且很多人愿意欣然接受。有21%的欧洲受访者和34%的美国受访者表示已经很少使用现金。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无现金社会”。另外,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非现金支付更为安全。

过去几年来,美国的现金交易占消费交易规模已从14%进一步下降至8%,北欧国家则接近4%,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预计美国在五年后也将达到这个水平。

由于对纸币和硬币的需求持续下降,丹麦在今年初关闭了本国的印钞厂,与瑞典和挪威一道将硬币制造环节“外包”给了芬兰。北欧国家在“去现金”的路上越走越快,传统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经历“Uber时刻”,银行网点规模锐减50%,并且不断面对来自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的激烈竞争。与此同时,各国“去现金化”的不同路径也折射出明显迥异的监管取态。

在罗格夫看来,整个世界正在迈向“少现金”的未来,但“无现金社会”可能并不现实可行。中央银行最终将成为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主导者,但是在这之前必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北欧银行的Uber时刻

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欧洲最早发行钞票的国家——瑞典,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率先进入“无现金社会”的国家。

根据瑞典央行(Sveriges Riksbank)的数据,2015年流通现金M0只占瑞典GDP的2%。2015年瑞典商店内的消费付款只有五分之一使用现金,相比五年前又减少了一半,远低于75%的全球平均水平。瑞典克朗的流通量也已从2009年的1060亿下降到2015年的800亿。

瑞典的公交车和地铁已经多年不接受现金购票,零售商店有权拒绝顾客使用纸币和硬币,甚至街边的商贩和教会也更倾向于银行卡支付和移动支付。

瑞典四大银行,即瑞典北欧斯安银行(SEB)、瑞典银行(Swedbank)、商业银行(SHB)和北欧联合银行(Nordea Bank),有半数以上的银行网点不再接受现金存款,不储存现金,ATM的数量也大幅减少。

早在十多年前,北欧的瑞典和丹麦等国已经开始迅速地朝着“无现金”的未来迈进。当然,“去现金化”的开端是由银行卡驱动的。2002年,瑞典的银行卡支付笔数第一次超过了ATM取现的次数。仅在四年之后,2006年,使用银行卡支付的笔数已经达到ATM取现的三倍。以银行卡为主导的支付方式也延续至今。根据VISA的统计,瑞典人使用卡片支付的频率大约是欧洲平均水平的三倍多,2015年每张卡片的平均支付次数为207笔。

虽然银行卡支付仍然是瑞典的主要交易工具,但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瑞典人开始在日常交易中使用移动支付,比如由瑞典四大银行联合开发的移动支付平台Swish,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可以实现实时转账和支付,类似于国内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对于瑞典等北欧国家较早出现自发的“去现金化”趋势,瑞典央行也对此进行过深入分析和探讨。瑞典央行高级经济学家张昕告诉《财经》记者,一方面北欧地区人口密度稀疏,银行设立处理现金服务的网点成本较高,所以更倾向于削减现金服务的支行数量。同时瑞典的核心银行数目少,基于支付系统的合作传统一直很好,便于共同开发新的电子支付手段。另一方面,瑞典社会诚信度高,征信体系完善,大众对于高科技的接纳程度以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非常高,这样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大规模推广高效的电子支付方式。当然,瑞典央行也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协调银行在电子支付平台的交流合作,进行了系统化的变革配合支付手段的创新。

作为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和移动游戏糖果粉碎传奇(Candy Crush)的诞生地,瑞典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也非常热衷于方便移动支付的创新。移动支付公司iZettle和Klarna都在努力向用户提供低成本、高效的电子支付服务。

有意思的是,可能由于在“去现金”的路上走得过快,瑞典社会甚至已经涌现出捍卫现金的思潮,一个名为Cash Uprising的社会组织近年来始终在呼吁,要确保年长者等特殊群体仍然能够在银行使用现金存取服务。

张昕认为,目前世界各国的“去现金化”趋势,包括移动支付行为的兴起,暂时还没有对央行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和工具产生较大冲击。

多年来的“去现金化”趋势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已经开始在瑞典等北欧国家显现。据花旗集团统计,北欧地区和荷兰的银行网点数量已从近期高峰时锐减大约50%左右。

挪威DNB银行已将位于挪威的银行网点数从116家减少到57家,其首席执行官Rune Bjerke表示:“最近几年数字化服务呈爆炸式增长,到网点享受金融服务的客户数量正在持续下降。在挪威,有90%的银行客户不再到网点进行日常的金融服务。”DNB的数字化和商务发展主管Halvor Lande更是宣称:“未来我们是一个拥有银行牌照的科技公司。”

巴克莱前首席执行官Antony Jenkins则将此形象地比喻为银行业正在经历“Uber 时刻”(Uber moment),即银行网点的去中介化。他认为,来自科技公司的竞争压力将促使银行的业务更加数字化,而且银行的网点和人员将在未来几年再减少一半左右。

花旗集团银行业研究团队副总监田亚非对《财经》记者解释称,传统银行的规模扩张通常依靠增加网点,网点越多就可以吸收越多存款。但是在数字时代,网点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就像Uber不需要有出租车,也可以成为很大的出行服务公司”。

在田亚非看来,“去现金化”趋势一方面使银行变得更有效率,从有效经营的角度来看,接近“无现金社会”的北欧国家的银行业在全球是领先的,其成本收入比接近45%。据花旗测算,拥有广泛网点的银行,其网点运营和人员等成本可占其总成本的六成左右。

如果银行失去支付方面的交易数据,从长远来讲会影响银行的业务决策能力。她认为,银行必须认识到智能手机的重要性,去开发移动应用,使客户从手机上就可以实现日常的金融服务。

北欧国家的一些传统银行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丹麦最大的银行丹斯克银行(Danske Bank)独立开发的产品Mobile Pay已经成为丹麦最大的支付平台,有超过一半的丹麦人使用Mobile Pay。

花旗集团也在一份报告指出,传统商业银行有必要重新思考其零售渠道战略,零售银行盈利能力取决于网点的观念已经不再适用。未来的银行网点业务更多的是咨询,而不再是交易。

“去现金”背后的监管态度

与国内由移动支付主导“去现金化”过程有所不同,国外的“去现金化”仍由以银行卡支付为主的方式推进,移动支付的发展仍相对羸弱。多位金融业人士认为,高度发达的信用卡体系和用户长期以来的刷卡消费习惯,导致国外的移动支付渗透率处于低位。另外,更为严格的金融监管也使金融科技(Fintech)的发展没有过于迅猛。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内由互联网公司主导第三方支付市场不同,国外的移动支付平台多由银行或者手机硬件公司开发。例如瑞典的Swish和丹麦的Mobile Pay,苹果公司在2014年发布的基于NFC的手机支付功能Apple Pay,以及三星公司在2016年推出的移动支付功能Samsung Pay。

同样拥有海量用户的Google、Facebook和Amazon等互联网巨头公司并没有全面发力金融业务,这三家公司和Apple一起并称为GAFA。GAFA在美国非现金支付领域的市场份额仍少于2%。

花旗研究团队认为,极高的银行卡持有率和以信用卡和借记卡为基础的支付系统在美国社会已经根深蒂固,很难产生新的近场支付生态。由Verizon、AT&T、T-Mobile三大运营商合作推出的移动支付系统Softcard,在短暂上线后便陷入困境,在2015年被Google收购。另一家由沃尔玛、百思买、塔吉特等零售巨头联合成立的MCX(Merchant Customer Exchange)移动支付联盟,其拟推出的移动支付应用Current C也一再被推迟。

田亚非指出,移动支付由互联网公司主导,这是国内非常独特的一种现象。她认为,国外更为严格的监管,使互联网公司很难轻易“跨界”到金融领域。“西方国家的金融监管是要促进Fintech的发展,但是其发展必须符合既定监管,并对可能造成的系统风险加以防范。不同的是,中国的监管实际上是落后于Fintech的,因为中国的Fintech发展实在太快了,监管只能跟在后面补漏洞。正因为更严格的监管,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西方国家的Fintech并没有形成中国如此大的规模。”她对《财经》记者说。

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Mark Carney)在2016年6月的一次演讲中详述了英国央行对于金融科技的监管态度。他认为,首先应该意识到,金融科技对于货币政策传导、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都具有潜在影响。作为监管者,在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也在2015年提出“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概念,在一定的监管边界内设立“安全区域”,企业可以测试创新型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传导机制,并且不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直接影响。FCA也通过测试了解这些金融创新产品,并对监管政策进行适当完善。目前,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推出了类似“监管沙盒”的机制。

一些国家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使“去现金化”趋势扑面而来,而另一些国家则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方式主动“去现金”。

2016年11月8日,印度总理莫迪突然宣布,将立即废除面额为500卢比和1000卢比的纸币,此举导致流通中现金减少了86%。此外,被废纸币必须在12月30日之前存入银行,并且取款受到限制。印度政府称此举是为了阻止伪造纸币、打击黑色经济和逃税行为。

该消息公布后不久,印度电视台播出了人们在加油站和自动提款机外排队的场景。

长期以来,印度社会一直坚持使用现金。2015年,78%的消费交易是由现金完成的,这一比例是发达经济体的三四倍。根据印度信用评级机构Crisil的一项调查,只有一半的印度人拥有银行储蓄账户,在这个12亿人口的国家,总共只有6.48亿个银行储蓄账户。另外,大量使用现金交易也使印度逃税成风,此前每年只有2%左右人口缴纳个人所得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包特对《财经》记者表示,莫迪政府出台这个政策的背景就是印度的现金交易比例太大,造成政府很难执行有效的税收监管。印度目前面临的由于税收不足造成的国家能力和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通过废除部分纸币的方式强制进行收入和财产登记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夫告诉《财经》记者,印度政府的举措过于突然,试图在一夜之间就废除500卢比和1000卢比的大额纸币。而他曾在其书中建议,取消大额纸币确实有必要,但是这个过程应在5年-7年间逐渐完成,以避免对社会造成冲击。

莫迪政府的激进“去现金化”则令印度的移动支付企业欣喜异常。Paytm甚至在若干家全国性报纸上打出了整版广告:“Paytm祝贺尊敬的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先生做出了印度独立以来的金融史上最大胆的决定!”,并附上了一张莫迪面带微笑的全尺寸照片。

据Paytm的数据显示,在废钞令公布后的头三天,该公司的移动支付APP使用次数增长了大约6倍,支付平台的日均交易量频创新高。在之后的一个月左右,Paytm的新增用户达到了400万,到2017年2月用户数已突破2亿。

VISA2016年四季度的财务简报也显示,其在印度市场的支付量猛增75%。

在包特看来,要改变人们的消费或者支付习惯是需要克服一些习惯的阻力,而且新技术通常需要一定比例的人群使用才能产生得以自持的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虽然印度政府废钞政策执行的节奏过于仓促,手段也值得商榷,但是单纯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策确实对“去现金化”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法定数字货币来临?

银行卡支付和移动支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传统商业银行也正在经历“Uber 时刻”,全球范围的“去现金化”已然越走越远,不经意间似乎已经接近最后一公里——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将要来临?我们真的要进入“无现金社会”?

可能并没有那么快。

正如张昕所说,“去现金化”趋势未来在全球范围内仍将继续,但是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是否会真的出现“无现金社会”则取决于人们的接受程度和使用习惯,金融体系能否稳妥地面对挑战、改革创新,以及技术的发展可否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目前很多关于‘无现金社会’的讨论还是基于抽象的理论框架,真正实施的时候还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例如央行电子货币的具体形式——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银行业如何应对传统业务的规模缩减;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监管体系如何调整等等……只有系统地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才能期待真正的‘无现金社会’出现。”

在罗格夫看来,毫无疑问,整个世界正在迈向“少现金”的未来,但“无现金社会”可能并不现实可行,而现金较少的社会将是一个更公平也更安全的所在。近年来,他一直在呼吁美国和欧元区等废除诸如100美元、500欧元的大额钞票,因为他认为现金有利于犯罪,易于携带和隐藏的大额钞票尤其有问题。

高盛的研究团队也认为,移动支付的崛起使现金作为交易媒介的重要性已经下降,现金使用的峰值已过,但这并不意味着“现金已死”(the death of cash)。在这个低通胀的时代,现金的价值贮藏作用则显得更为关键。

瑞典央行预计,现金流通量将下降得很快,但未来20年仍然会流通。瑞典央行在2015年也推出了硬币和纸币的新设计。

另一方面,关于中央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目前包括中国央行、瑞典央行、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等多家中央银行已经相继启动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但是目前很多理论性的基础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瑞典央行副行长Cecilia Skingsley认为,中央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首先要考虑市场的需求,也就是在现金等实物货币和以比特币为代表的非法定数字货币已存在的市场结构下,是否还需要由央行出面来发行数字货币。其次,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技术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尤其是有没有安全高效的技术手段能够防止伪造。现有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已经暴露出信任度差和波动性过大等问题,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可能又会带来新的挑战。

中央银行以何种方式发行数字货币也还没有确定的答案。目前一种讨论是由央行直接向个人储户开放账户,另一种则仍由传统的通过商业银行的方式来实施。

目前学术界也有关于通过“去现金化”来实行负利率的讨论。罗格夫教授就认为,正是由于纸币的存在,使得央行很难突破零利率下限,这个限制已经越来越显著,而“去现金化”则可以帮助央行突破限制。但是也有不同观点认为,目前央行通过非常规货币政策也可以提振经济,并不需要走到这一步。

包特则表示,如果央行希望通过“去现金化”迫使人们接受负利率,那么人们可能会转而使用其他实物或资产来代替现金保值,可能会出现“去货币化”。“要在现实中推行一个政策或理念,仅仅靠理论上能带来的好处是不够的。”他对《财经》记者说。

Skingsley还特别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个人隐私、资产安全和资金用途之间取得平衡。虽然取消大额钞票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均有助于打击地下经济和一些犯罪行为,但是个人支付的隐私也需要得到保障。

张昕也认为,即使未来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也不大可能完全取代现金,更有可能是数字货币与现金共存的形式。但作为中央银行,要积极研究社会中交易方式的创新,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中不同群体的交易需求和福祉,不能盲目地推进“无现金化”。电子货币固然比纸质货币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未必适合每个人的使用习惯,例如习惯纸币支付的人群、初来乍到的外国游客,或者有视力障碍的特殊人群使用现金会更加便利。如果“无现金社会”真正到来,一定是电子货币的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方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毫无障碍地使用。

在张昕看来,或许可以把“无现金社会”与“无纸化社会”这两个概念进行类比,来帮助我们预测整个社会未来“去现金化”的进程。“虽然长远来看,现金的使用会越来越少,但是现金交易可能不会被完全抛弃。就像在提倡无纸化社会的今天,纸质印刷品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瑞典央行高级经济学家张昕仅代表个人观点)

《财经》记者 韩笑/文  袁满/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