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背了“救命药”延误的锅,急救药品会短缺吗?

《财经》记者 刘浩南/文 王小/编辑  

2017年10月17日 09:12  

本文2489字,约4分钟

所谓“救命药”实为“营养剂”,但事件还是引发了网友们对紧急药品运输流程的大量讨论。如果遇到在紧急情况下药品短缺,航空禁运是否会延误救人?

10月16日,顺丰集团官方微博就四川某客户药品寄递延误事件发布最新声明称,目前病人仍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中,不存在因为药品延误导致身故的情况。

此前媒体报道称,10月9日,杭州的王先生为了救治四川老家的亲属花约3200元购买10支“申捷针”,通过顺丰快递送往四川,当时接单的快递员承诺4天以内可以送达,但快递从杭州发到四川绕经昆明,于10月14日才被签收,“导致”王先生的亲属病情延误,医院宣布脑死亡。被指责需为“延误病情“负责的顺丰快递,因此被卷入舆论漩涡。

所谓救命药实为营养剂

据顺丰方面解释,货物无法空运是造成延误的主要原因。由于10支“申捷针”为粉末状药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顺丰无法通过航空方式寄递,顺丰官网的违禁品列表中也明确将“所有粉状及液体物品”一项标为“禁寄”。

“王先生10月9日寄递时,我司员工已说明只能使用陆运方式寄递且时效预计四天,客户考虑后决定寄出。后快件因中转环节操作失误,导致延误一天,客户最终于14日14:19分签收。”顺丰在声明中称。

部分报道将所涉药品称为“救命药”,然而,在顺丰的声明中,将所涉药品称为“神经营养辅助药品”。“这(申捷)是用于中长期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功能恢复的辅助类药物,在脑干出血急救中用不到,称为‘救命药’肯定是不对的。“一位北京三甲医院脑外科医生告诉《财经》记者。

据药监局公开信息显示,“申捷”通用名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用于治疗血管性或外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帕金森氏病等,药物分类为神经营养剂。在急性创伤治疗中需要持续用药6周,对帕金森氏病则一般用至18周。

急救药品会短缺吗?

尽管存在诸多事实出入,事件本身还是引发了网友们对紧急药品运输流程的大量讨论。如果遇到在紧急情况下药品短缺,航空禁运令是否会延误救人?

“类似担心是过虑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的一位医生分析, 对急救药医院会定期检查存货。如果医院没有,会通知药房立即调用,药房一般不会短缺急救药。

一位从事药品采购行业的相关人士也向《财经》记者介绍,民间物流运输企业并不是紧急药物运输的主要方式,“如果确实有紧急采购需求,医院会联系有稳定合作关系的药品供应方,一方面保证速度,一方面保证来源安全性。患者自己去购买再快递过来,这种事基本没见过”。

如果遇到地区性的药品供应不足,某类必用药品连药品供应商都缺货,针对这种情况目前相关部门也有对策。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要求通过政府调控进行药品保障,实施定点生产,协调应急生产和进口等方式,加强供需对接、协商调剂,完善短缺药品储备。

“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供需很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状况,政府及时干预调节必要而且必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益新在今年6月2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梳理出了约130种临床易短缺药品清单,会同工信部、国资委、食药监总局等部门,解决近50种清单内药品的短缺问题。”

患者外购药,医院能用吗?

该事件的一个关注点是,患者亲属外购注射液,是否是合理的行为,医院是否就会接纳并使用?

《财经》记者就此询问了国内多家医院的医生,发现各家医院对此类行为态度较为含糊,具体操作方式也存在差异。

“全国几万种药,医院如果每种存几百支,库存多大都不够了。所以一般医院常用药就几千种,医院采购需要竞价审批等复杂程序,个别新药医院是没有的,如果患者确实需要,就只能外购了。” 上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医生称。

按国内医院规定流程,在患者所需某药品而医院暂无存货的情况下,患者可以在医院办理临时购药手续。然而,临时购药手续程序比较繁琐,经过多层审批,耗时至少两到三周,很多患者的病情都无法承受这个时长的拖延。

尤其是癌症,由于针对治疗癌症的研发近些年表现突出,新药类型多,价格昂贵,肿瘤科医生要面对的临时购药情况是最多的,而癌症患者尤其不能耽搁。

同样等不起的还有急需丝裂霉素的青光眼患者们。今年3月,新华社报道称,作为国内青光眼手术的必备药品的丝裂霉素,正面临断供。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陈君毅称,国内医院正在使用最后一批有效期到2016年11月的丝裂霉素库存。

救治时间和用药安全性在绳子两头撕扯着病人,也在撕扯着医生。“在急需的时候患者就只能直接跟厂家购买,不走医院正规程序,据我所知少数医生会容许这种做法。”就职于广州某社区医院的一位医生向《财经》记者透露:“但我们是不敢冒这个险,对医患双方都有风险。”

风险中能看到出路的是,短缺药品监测的基础建设正在完善过程中,这将使医患双方受到的压迫感有望缓解。

《意见》明确的改进动作,都颇具针对性:在目前每个省份布局不少于15个监测哨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监测范围,联通药品研发注册、生产流通、采购使用等重点环节,实现短缺药品信息监测全覆盖;实行监测信息每月零报告制度,建立四级监测网络体系和预警机制;建设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江苏卫计委也就此响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工作的通知》,宣布自8月起15所医院和35家药商成为短缺药监测哨点,执行效果还需要持续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