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便利店品牌好邻居将全资被收购,传统便利店开启转型起点

《财经》记者 房宫一柳/文 宋玮/ 编辑  

2017年10月30日 20:04  

本文2228字,约3分钟

面对进攻越发猛烈的日系便利店和新型便利店,好邻居若不及时转型,其在店铺资源之外的对抗优势将显不足。

深耕北京便利店市场15年的连锁便利店品牌好邻居,将以8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59亿人民币被全资收购。收购方是鲜生活、绿城和易果,分别是零售服务商、物业公司和生鲜电商。

本次收购由鲜生活主导。并购完成后,鲜生活将持有好邻居50%的股权,绿城服务持股35%,易果持股15%。收购后,好邻居现有管理层维持不变,好邻居管理层未来将和新股东共同向好邻居进行增资持股。

好邻居总经理陶冶对《财经》记者表示,这是原股东摩根斯坦利基金到期退出后,正常的股东更替行为。但在外界看来,这是成立仅3年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对15年历史的传统零售公司的一场廉价收购——好邻居作为北京规模最大、拥有300家门店的品牌连锁便利店,主要收购方未免过小,估值金额过低。

阿里副总裁、盒马CEO侯毅对此次交易的评价是:“半年前我在活动上明确表示,现在是钱多人傻的时代,是便利店出售的最好时间,大家都并不赞同,看来陶冶是听进去了。”

事实上,在便利店行业升级和加速发展的阶段,国内传统便利店或已跟不上消费升级的时代,将受到新型便利店和日系便利店的冲击。此时,被收购反而是传统便利店的好结局、转型升级的好机会。

天风证券零售行业高级分析师张璐芳对《财经》记者表示,考虑到传统便利店的日销额通常低于8千到1万元,对于产业资本来说,8400万的价格相对合理。

由于用户在便利店消费习惯并未养成,经营状况一般是传统便利店的通病。好邻居财报并未公开。陶冶称,好邻居在16年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转正,17年实现全面盈利。不过其财报并未对外公布,整体盈利情况难以确认。

一位接近收购方的人士透露,交易从今年6月开始接洽,9月敲定。此前多家包括A股上市公司、PE、基金在内的机构的竞标者,但最终牵头方、也是最大股东,鲜生活是一家成立仅三年的互联网创业公司。

鲜生活创建于2014年7月。上一轮公开融资是千万美金的A轮,由贝塔斯曼和鼎晖资本领投。起步于B2C跨境电商的鲜生活,曾在2015年宣布将铺设超过200家“直营+加盟”线下店,但最后停掉了。而后其转型为社区零售服务商,利用供应链资源、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升级线下门店。

以上资本和经营履历看起来并不足以支持其收购好邻居50%的股份。《财经》记者向鲜生活询问其收购资本来源及转型为服务商的成绩,鲜生活表示暂不回应。业内人士透露,鲜生活创始人肖欣曾任摩根大通投行部高级副总裁,融资能力较强。

不过,鲜生活并非半路杀入,好邻居和绿城都是鲜生活长期合作伙伴。鲜生活早在2015年就入驻了好邻居的货架,提供进口商品,也与绿城合作过线下零售门店。

便利店产业升级趋势明显,产业资本入局是必然。这次交易中,美资基金的退出和互联网公司的接手,股东经营思维从零售转变为互联网新零售思维,标志着便利店产业到了整合和升级的关键节点。

长期以来,好邻居这类传统便利店代表着商品大众、甚至老旧,服务水平低。陶冶表示,目前便利店行业存在两个痛点,一是商品升级,尤其是鲜食、日配类的即食产品;二是其次是IT技术的提升,便利店作为一个用户频度最高的行业,用户和数据蕴含了大量的未开发价值,移动互联网能力不足。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便利店服务溢价。

这也正是鲜生活、绿城和易果可实现优势互补的地方。

鲜生活表示,好邻居的老股东摩根斯坦利和管理团队,希望选择资源互补性强、未来协同空间大、可以形成新型便利店网络格局和扩张模式的合作伙伴。

从供应链来看,鲜生活进口商品供应链将与好邻居多年的供应链积累融合,升级商品组合。鲜生活COO应磊对《财经》记者表示,鲜食将成为重点改造和升级的品类。易果将提供成熟的生鲜供应链、技术及冷链物流支撑平台。而绿城拥有物业和商铺资源,便利店是其房地产商的配套设施,能为好邻居创造扩张空间。

曾经作为传统便利店代表的好邻居,转型方向将集合目前便利店的最新热点趋势——既做线上半小时配送,又做无人便利店。

首先,做全渠道便利店,推出最快半小时达社区零售服务。好邻居以覆盖社区商圈为主,是北京目前除夫妻老婆店之外覆盖最广的社区便利店。如果线上线下数据打通,并且结合鲜生活的线上服务和数据能力,便利店将成为分散在北京各地的小仓。其网络广度和深度、线上线下结合的体验可能会对每日优鲜、美团生鲜超市频道等即时生鲜电商带来冲击。

收购消息公布前,陶冶曾向《财经》记者透露已有很大投入与IT方面的投资,今年的管理主题是:技术驱动零售。其无人便利店方向与创业无人便利店公司专注人工智能技术有所不同。一方面作为特殊场景作为补充,一方面则是大力与先进出色的团队一起合作,提升无人技术带来的对顾客的感知和服务能力。

相比上海,北京便利店还是较为蓝海的市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的报告显示,2014年平均每2975个上海人拥有一家便利店,2015年为3466;北京2014年为2.07万,2015年则为7185。

2017年,日系便利店、新型便利店都将加紧脚步攻占这块市场——日系品牌全家和罗森都在北京了开放加盟,计划近两年提升便利店的密度,产生规模效应。还有小麦铺等无人便利店项目在短时间内拿到多轮上亿的融资。好邻居若不及时转型,其在店铺资源之外的对抗优势将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