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供给学者解读十九大报告:经济稳中向好,金融服务实体

《财经》记者 曲艳丽/文  

2017年10月31日 16:54  

本文4347字,约6分钟

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成为10月28日在杭州召开的“2017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的绝对主题,这也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的经济学家们,在十九大闭幕之后首次集中解读这次重要会议的新精神、新内容,从而给这场例行季度分析会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主办方向《财经》介绍,这次分析会的主题是“新时代·新供给·新动能”,灵感来源于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时代·新方位·新使命的精神,也是希望对十九大有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新概念、新思想和新方略进行深入解读和领会。这次会议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主办,《财经》、第一财经等媒体协办。

多层面解读十九大报告

在此次会议开幕前的交流中,多位经济学家分别向《财经》表示,十九大报告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指导意义,应当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实际上海外很多智库机构迅速对报告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试图把握未来中国重要的大政方针,相对之下,国内学者和研究机构的解读目前才刚刚开始,且在具体产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解读还不够细化。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科所前所长贾康此前曾多次参与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报告起草讨论,比较熟悉有关大政方针的阐述逻辑和核心要点。他表示,十九大报告包含着非常重要的指导精神,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解读:

第一个层面,“新时代”概念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明确表述,是与时俱进中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判断。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历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近百年的奋斗,终于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历史飞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中国梦”目标。

贾康认为,“站起来”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的,“富起来”是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发展成果为支撑的,而“强起来”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前后实现全面小康,并将乘势在2035年前后基本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层面,是以“不平衡”为最关键内容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的新判断、新分析。基于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新判断,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

贾康表示,充分与否,是动态变化中更偏于总量描述的概念;平衡与否,是动态变化中直指结构状态的更偏于质量描述的概念。新的表述中,是把这一不充分问题,放在了从属于不平衡的位置上,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不平衡”,这是新时代我们必须追求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展中必须牢牢把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他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内涵是非常丰富的。物质需要绝对不是一个达标的边界,在生存、温饱、发展、享受、精神文明之上,还要有我们的政治文明,法治化环境中人的人权、尊严,还要有人的更全面的发展,这种美好生活诉求在新的表述里得到了很好体现。

第三个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着力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线”。“领导人在过去已经反复强调怎么样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认定为就是在供给侧。”贾康表示,供给侧改革显然就是以解决结构优化问题为主,来实现总体的更优化的平衡状态。

我们必须在“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体系质量效益的提高来化解社会矛盾形成的潜在威胁,在制度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文和生态结构等等方面,有效地克服“不平衡”的问题。

贾康表示,以往的宏观的需求管理,更多侧重的是总量问题,而现在必须强调的供给管理,更多侧重的是结构优化问题。

第四个层面,总书记报告在强调这些新、强调这些变化的同时,还有非常明确的“两个不变”,就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要保持清醒头脑。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个强调意味深长。”贾康表示,实际上这也就是需要牢牢地立足于我们过去已经形成认识的、要经过“几代、十几代,甚至可能几十代人”,才能走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个“最大实际”。

中国经济将稳中向好

今年中国经济数据表现超预期。IMF年内四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8%,2018年为6.5%。

在2011年以后,中国清晰地进入了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经济下行过程,但在2015年下半年,特别是从第四季度开始到现在,九个季度的中国经济运行其实并不是下行的,而是在6.7%-6.9%之间的平台状态,这个小平台已经开始中期化,已经超过了两年。

在贾康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争取和经过努力延续的平台状态。我们现在应该在供给侧改革进程中,乘势进一步努力提高增长质量优化结构,2017年应该努力成为软着陆中L型转换的检验期和新常态由新入常的年份。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表示,中国经济运行处于新旧周期过渡区,正在酝酿一个新周期,因为我们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中国经济在新周期的起点上。他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应当在6.8%至6.9%之间,明年可以保持6.8%左右,相应的宏观政策主基调应当还是“稳中求进”,其中的“稳”重点在于农业、就业、进出口、工业、投资和消费等方面,同时也表现在经济结构上。

贾康表示,这个动力体系的创新已经非常明确地被最高决策层强调,新的动能要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的创新支撑因素,以这种全要素生产率支撑现代化进程在追赶—赶超的路上继续超常规发展。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在各自细分市场都是全球领先的。

刚刚从东南亚出差回来的蚂蚁金融服务集团CEO井贤栋表示,这个时代是亚洲的时代,中国这一波科技推动经济的转型,为亚洲做了极好的示范作用。现在出国的感受跟十年前出国完全不一样,十年前出国带着惊讶的眼光去学习别人,现在我们出国去讨论整个全球化的机遇、讨论中国在科技进步中取得的成绩、分享中国在科技发展中的实践。

2017年全球新生的“独角兽”企业超过1/3诞生在中国,在全球独角兽估值排行榜前10家企业中,中国公司占了7家。

“今后一个时期,上交所将实施’新蓝筹’行动,即新经济+蓝筹,以期引领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上海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张冬科表示,当前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爆炸式发展时期,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日新月异。当新经济和高技术插上资本的翅膀,就有可能形成难以阻挡、加速发展之势。

从金融看实体经济新发展

十九大报告谈到金融时,特别强调金融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强调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强调要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这些重要阐述得到了多位与会经济学家的呼应。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分析了近期社会融资规模与M2增速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加强监管、去杠杆的结果。他预计未来M2增速会有所上升,明年估计回到10%以上的同比增速,与社会融资规模之间的差距会缩小。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金融的很多措施,是进一步总结7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形成的一些共识,例如监管的首要任务是防风险。最近几年,金融风险是一个软肋,一直是海外投资者担心的,过去一两年有明显好转。可以说,未来三到五年,防范金融风险依旧是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

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资投行专家向《财经》表示,未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将发生重要而微妙的变化,十九大报告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拿来炒的。这表明房地产的金融属性会有所减弱,作为居民投资组合的价值会有一定下降,但这必须与未来住房体系优化以及房产税等配套政策相协调。否则目前的住房体系与中国仍在进行的城市化进程有冲突,如何让更多进城的农民安居,让中低收入人群乐居,需要更多后续细化政策措施。

“十九大报告仔细读了三遍,作为资本市场投资者,最让我兴奋的是进一步明确了对资产价格的控制。”望正资本董事长刘陈杰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金融杠杆被控制住,房地产价格不再高涨,慢慢的资金会流入到实体经济,所以我们对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和防范金融风险变的比较乐观。从今年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也是这样,业绩第一,回到坚持价值投资的轨道上。

十九大报告为金融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内,是促进金融改革, 传统融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然而大大小小的不同企业有多样性的融资需求,一定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投融资体系,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

“在美国,硅谷很厉害,然而没有华尔街就没有硅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认为,任何一个经济大国内,金融和实体经济都不可能是完全剥离的关系。十九大给了很客观的结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体经济一定要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与金融更好协调,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实体经济”,也就是先进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

诺亚控股首席研究官金海年对《财经》记者表示,对外是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包括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可以被看好的。多位与会专家提醒,可以关注中国在十九大之前实质性推进的外资在中国大陆设立人民币在岸基金的重要动向。一位与会专家说,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并未完全开放,但类似在岸基金这样的新产品获批,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有信心让更多国际投资机构参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