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志勇:新动力要靠新政策的维护和发展

2017年11月03日 15:18  

本文5134字,约7分钟

蓝志勇表示,温州炒房团金融方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高风险金融、长线金融,目标在创造新市场。 它必须再创新产业、新就业、新的生活方式。 长线投资是先砸钱,包括不少互联网和一带一路项目,要三五十年才有回报 (不包括上市集资部分)。

(蓝志勇)

以下为演讲文字实录:

蓝志勇:我讲的题目是: 新时代呼唤新经济、新动能、新市场、新政策。 这里牵涉到几个问题,一、如何认识新经济。二、什么是新动能和新市场。三、如何推动新经济的发展和维护新经济。关键点在于要有新政策。

新经济就是按照创造出来的新的生活方式从事经济活动

第一:如何认识新经济?与经济相关的所有的生产、交换活动都属于经济活动。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一、二、三产业。 随着时代的不同,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是不同的。 这个不同就是一种“新。”最早是一产大、二产中,三产小。后来发展到二产大。 将来要发展到三产大。 这种变化就是新。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成就,大部分在二产。大规模的能源、钢铁、水泥、住房、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领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成本” 为显著特征。但单一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方式不足了,要求四个全面、五大理念、综合平衡发展,是一个全景式综合理性的政策诉求。 我们谈的三去、一降、一补,综合发展,就是在追求不同于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是一新。

第二,随着经济发展,传统需求对经济增长作用放缓,投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 需要创新来驱动发展。 叫创新经济,比如说新能源、新交通、互联网+、高技术的机器人AI等等。用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这是二新。

实际上还有三新,就是十九大提出的要解决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要人民幸福和满意。这个经济,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综合发展的问题。 所以说,新经济不仅仅是经济,是新的生活方式。 是共享经济,或者说共享生活基础上的新生活方式。

三新叠加,就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考虑,就是手段经济和目的经济的区别。 我们现在讨论的高技术、AI,互联网,创新驱动,都是手段新经济。而共享经济才是目的经济。 这个共享,不是简单的共享自行车,共享自动驾车汽车,而是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这种共享的表现,就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机制、和新的空间生存环境。新经济是目的经济,创造新生活方式的经济活动。

新动力、新市场来自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

什么是新动力?

在传统经济中,人们认识到的生产要素是: 资本、劳动、土地。动能是利润—资本增值,或直白地说,挣钱。马克思也认同这个,说,“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后来人们发现,除了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还有科学技术和企业家精神。 精神也是一种动能。韦伯讲过新教精神,造就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成功。

中国作为后发经济,有一段发展的动力是所谓的三架马车: 投资、消费、外贸。到到现在,外贸少了,消费不足,投资效率低,产能过剩,需要创新驱动。与经济有关的创新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技术创新,高保真电视、智能手机、自动驾驶汽车等,有新产品;第二类是服务市场创新。 比如说,云平台、网络服务、数据服务。现在光有手机、电视机没有用,还要有联网的服务,每个月交服务费。 不交的话,再好的 “端 (手机、电脑、电视的机器)“ 都会被淘汰,没用。现在卖的是服务,不是机器。这个叫服务市场的创新。将来政府都不必有数据能力了,委托的马云来弄。 第三类,新生活方式创新。 新品牌,新马桶盖,新运动习惯等等。 过去没有这个需要,但生活方式升级,变成新的必需品,没有还不行。。过去我们很简单,与大自然在一起;后来农村就做一个小粪池;再后来就有人用抽水马桶,很浪费的。但更浪费的是不少人去买日式洁净马桶盖。 用了就离不开了。

将来会有很多这样创新,是生活方式的转变。 生活方式转变就需要社会治理的创新,而城市、或者更准确地说,城市群,则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载体。 未来的新动能、新市场,很大部分会来自城市和城市群。

城市群建设是新经济发展的契机

城市是人类对地球的占据和使用的集聚地,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生产、物流、交通、人居、教育、科研、文化、娱乐等等。是人为创造的结果。有的是外来人建造的城市(青岛、上海、纽约、新奥尔良等),有的资源性城市,的是靠技术维持的新城。 城市是工业化的产物,产业、人口、物流、市场的集聚地,在发展中有自己的规律。理想中大家认为到城市会有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实上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城市由于增长过快,发展目标不明确,理念僵化,人流、物流变化超越预期,很多因素造成环境不足,专业不够等等,反而成了艰难困苦的场所。所以就有人说,你爱一个人吗,送他去纽约吧;你恨一个人吗,送他去纽约吧。那里既是人间天堂,也有人间地域。在发展过程中,全世界的城市都有过这些问题,贫民窟、犯罪、能源消耗、公共设施不足。服务滞后等等问题,只是解决得快慢和好坏不同而已。杭州中国是走在前面的城市,它很早就开始关注美好生活,每年都开美好生活会。我想现在中央领导提美好生活,说不定是从这里得到的启示。

中国正在高速城镇化。 城镇化率现在57%。亚洲是人口密集的地方,中国城市化水平应该会达到至少70%. 发达国家有超过80%的。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并且,将来的发展,不仅仅是中心城市。还有周边的中小城市,形成城市群。美国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城市带,40多个城市,土地、人口、经济产出集约力极强。加上芝加哥城市群、洛杉矶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占全美制造业的百分之80%。是发展的引擎。

城市的发展是在第一产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美国一产百分之一的人口,300万农林人口,养全国,还是世界粮食出口大国。我听他们农业部长一个报告,说美国的农业问题是粮食生产出来,直接用大卡车拉到粮食填埋场去,出口销售力度不够。才有所谓生物能源的努力。强大的一场,是工业化的基础。我们一产能力还不足,所以要农业现代化。

在城市发展方面,业内常有关于第五代基础设施的讨论。从建设目标来说,以居住为例。 一代是经济节约型住宅;二代注重空间拓展,大房子。第三带药空间加质量。 第四代要景观。第五代要生态、文化。 以建筑核心材料和技术为例。 如果土砖的城堡算第一代城市;水泥、柏油马路为第二代基础设施的主力;电网、管网、桥梁为第三代;新能源为第四代;那么,无线网络、人工智能、自动化设施为第五代。 而这个第五代城市技术,在还没有全面实施的时候,就有开始面对颠覆性技术的挑战了。以特斯拉等为龙头企业的新能源自动驾驶汽车、新能源城市轨道交通、立体交通、组装式建筑等等,完全会颠覆我们传统的城市建设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生活方式都会有巨大的改变。 一座城市建设为百年大计。 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不可预测,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创新力。

未来的城市不是简单的城市,美国三大城市群,基本提供了全国的二产需要的产品。具体据就不在这儿讲了。就是说,三个城市群养了全美国,所以未来的发展和驱动力,很可能就是大城市和他们周边的一些城市。城市技术决定城市的运行能力、集聚能力和它的创新能力,未来的创新发展主力在城市,有高科技引领,但不仅仅是高科技,是新生活方式和新需求。,中国的城市群已经在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都市群、中部城市等。京津冀的整体协调其实不如长三角、珠三角的好,但中央正在推动,有望有所突破。

新金融

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瓶颈其实就是新金融?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最需要投资。投融资渠道不顺,城市建设就受阻和滞后。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城市建设挖了建、建立挖,规划赶不上变化,资金浪费大,老百姓苦不堪言。未来的高技术、新城市建设需要好的灵活的长远规划,要新金融,与过去不一样。过去有点钱,投点资,短平快拿点回报就可以了。但我可以负责任的讲,温州炒房团式的集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高风险、长线投入、先大规模贴钱,去争夺一个不知道未来是否属于你的市场。金融投入必须创新产业,创新就业方式,创新生活方式,这种是大投资,长线投资,先贴很多钱,包括我们的 “一带一路”要三五十年以后才有回收和结果。在新金融争夺未来大的市场的过程中,风险高,一将成名万骨枯。最后成功的就三五个。在这中金融中,要分散风险,你需要在最后三五个成功的里面也有股份,有参与, 就是参与集资,众筹式。另外,要有政策保护,使投资失败的有保险,失败了可以东山再起。

新政策

新经济的发展、新动力的发挥、新市场的保护、新金融的运行,都需要新政策。

经济增长和创新驱动是经济活动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过去传统经济追求增长,这两个问题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已经成功解决了。现在全世界人均GDP是1.7万美元,按道理说,已有的生产能力足够养世界人民。而且,每天的创新是自动发生的。 大数据、通讯技术、机器人、电脑、新能源汽车、新消费品,层出不穷,目不暇接。 所以说,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不是问题。 政府政策法律规制好市场,反垄断,保护集资投资,生产和创新就自动了。 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是贫困问题,也就是分配与再分配的问题。 法国人匹克迪写了一本21世纪资本主义,说的就是,在过去一百多年,贫富悬殊越来越大。终究会危害到 市场的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方面,政府需要两个力量。 一个是维护市场的竞争,保护创新的能力。 一是再分配的能力。不一定要全民创新,创新要有内生动力和偏好的。 只为钱创新没有持续动力,走不远,发财就停了。有内生动力的人,会不断创新。有钱了还会继续创新,花钱也创新。盖茨、马斯克、乔布斯等都是这种。最好保护创新的方法不是给他们钱,可以借,要还的,他们自己也可以去借,成功了有回报。政策最关键的是社会保障和创新保险,让他们失败了有机会东山再起。 社会保障和基本生活保障就是在分配能力。过去认为资本驱动发展。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活好了、富足了,还有其它的创新动力。

维护市场竞争、创新力和再分配能力,西方有过很大的努力。 他们用议会政治博弈,民主思想、民生需求和资本利益的博弈。他们议会政治控制了资本的无序扩张和推动力社保、医保等税收、反垄断、住房、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政策。 但社会贫富悬殊不断增大,资本开始控制议会和政治,博弈和反复非常激烈,前途不明。如果中国的新经济要超越西方,有所突破,突破点在此。 中国是但一制国家,博弈在领导集团内,容易统一思想。 只要方向对,有制度优势。但也不是没有软肋。中国公共决策的博弈点在于传统知识、观念与现代需求的矛盾,在与官员、机构利益与人民利益之间的矛盾。 如果通过有效学习增强政策能力;通过开放,吸取大众参与;通过理想主义的教育和公开透明监督,克服官僚主义,就有可能克服西方没有解决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

21世纪资本主义国家,过去一百多年贫富悬殊越来越大,中国现在如果有理想主义的社会主义教育,现在文件上还没有出具体的措施,如果有可能这是引领未来文明有所担当的一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没有解决的问题。

具体政策领域的工作可以包括鼓励市场发展,公平竞争、法治、产权和企业家基本权益的保护; 对外继续开放,开拓国际市场。 现在“一带一路”已经开始了大市场的努力。对内要保护创新,防垄断,搞绿色经济,平台经济,改善社会保障,要有新的城市理论,传统城市理论不足以推动社会变革。

总结一句话,现在努力到全球去投资,其实巨大的购买力在中国。国外的人都到中国来投资。我过去在西方很多年,不知道有个欧特莱斯,品牌店集群。 后来在中国朋友的影响下知道了,去看看,发现奢侈名牌店里逛的大多数都是中国人。 如果购买力在中国、资本在中国(有富余资本),这样的人力资源大国,创新力没有理由不在中国。新金在创造新产业,也要创造新生活。过去我们保守,怕新技术、甚至现代农业替代了劳工和就业机会,不敢推广技术和社会体系创新。其实就业替代一直在发生。 现在机器人出来了,还有AI,已经大量替代了劳工。不用走远,在萧山就有机器手焊接生产线,以个机器手同时做过去四对焊工的工作,速度比他们没对都快。所以创新力也在中国,中国创新力方兴未艾,至少中国应该是70%左右,而且这个过程会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快。所以其实工人下岗,就业替代早就发生了,政府要迅速动作,往前看,不是拉后腿,有足够快的政策措施,鼓励新产业、新服务业、新生活方式的创新。这就是新政策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