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家上会5家被否,IPO审核迎来“恐慌时刻”

《财经》记者 秦嘉敏/文 陆玲/编辑  

2017年11月08日 14:41  

本文1976字,约3分钟

一天之内,6家上会的公司中5家被否。IPO审核迎来“恐慌时刻”。

 

《财经》记者调查发现,发审委员换届、监管纪律整肃、审核效率提速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了近期过会率骤降两成的结果,未来投行业务将受到一定影响。而在高效加审慎的表征之下,IPO审核逻辑的变化或是在为注册制的推出做准备。

11月7日,共有成都尼毕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玻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锦和商业经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苏州春秋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家拟上市公司接受证监会发审委审核,其中前5家公司的首发申请均被否决。

当天上午,上会的3家公司则全部未能通过审核。上会速度加快,被否概率提升,大开大合的发审会让不少投行人士直呼意外。这3家上会公司不仅上期净利润均过亿,且保荐机构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也不乏光大证券、国信证券,金杜、国浩以及安永华明等身影,市场一度担忧“IPO通道是不是要关了”。

自从10月17日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亮相开始审核公司首发申请以来,过会率由前三季度平均的八成骤降至六成左右。截至11月7日,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共审核36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其中20家获得通过,3家暂缓表决,13家未通过,IPO审核通过率为55.56%。

而截至今年9月底,证监会审核的405家公司首发申请中,328家获得通过,16家暂缓表决,8家取消审核,53家未通过,IPO审核通过率为80.99%。

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近期监管层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对涉嫌造假上市公司的调查,敦促现任发审委更加审慎高效的对待新发行项目,造成了近日通过率下降的现象。

9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公告,正式聘任63人为证监会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第十六届主板发审委和第六届创业板发审委的工作结束。从“大发审委”运行首月的情况来看,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在审核理念和审核标准方面已经趋同。

市场分析,发审委换届之后,新的一届发审委委员基于自身的的工作和研究背景,在审核关注重点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异。近期发审会议发布的询问问题则较此前明显增加,并且“大问题里还有小问题”,对于上会企业的关注更加细致。

除了以往一直受到关注的企业业绩、利润等核心问题,业绩来源的真实性、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是否稳定、商业模式和产品销售渠道、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等都受到严格审查。

而上述不少问题都需要保荐券商出具核查意见。“工作量肯定是增加了”,有投行人士表示,农业企业、利润偏低的企业、市场声誉不好的企业(如前段时间被否的一家化妆品企业可能涉嫌传销)、经营模式不容易理解的企业等过会就更难了。

除了对“上会”企业的严格审核,证监会在近期也加大了对于发审委委员这一身处资本市场入口关键岗位的“把关人”的监督和约束。10月31日,《财经》发布消息,多名前发审委委员被带走调查,包括第一届创业板发审委委员、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副主任会计谢忠平,以及北京天圆会计师事务所副总经理孙小波。

2017年7月,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按照发审委选聘、运行、监察相分离的原则,证监会新设立了发审委遴选委员会、发行审核监察委员会,强化发审委制度运行的监督管理。

上述投行人士分析,发审委员这一岗位面临的风险上升或是近期IPO审核走向审慎的原因。“发审委员审核通过的公司之后如果被查出了财务造假等问题,不仅会被公众质疑导致自身名誉受损,还可能要接受调查。”

“从券商角度来看,可能会更愿意接资质更好的公司,资质不好的项目可能不敢接。收费估计也会增加,该投行人士表示,鉴于近期较低的通过率,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较多正在排队IPO的企业主动撤材料,或中止进度,以达到避开近期上会的目的。

截至11月2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545家。其中,已过会32家,未过会513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457家,中止审查企业56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IPO过会率下降的同时,审核的效率则在加速。有机构人士表示,“现在证监会加快了审核进度,企业只有一次反馈机会,这就导致很多企业其实是带病上会,审核标准其实没有变化。”而在以往,企业申报到上会期间会有多次反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其实是在帮助企业消除瑕疵、改正错误。

“尽管通过率下降反映出审核标准执行更严格,但新发审委在配以更完善的发审委制度和更专业的发审委人员下,审核速度有所提高,一级市场上融资节奏并没有受到大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的大指导方针没有发生改变”,陈雳表示。

(《财经》记者 秦嘉敏/文 陆玲/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