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两极分化加剧,险企巨头“马太效应”趋显

《财经》记者俞燕 晏珊/文 袁满/编辑  

2017年11月10日 08:20  

本文3427字,约5分钟

在“174号文” (即“《中国保监会关于整治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乱象的通知》”)和“134号文”(即“《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两大监管“利器”笼罩之下,保险业三季度的业绩表现如何?11月9日,保监会发布三季度保险业经营数据显示,财险和人身险原保费收入在严监管基调下仍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其各自的利润总额增速亦比上季增速有所提升。就险企的业绩表现来看,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三季末,保险业资产总量16.5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69%。全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0457.32亿元,同比增长21.01%。保险公司预计利润可达到1857.02亿元,同比增长287.42亿元,增长幅度达18.31%。资金运用收益5814.31亿元,同比增长20.41%。

“174号文乱治,车险保费增速下滑

进入三季度以后,保监会于7月批复第一批二次商车费改条款,并发布了整治车险乱象的“174号文”。在此监管环境中,加之新车销量持续下滑,行业对三季度乃至今年全年财险业务发展预期悲观。

不过,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三季度产险业的表现好于预期,财产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7230.28亿元,同比增长13.49%,增速上升5.72个百分点。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4.54%。

从险种分布上,产险保费增长主要源于非车险业务的增长。前三季度非车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399.46亿元,同比增长24.90%。其中,责任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44.17亿元,同比增长22.59%。原保费收入414.03亿元,增长14.99%。工程险原保险保费收入90.79亿元,增长17.67%,增速同比加快7.12个百分点。据了解,平安产险的保证保险同比增长超过两倍。

受“174号文”和二次费改等因素影响,车险保费收入5417.41亿元,同比增长10.48%,比非车险增速低了14.42个百分点。据了解,电销占比较大的财险公司,车险影响较大,比如大地保险8、9月车险保持负增长。

产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512.06亿元,同比增加29.62亿元,同比增长6.14%。不过,承保利润84.51亿元,同比下降2.51%。从已披露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财险公司显示,44家盈利,34家财险公司亏损。而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老三家”的净利润合计逾300亿元,利润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马太效应”不减。

三季度完成上市的众安保险净亏损进一步扩至8.9亿元,在诸财险公司中利润指标居末,颇为引人注目。其他三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也悉数亏损,其中安心财险保费收入仅3.7亿元,净亏损则有2.1亿元。

与中资财险公司重规模相比,一些外资财险公司更重视承保利润,三星财险、三井住友财险和现代财险仍保持不争规模保持承保盈利的稳健经营思路。

个险渠道成第一大渠道

在严监管政策频出之下,人身保险业务稳中趋缓,前三季度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3227.03亿元,同比增长23.56%,增速下降19.61个百分点。其中,寿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8940.92亿元,同比增长28.12%;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583.05亿元,增长4.45%。人身险公司保费增长23.43%。

从业务结构来看,普通寿险业务规模保费占比49.38%,较去年底上升13.18个百分点;分红险30.64%,上升6.88个百分点。而万能险18.37%,下降18.48个百分点。

如从业务渠道来看,个险渠道成为第一大渠道,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005.72亿元,同比增长33.73%,人身险公司业务中的占比48.61%,同比上升3.75个百分点。银邮代理业务9684.23亿元,虽然仍保持15.69%增速,但在人身险业务中的占比42.77%,同比下降2.86个百分点,显示出渠道进一步优化。

从四家上市险企三季报来看,其个险营销员人数比2016年末各有提升,个险渠道季均有效人力较2016年底亦有不小增长。多位分析师认为,长期来看,“134号文”的影响将低于预期。

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在11月2日的保监会通气会上透露,从今年开始,已经对各分支机构的考核专门增加了一项指标,就是保障性产品发展的占比。这个目的就是为了加快促进各个公司加快保障性产品,更好的提供保险保障。

根据“134号文”规定,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涉及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接型产品。“快返型年金+万能账户”的产品组合成为目前人身险市场的主流产品形态。

东北证券发布的报告统计,截至9月11日,目前处于“在售”状态的万能型附加险总量约147个。其中,国寿人寿涉及3个,新华保险涉及2个,太平洋寿险、平安人寿和平安养老险各有1个。新规实施后,这些产品皆面临停售。

从涉及的产品数量和保费规模来看,四家上市保险公司中,中国人寿受到的影响或将最大。对此,林岱仁表示,中国人寿的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并不是今年才有的,虽然对产品数量有一定影响,但总体来说,新规对公司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对产品大类没有太多影响。

林岱仁表示,“134号文”对“产品本身的性质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只是在销售方式上有一定的影响”,预计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几家大保险公司明年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

从四家上市保险公司三季报来看,在“134号文”的“十一”大限之前,皆卯足劲全力冲刺提前完成全年任务,从加速个险渠道转型和提前布局明年“开门红”产品来消解未来的影响,比如中国人寿以续期带动新单,新华保险“砍趸交促期缴”,太保寿险前三季度个险渠道新单保费增速有所趋缓,则缘于主动调整产品类型。

从利润指标来看,前三季度,寿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1117.62亿元,同比增加298.12亿元,同比增长36.38%。从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来看,39家公司实现盈利,37家出现亏损。四家险企的三季报显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98%、17%、23.8%和5%,比二季度的同比增速均有明显提升。其中,中国人寿净利润增速位居第一,新华保险则由负转正。

有分析师指出,预计中债国债十年期到期收益率750日移动平均将在2017年四季度迎来3.11%左右的拐点,寿险利润未来将逐步释放。

投资收益同比增长两成

2017年以来上证综指上涨10%,深证成指上涨12%。投资收益是保险行业业绩增长的一大动因。今年前三季度,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稳步增长,带动了整体行业业绩提升。前三季度,实现资金运用收益5814.31亿元,同比增长20.41%。其中,债券收益1539.76亿元,增长7.30%。长期股权投资和其他投资收益2593.62亿元,增长19.44%。

截至三季度,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146471.73亿元,较年初增长9.38%。从资产配置结构来看,银行存款与债券合计余额71382.78亿元,占比48.73%,较年初下降1.97个百分点;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8831.91亿元,占比12.86%,下降0.42个百分点;长期股权投资13772.72亿元,占比9.40%,上升0.23个百分点;保户质押贷款及债权计划14989.66亿元,占比10.23%,上升1.08个百分点。

从四家上市险企来看,截至三季度,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率为5.12%,同比增长0.65个百分点。中国太保实现投资收益374亿元,同比增速9%。新华保险投资收益267亿元,同比增长7%,总投资收益率为5.2%。中国平安实现投资收益992亿元,同比增长18%,总投资收益率5.4%。

中国人寿副总载赵立军在11月2日的保监会通气会上透露,中国人寿固定收益投资占比约80%,权益类投资中,个股主要关注关乎国家宏观经济的新兴行业或能为国家建设提供积极作用、高股息的龙头行业等。据了解,中国人寿今年以来积极布局港股,获利颇丰,成为其三季度投资收益的重要提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