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苗:人工智能发展的正确路径是解决现实痛点

2017年11月29日 19:20  

本文2465字,约4分钟

“人工智能也好,机器人也好,正确发展的路径,我的理解,应该是以社会当下形态的痛点,去帮助解决很多现实问题,而不是想去替代人的智能,或改变人的智能,这条路走下去是不对的。”11月29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智能技术与机器人iTR实验室主任王田苗在“《财经》年会2018: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智能技术与机器人iTR实验室主任 王田苗

当前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未来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王田苗表示,在工业机器人的高速增长下,智能制造发展的临界点已经来到。而智能机器人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在技术领域里,除了仿声和感知,人工肌肉、电池等技术也要取得突破了。

对于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的应用,王田苗有所担心,他表示,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或机器人的教育,有时会退化人的很多的思考和记忆。这种依赖性对于一个个体还好办,对于一个群体则令人担忧。他认为,人工智能也好,机器人也罢,正确发展的路径应该是以社会当下形态的痛点,去帮助解决很多现实问题,而不是想去替代或改变人的智能,这条路走下去是不对的。

以下为王田苗发言实录:

王田苗: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其实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我们广义的理解,人工智能就是计算模拟人的智能,应用在家庭、工程和装备上,理解成它就是一个深度学习的有记忆的软件系统。机器人,它是能运动、能操作的一个载体。广义的理解,机器人的大脑就是人工智能。从工业角度理解,中国有望占全球40%,去年已经超过了30%,总共的台数在10万到12万之间,去年接近9万。有一个变化,就是中国工业集成机器人的设计上有大踏步的进步,在汽车、3C、物流上,成本已经有望突破10万,这个突破造成了中国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接近40%的增速,去年超过了30%。这是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意味着可以和人的成本来核算,而加速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在服务机器人里面,现在是军阀混战,没有一个主线,技术体系也不完善,但有几项,我认为在中国得到了世界的刮目相看。无人机——大疆,扫地机器人——科沃斯等等。在单列的方面,中国已经出现了世界的独角兽。从我的专业研究角度来理解,除了在移动服务机器人,特别是老龄化服务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等方面之外,最近我又对新材料,特别是刚柔偶合,既能感知又能作为操作的软体机器人有所关注,也是方向。智能机器人要走向家庭,在技术领域里,除了仿声和感知,人工肌肉、电池等技术突破了,才能大踏步的从to B到to C。

马克:人工智能的概念是最近几年的事,机器人产业已经很多年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机器人产业会产生什么影响?

王田苗:我狭义的理解人工智能对机器人的影响,比如在工业界,目前来看,在视觉方面推动很大。比如手眼协调,3C上的检测。还有人工智能在服务机器人上,比如对话。当一个人给他提出问题的时候,他根据会话人的习惯和语调去判断,回过头又来刺激新的问题。狭义的方面,人工智能在以上两个方面在加速推进。

马克:2015年很热的词是“互联网+”,国务院也发了文件。这两年下来,确实各种各样的传统行业在使用互联网技术,当然后来又变成各个传统行业+互联网技术,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今年出了个新词,叫AI+。AI也是一种技术能力,将来各行各业都会用到AI,用得好的话竞争力就上去了。诸位是不是同意这个看法?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落地过程中,哪些产业是比较好承接人工智能技术的,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

王田苗:原来我们基于传统的服务器,传统的数据库,或者传统的应用软件,过多的集中在内部的流程优化,配送。由于移动互联网,突然出现这层和上层是隔断的,过去二十年实施的信息化,面对新的需求玩不转了。现在基于租赁性的服务器,云计算和云服务,力图把线上和线下便利店经常购物的东西,再接上物流,来推制造业,或推工厂所需要的东西。一旦形成一个闭环,自然而然就觉得现在工业体系对于制造来说,变成了C2B的模式越来越清晰。基于这个,我认为它是一个冲击,是一个浪潮。比如航空、酒类、房地产、消费品,全都在重新洗牌。

另外,我们把人工智能内涵本质的东西抛开,现在人工智能的学习是不是跟人一样,确实是有很大争论的。但是现在以数据驱动的,它的准确率超过人,甚至会引导和预测个人和社会的需求。这个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得出对于数据量比较大的,可能就率先应用,比如安防、金融、医疗,这几个方面在推进的时候可能会快一些。

马克:能不能说一下更具体的行业,AI技术更可能在哪些行业落地?更可能改造哪些传统行业?是不是教育也算?

王田苗:现在的教育,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80%的知识网上都有,正面、反面不同的观点,网上也都有。所以说,面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在教育上是个体系性的问题,甚至上升到一些哲学的问题。因为正面的我们理解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被教育,可以优化,很多的课堂可以翻转,需要的东西可以查阅。但是,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或机器人的教育,有时候会让人担心,它会退化人的很多的思考和记忆。这种依赖性对于一个个体还好办,如果对于一个群体呢?就变成以后80%的人都没有智商了,自己不需要独立思考自己的建议。

马克:好莱坞大片里面出现的跟真人一样的智能机器人,有可能实现吗?如果能的话,要多少年?

王田苗:从广义来理解,我认为不大可能。无论是从认知的本质,还是从未来的成本,把它变成一个科幻的虚拟的人是存在的,而现实走入社会、走入家庭,我认为是不可能的。人工智能也好,机器人也好,正确发展的路径,我的理解,应该是以社会当下形态的痛点,去帮助解决很多现实问题,而不是想去替代人的智能,或改变人的智能,这条路走下去是不对的。它应该是帮助人的,这条路应该会走的越来越远,越来越顺。

《财经》年会2018:预测与战略由《财经》杂志、财经网主办,于11月28日-30日在北京举行。

(嘉宾观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