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智慧金融时代的系统性风险跟此前相比已有很大差异

2017年11月30日 18:36  

本文5536字,约8分钟

“随着制度、规则、未来客户需求的变化,原有金融要素、金融主体都有可能产生深刻变革,就意味着未来我们所面临的智慧金融可能是更轻型、更边界、更安全。但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也带来金融的风险管理问题,新要素和新技术冲击下,可能会产生更多不确定性。”11月30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在“《财经》年会2018: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

杨涛从三个层面详细阐述了新技术冲击下,智慧金融时代面临的风险要素冲击。

首先技术本身存在风险和缺陷。如果技术本身不完善,可能给金融活动带来额外负面效应,比如区块链技术、AI技术,目前仍然存在黒障类问题。

其次,系统性风险问题。互联网时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跟过去已经有很大不同。传统金融时代谈及系统性风险往往指向大而不倒的机构,但在互联网时代,依托于网络传播效应,一些金额不大的金融活动可以借助网络传播引起巨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技术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跟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差异。

第三,非系统性风险。虽然非系统性风险不足以对整个体系冲击,但如果任由泛滥,积少成多也会给智慧金融创新蒙上阴影。比如互联网金融领域,并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上减少不确定性,有时候反而大幅当大了风险。

以下为杨涛发言实录:

杨涛:谢谢,今天这个题目是“智慧金融与风险管理”,这样一个题目还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近期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知道新技术+金融非常多,从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一直到十九大报告以来,大家可以看到其中特别突出,金融的稳定、金融的安全、金融发展当中的风险防范。

智慧金融本质上体现的是如何把新技术和金融的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风险管理又是既是金融本身的一个重要功能,又是金融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其中有哪些重要的要素值得我们发觉,我觉得这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我想简单的就智慧金融跟风险管理二者如何有效的结合谈一点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智慧金融这个词汇我也看到不同的有些专家在用,不管怎么用,他想表达金融的发展和过去是不是能产生一些差异,这个差异主要来源于新技术的运用,有可能使得金融似乎更加聪明。金融的过程更加有效率,金融的风控把握的更加好。

在了解智慧金融之前我个人觉得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哪些技术能够对金融带来比较深刻的影响。因为我们现在经常谈金融科技,金融+科技,但是对于哪些技术能够带来最深刻的影响,这里面可能经常有一些混淆的概念,或者就像一个大杂烩。我个人觉得有几方面的技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两方面的技术在十九大报告里特别突出提到的,这在过去的中央文件里是比较的。不仅意味着这个技术本身受到政策层的关注,而且意味着未来在这方面的资源倾斜,在这方面的项目立项可能会有和其他不同的这样一些比较优势。

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有几方面:

互联技术、分布式技术、安全技术。

互联技术主要指得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它从根本上改变的信息交互、传递的方式,进而被应用到大量的商业领域和金融领域。

分布式技术从过去的云计算到现在的区块链,它本质上表达的都是与集中式系统相对应的。可以看到现在银监会都说“十三五”信息发展规划提到到“十三五”末期,所有银行的核心系统与互联网有关的都要上云,这个在十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未来展望,虽然今天区块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未来这些分布式的技术如何在主流的金融体系当中进一步应用?无论是欧美还是在我们国家,大家都在深入的研究。

最后一方面是安全技术,比如说生物识别技术、加密技术,在我们金融的各个领域都在充分的应用。当我们明确了这样一些新技术之后,我们进而可以看到它给金融带来什么样的冲击,什么样的影响。

这些技术对金融带来的影响,或者如何使金融变得更加智慧?我们同样也有两条大的思路来进行依次来看:

第一条叫做金融要素的思路,谈到什么叫金融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主体组成,有金融的产品、金融的市场、金融的制度,这些新技术对于金融的主体、产品、市场、制度都带来深刻的影响。比如说在监管跟合规过程当中,我们现在有一些概念,它无非使得监管在面对金融体系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或者是信息不确定的时候,有可能更加智能,更加灵活,不像以前一样发现问题还非要有大量的现场监管能力,这就是变得更加智能的一个表现。再比如银行业机构在未来可能逐渐就是一个手机APP了,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有一家Atom,这是一家在英国首次出现的唯一一个只有手机APP的银行。我们国家目前也有100多家银行推出了基于手机直销银行的APP,这就是基于现在的三类户里面的二类户发起来的。

长远来看随着制度的变化,随着规则的变化,随着未来客户需求的变化,原有的金融要素、金融主体都有可能产生深刻的变革,这就意味着未来我们所面临的智慧金融可能是更轻型、更边界、更安全,这又是对技术所理解的边界思路。

最后一个理解思路是什么?现在谈到金融随着新技术的影响,实际上传统的这些要素边界有可能变得更加模糊了,也就是说我们更多的看得的是金融的业务,金融的功能。比如引用了巴塞尔委员会,他对金融科技领域做了一个区分,分了四大类,着眼于金融干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可以看到从金融所涉及到的业务功能活动,技术带来的变革和冲击也是广泛的,由此来看新技术使得整个金融都在带来一些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当然我们希望它是正面的,是好的,是可以带来更多的好处多于它的弊端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就提出这样一个风险管理的问题,为什么?就是当我们面临新的要素,新的技术冲击的时候,肯定会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

这就引出我想谈的第二个问题,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不仅仅所谓涉及到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而是涉及到在新技术冲击当中,我们试图打造一个健康的智慧金融,面临哪些风险要素的冲击。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

第一个层面就是从技术本身来看,当我们试图把技术引入到金融活动当中,技术本身它有可能有一些风险,有一些缺陷,仍需要完善。如果说它本身都不完善的话,那么可能给我们金融活动带来更多额外的负面效应。比如说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在和数字货币不断地纠缠在一起发展过程当中,自身其实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仍需完善,在金融的应用场景当中大家公认还有一些需要提升的地方。再比如AI,有人开玩笑说做新金融的人如果不谈AI就不能愉快的一起聊天了。但与此同时大家知道AI它的背后深度学习,其实还是一个黑箱。AI也有它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对于它的数据信息输入是极度的依赖,我看到一个例子,说谷歌把一个AI程序放在推特上,结果它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喋喋不休,满嘴脏话的程序,就是因为推特本来就是这样一个氛围。再比如它有可能在把一些是别人的身份的时候,甚至把黑人当成猩猩。再比如生物识别技术跟支付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创新方向,进行了很多组合方式,结果我们发现国家的安全部门,公安网信他也很关注,就是因为生物识别技术本身在大范围应用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企业推动的和国家层面推动的是不是在技术标准安全方面规范都一致了?再比如生物识别技术涉及的生物信息,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信息,如果大范围应用,万一如果是泄漏的话,你想体的虹膜、DNA、指纹那是对你终身都受影响的。所以首先我们讨论技术推动智慧金融的时候,是讨论技术本身它是否足够的完善了,而不是说简单的拿来主义。

第二个层面就是系统性风险的问题。我们讨论不良是这样,讨论去杠杆是这样,从一个国家层面来说,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影响是最负面的,问题最大的。比如说它还有可能带来一个危机,使得整个市场遭受冲击。当我们谈每一类金融活动引入一个新技术的时候都需要思考它在系统性层面上有没有真正的风险性冲击。当然我们看到多数我们认为在系统性上还不足以带来冲击,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面对的风险跟过去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传统的时代判断系统性风险有时候是大而不倒的机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依托于网络的传播效应,其实你看似一些金额不大的金融活动,也有可能它迅速的通过一个复杂网络传播引起更多的负面效应,尤其是网络时代、微信时代,负面的信息可以迅速的冲击一个市场。再比如小的众多客户,每个客户可能都是长尾市场,但是长尾人群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一旦出问题农村的大爷大妈损失几千块钱,几百块钱就要上街游行。所以在新形式下,技术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可能跟以前有所差异。

第三个层面就是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不足以引起整个体系的冲击,但是如果使得它泛滥的话,可能积少成多对我们的金融稳定也带来影响,也使得我们智慧金融的创新蒙上阴影。比如说在业务层面,在产品层面,在整个金融产业链发展的过程当中,新技术实际上使它得以重构,这个里面涉及到的有个人,有不同的主体,有实体企业,有传统金融机构、有类金融足够组织,还有金融纯科技企业等等,涉及到的主体是众多的,究竟大家面临哪些风险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因为科技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比如说我们在某些涉及到资本融资类的金融活动当中,传统的一些基本功能是不是我们仍然要重新的把握,再比如涉及到流动性风险,涉及到信用风险,涉及到操作风险,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现有的所谓的一些互联网金融组织里面它并不是没有了,有时候由于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它反而是更大了。所以从这些非系统性风险上,我们同样也要予以甄别。

总而言之整个新技术确实给金融带来了更加智慧的可能性,有可能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也有可能实现十九大所说的老百姓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求跟不平衡、不充分的这之间的矛盾,但是一个前提就是我们敬畏金融,理解金融,充分的理解到金融本身就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的特征在不断地变化,当我们有效管理风险,把这个笼中虎有效的控制住的情况下,金融带来的正面效应,带来美好生活的效应才会更加巨大,否则的话它可能使老百姓的利益反而受损,以上是我做的简单分享,谢谢!

杨涛:这几个概念其实是融合在一起的,也是一个共生的关系。我简单评价几句,第一说新的时候我们想到第一它可能是有一些新的金融机构的形式也好,金融产品形式也好,跟过去在一种金融科技没有充分发达的情况下,可能没有这些新的形式,比如说像智能投顾这样一些可能把过去面向少数群体的量化,高频的一些产品现在降下来面向普通的投资者们也可能体会到这种产品。

另外一追新可能是在所谓制度、规则、文化上,我们使得金融科技确实使得传统金融发展走下神坛,过去在金融发展当中确实出现不平衡,冲突的地方,我们希望利用新金融解决这些矛盾,不仅仅服务于金融部门本身,不仅仅让少数人发财,而且更多的改善中小企业和普通人的生活,这是我们希望的新,既有金融机构跟金融产品的新,也有金融能够在这个社会当中发挥的价值的新。

这两方面的新我觉得与监管,与制度规则的新其实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因为我们都知道金融是一个风险的特殊行业,如果完全让子弹飞,如果从互联网金融发展当中,还是明年金融发展当中,还是打折旗号做的传销活动当中也是我们得到了教训。

另一方面当然如果什么东西都彻底管的非常之死没有任何金融创新的空间,看起来也是有问题的,任何国家其实都需要把握这么一个翘翘板。

与之相应的也谈一点,一开始虽然我研究不多,考虑也不多,现在我发现全球包括中国未来这些年,其实处于一个经济金融发展极度不确定性的时代,大大小小危机和风险都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无论是从金融周期的角度还是从现在众多金融子行业包括银行之外的角度,实际上我们发现潜在可能产生不良的要素似乎仍然在积聚,这好像跟不良资产处置行业也是一个相对的关系,一方面整个宏观层面好像问题比较多,产生不良的可能性比较大,反过来对我们处理不良似乎产生了更大的一些机遇。当然这里面可能是一个相对的关系,但是对未来这几年我判断确实这方面的影响比较大,我个人感觉影响可能产生不良的因素仍然是比较多的。

但是怎么样来解决?我自己觉得刚才几位嘉宾谈的非常好,我想谈两个观点:

第一就是不管我们怎么看待不良,处理不良,现在最大一个问题是要有效精准的判断不良。刚才有个人也说到现在无论是银行业还是类银行组织,现在我个人觉得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对于反映精准的不良的现状,可能还有一些不足。我们国家整个从宏观层面到行业层面,到很多层面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可能有所不足,这是我们首先要看清楚哪些是不良。

第二再处理不良的时候我个人觉得刚才有很多专家谈的都非常好,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归纳就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你需要用什么样的技术跟模式,这里面的技术可能是金融技术本身,也可能是新的信息技术本身,如何把新技术能够有效运用到这个过程当中,来解决它的定价问题,解决它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它其他方面的一些矛盾,这是一个大思路。

第二个大思路我觉得还是来自于所谓的制度规则,怎么样创建一些新的有效的规则,包括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包括我们当初设立这几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以及现在进一步拓展,这些其实都是制度层面得以解决的,因为跟其他各个领域一样,我个人也觉得一个行业未来越来越靠单打独斗,靠独门秘籍肯定都是不行的,如构建一个有效的生态,使得大家在这个共同的蛋糕处理当中,来彼此获得自己有效的份额,这个可能是关键,因为我们做金融科技研究越来越关注到,很多领域逐渐越来越没有独门秘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最后肯定是死路一条,这一点在行业发展当中可能都是值得关注的,谢谢!

《财经》年会2018:预测与战略由《财经》杂志、财经网主办,于11月28日-30日在北京举行。

(嘉宾观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