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源:区块链要与政府、社会、中介相结合,才能在公共治理中发挥巨大作用

2017年12月09日 17:09  

本文3689字,约5分钟

“区块链仍然需要跟政府、社会、中介进行结合,也就是说,不能要完全的去中心化,也不能要完全的智能合约,它必须要和中介相结合,必须要形成大量的联盟网,而不是一个整体的区块链网,这样才能在公共治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12月9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工程科技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周源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全球治理挑战与中国角色”上如此表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工程科技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周源

周源认为,区块链有几个大的特点:第一,去中心化。这是它的最大的特点,它是点对点的分布式的技术。第二,它是依靠机器信任建立的共识机制,快捷、简单。对上密码就信任,对不上密码就不信任,机器信任比人与人要简单很多,快捷很多。第三,它可以有智能化合约的手段,很快速的建立一个智能化的合约,普通的建立合约非常繁杂,需要讨价还价,需要确定价值,需要坐下来谈判。区块链设定相应的参数,只要你能达到相应的参数,就可以自动的进行合约签订。

以下为周源文字实录:

周源:我今天要分享的题目是关于区块链技术对政府公共治理带来的冲击,以知识产权的管理为例。区块链,有的听众比较熟悉,有的听众不是那么熟悉,简单说,区块链可能是下一代的颠覆性的技术,跟人工智能一样。不过人工智能更多的是共性的平台,可能会引领所有的领域技术得到飞跃。区块链本身,从技术上并没有特别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分布式的网络,它带来的更多是管理范式的变革,区块链对公共管理、私营管理都会带来更大的冲击。

从技术上来讲,我们认为区块链就是一个分布式的网络。从管理上来看,我们认为它就是一个分布式的认证体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经历过毕业文凭的认证,从大学毕业,或者海外的博士毕业,都需要把文凭交到我们国家的教育部来认证,之后他们发给你一个证书,你一辈子都得拿着这个证书。但这个东西是非常耗时、浪费资源,以及很多情况下是不必要的。如果用区块链来解决,可以在每个大学,甚至在每个院系建立相应的区块节点,文凭的认证就可以点对点完成,而不需要集中到北京,然后再分散到各个地方,这是区块链在公共管理当中的应用。

区块链有几个大的特点:第一,去中心化。这是它的最大的特点,它是点对点的分布式的技术。第二,它是依靠机器信任建立的共识机制,快捷、简单。对上密码就信任,对不上密码就不信任,机器信任比人与人要简单很多,快捷很多。第三,它可以有智能化合约的手段,很快速的建立一个智能化的合约,普通的建立合约非常繁杂,需要讨价还价,需要确定价值,需要坐下来谈判。区块链设定相应的参数,只要你能达到相应的参数,就可以自动的进行合约签订。

这三点对于公共管理都是巨大的冲击。去中心化跟公共管理范式的发展是非常非常符合的,现在公共管理范式的发展,简而言之,从原来的政府对社会单极的命令控制型的行政体系,发展成一个多元的、自主的、协商的治理体系,近些年来,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了,很多的公共政策正在下放,政府正在变成普通的一员。以知识产权为例,原来知识产权的申请经过冗长的程序,聚集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如果想申请全世界的专利,需要聚焦到全世界的组织,再分散到各个国家、各个组织。如果是创业企业,这个申请的过程是非常繁杂的,很多创业企业因为这个问题耽误了他们专利的申请,以及不得不花很大的精力做这种知识产权的活动。如果有一种区块链的架构,如果可以把节点下沉到各个市、各个县,甚至各个科技园,在各个节点就可以发起专利的申请。每个创业的公司或者中小企业,可以直接从创业园、产业园知识产权管理节点发起专利申请,而且是实时的,这样可以节省巨大的社会成本。

机器信任带来共识的机制,新兴产业发展里,现在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产权管理的问题。比如基因测序,医疗数据,交通数据,产权到底应该归谁?比如我作为一个个人,到基因测序的公司进行了基因测序,我进行基因测序是帮助我来诊断某种疾病的,但我的数据不属于我的,从客观事实上来说,可能就被基因测序的公司所垄断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伤害了个人的数据产权。二是大数据时代,很多中小型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得研究人员没有办法得到更好的数据平台。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基础设施,如果全社会主要的人群没办法得到这种数据,而是被主要的几个大的公司或大的机构垄断,就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我们用区块链的技术进行管理,可以通过密钥机制,建立所谓的机器信任以及共识机制,比如我私人有一个私人的密钥,共用网有一个共用密钥,当我的私人密钥对上共用密钥的时候,这个数据才能被进行转让,这样就可以保护个人的产权,在进行数据利用的时候,个人和机构都要达成共识,由政府指导规则下进行共享。在国外,荷兰、欧洲的几个地方已经开始了,叫健康银行,用区块链建立数据的管理机制。个人有自己的私人密钥,健康银行有一个联盟公钥,我的私钥保证我的数据都是属于我个人所有,公钥是平台的,他没办法得到个人的数据,只有当我愿意跟你的公钥进行对接的时候,才能拿到真正的数据,这样便于政府进行调节,实现数据的共享。

智能合约,区块链很重要的是智能合约。像中小公司不太愿意跟很多人打交道,因为申请专利的时候很复杂,没有很标准化的答案,但如果有一个很明确的知识产权管理的智能合约体系,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标准体系是什么,对于工科的开发人员来讲,他很容易了解标准化的知识产权申请体系,他提出申请的时候,马上就能了解到底能不能达成。很多中小企业很创新,但有限的人力,不能管理知识产权,公司里换一个技术骨干,就不知道原来的知识产权到哪里去了,如果有区块链,它有很智能的合约的达成,还有智能合约的追溯,这些可以帮助公司管理者很顺利的看到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可以很顺利的拿到之前的专利,以及具体的知识产权的内容。

这三个方面是区块链对我们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以及以后公共治理模式,可能带来的冲击。这是正面的,当然也有反面的,区块链所带来的去中心化,并不是绝对的好。在去中心化的网络当中,经常带来的是无效率或者低效率,要达成一个协议可能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今年以来,比特币已经进行了两次分岔,每次分岔都是对区块链的损害。完全的去中心化,没有一个调节机构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要注意,需要大量的中介在其中进行中心化的协调工作。

规则,我们知道机器信任很简单,达成共识也很简单,但必须是在我们制定的大规则前提下。比如我们有一个密钥,但需要达成一个法律的共识,确实基因测序产权是属于个人的,或者基因测序产权需要无偿的拿出来给科研机构做科学研究,这些大前提的规则和法令是需要政府提前制定的。

区块链达成智能合约,智能合约的前提和精髓在于标准化,在于对数据要求的标准化。但是,数据的标准化、客观参数的标准化,并不能带来价值判断的标准化。我们可以对某一项技术的速度、热度、先进性进行判断,但是区块链没有办法对它的价值进行判断,这就需要半中介或中介。所以,区块链仍然需要跟政府、社会、中介进行结合,也就是说,不能要完全的去中心化,也不能要完全的智能合约,它必须要和中介相结合,必须要形成大量的联盟网,而不是一个整体的区块链网,这样才能在公共治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李亚:我们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创造的未来还是挺充满憧憬的,也许真的2020年讲科技创新的时候,可能台上做的是乔布斯、霍金这样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替身。刚才提到人工智能几大基础研究方向,我们再把一些存储技术、仿生技术结合到一起。

周源: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题目,我自己没有办法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但确实这几个问题都是人工智能下一代软的方面的重大的研究课题。其实国家的人工智能重大专项刚刚开始,关于软的方面治理的课题,清华大学已经在准备一个庞大的研究组,包括法学院、社会学院,甚至包括国际关系学院、传媒学院,来对刚才说的那几个问题进行研究,我估计可能需要好几年。

从简单的公共治理方面来说,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对公共治理的挑战,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工智能会大大的帮助我们来更好的进行公共治理。人工智能可以有很好的决策支持的方式,我们以前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大量数据的支持,但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得到大数据的支持,再基于很多的分类、聚类,包括关联,人工智能算法的支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公共治理决策的制定。我们学院已经得到好几个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就是专门针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公共治理决策的支持。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本身的出现,为整个社会体系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比如数据产权的问题,无人驾驶的问题,包括以后可能有的共享经济与无人驾驶合并的问题,都会带来巨大的规制上的挑战。我们课题组在研究新兴产业的时候特别提出所谓的适应性规制,政府不能坐在这边等技术提出挑战,某种程度上,应该使我们的治理体系更加柔和,不是允许还是不允许,而是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示范试点,出现问题之后,我们要进行快速的反应、处理和分析,之后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治理。所以,我们叫适应性的治理体系,这可能是更加重要的。具体有哪些核心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长期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