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改革提高统计公信力

魏加宁/文 王延春/编辑  

2018年01月15日 08:41  

本文1753字,约3分钟

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须将形势分析和经济预测职能从统计部门剥离出去,加强统计部门的独立性,将统计部门从政府序列中转移出去,对人大负责

 

长期以来,我国的统计数据一直饱受诟病,究其原因,还在于现行的统计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因此,要想提高统计的公信力,就必须从体制上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

首先,要排除统计部门的造假动机。现行统计制度安排上,统计部门不仅负责统计和公布各种数据,同时还肩负着形势分析和经济预测等职能,于是,为了在领导面前能够有更多的话语权,统计部门就很容易产生造假动机,让数据为观点服务,甚至为论证自己当初预测的准确性而不惜调整统计数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学家在有关争论中常常会输给统计部门官员的一个重要原因——要么是经济学家根本看不到那些“被保密”的数据,要么是经济学家根本不知道“统计口径已变”。

因此,为了提高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就必须首先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要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就必须首先将形势分析和经济预测职能从统计部门剥离出去,以便使统计部门能够专注于统计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和准确度。

其次,要排除来自地方政府的干扰。应当承认,在大多数情况下,统计部门还是很想把统计数据搞准确的,但是由于各地之间的竞争攀比日趋激烈,于是,来自地方政府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也日益强烈,使得统计部门常常左右为难。例如,有关部门对社会融资规模早有分省统计,但迟迟不敢向社会公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攀比会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的压力。

其实,要排除地方政府的干扰、防止地方间相互攀比也并非毫无办法,我国古人早有实践。据钱穆先生考证,我国汉朝时期,除了各郡每年要向中央上计簿(即上报各种统计报表)以外,中央政府还特派“刺史”到地方进行调查,当时全国共分为13个调查区,每一个区派一个“刺史”,平均每一个刺史负责调查的区域范围不会超过9个郡(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由此可见,有些统计数据,如果按照大区的范围来进行统计和加以公布的话,就可以大大提高其真实性和可靠程度。

再次,要排除来自中央层面的压力。不可否认,即使我们的统计部门想把数据搞准确了,但是按照现行制度安排,统计部门是在国务院领导下,而国务院又全面负责经济工作,于是,每当经济形势不好,尤其是过冷或过热时,统计部门就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替一些方面“说好话”。这种现象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早有提醒。

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中央领导提出“翻两番”的奋斗目标时,我国经济学界普遍不认可,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不可能。唯独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论证翻两番不仅有政治保证,而且有技术经济做保障。为此,当时的领导人到北京医院去看望已处于病危中的孙冶方先生,当面表扬他的这篇文章写得好。而孙冶方当时的答复却是:“希望中央高度重视统计工作。统计只有独立才可靠!”

遵循孙老遗愿,结合现实情况,我认为,加强统计部门的独立性至关重要!应当尽快将统计部门从政府序列中转移出去,移到全国人大序列,专门对人大负责。这样做,不仅不会降低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反而可以表明新一届政府将依靠真本事搞经济,而不再依靠调数字混日子;而且还可以表明新一届政府“壮士断腕”的坚强决心,表明改革从政府自身做起的大智大勇。

最后,要想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还需要打破统计部门包打天下的垄断局面,允许符合一定资质的民间机构依法、科学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整理,这既是对官方统计机构的有效补充,也是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刺激官方机构更好地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我国统计工作的整体公信力的提高。

为此,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需要对统计工作采取更加开放、更加理性的心态,修改《统计法》、《保密法》等相关法律,需要官方机构对民间统计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

总之,如果在新的一轮改革大潮中能够逐步实现以上各项改革,那么我国的统计制度就会更加科学,统计数据就会更具公信力,整个统计工作也就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编辑/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