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礼服需求火爆共享租衣成新风口,但共享经济投资开始冷静

《财经》记者 刘以秦/文 谢丽容/编辑  

2018年01月24日 16:25  

本文3122字,约4分钟

国内曾迅速出现超过20家共享租衣公司,3年时间,融资交易12笔,总额8.46亿人民币

 

春节前是是公司年会和大型活动的密集期,从在线租衣平台租赁大牌的新款礼服成了一二线城市白领的新潮流。《财经》记者获悉,共享租衣公司衣二三和女神派都迎来了一年中订单量的高峰期。

共享经济的热点一直在快速迭代,从最早的短租到单车,再到2017年大火一把又迅速冷却的充电宝。如今,共享租衣也开始崭露头角。

2017年9月,共享租衣公司衣二三完成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软银中国、红杉资本中国和阿里巴巴联合领投,跟投方包括IDG资本、金沙江创投、真格基金等多家明星投资机构和公司。其中,红杉资本、IDG、金沙江等多家机构在此前均投资过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领域。

与单车和充电宝不同,租衣的场景在线上,支付押金后,用户在App上选择要租赁的衣物,费用按月计,退还上一次租赁的衣物后,可以继续租其他的衣物,公司在清洗和整理后,重新上架。

根据创投数据平台鲸准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中国共成立超过20家共享租衣公司,3年时间,融资交易12笔,总额8.46亿人民币。但这些公司先后倒闭,而到今天,还在正常融资、发展的创业公司仅两家——衣二三和女神派。

不过,这两家公司的融资节奏很快,保持在6-10个月一轮。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投资人表示,2018年,他们持续看好共享租衣模式的发展,并会考虑重金投入。

共享经济在2017年下半年开始遇冷,行业普遍认为,与公司发展节奏不匹配的融资节奏是罪魁祸首,再加上流量越来越贵,大规模的烧钱、抢市场,已经出现了资金链断裂引发的公司倒闭潮。

那么,共享租衣能否走出一条新的共享路径?

重模式探索

衣二三的联合创始人王琛曾经是IDG资本的投资人,重点研究共享经济。2016年4月,在考察衣二三项目仅3天时间,IDG就决定投资。之后,王琛给公司创始人刘梦媛写了一份公司发展建议书,详细说明了公司目前需要改进的地方和需要注意的关键指标。

刘梦媛看完后,非常惊喜,她找到王琛,邀请他加入公司,一起创业。

投资人加入创业公司的情况不在少数,但能够真正有所建树的投资人少之又少,王琛的同事朋友们都为他捏一把冷汗。

事实也证明,这确实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我意识到这个模式很难做,但没想到这么难做。”王琛告诉《财经》记者。

相比单车和充电宝,服装类属于非标品,并且涉及到仓储、物流、清洗、租后管理等多个流程,模式很重。据王琛介绍,每天,他们都会收到几十件用户的个人用品——藏在包裹或者衣服口袋里的身份证、公交卡,甚至还收到过车钥匙;每天都有上百件衣服被寄回来时,腰带是缺失的。

这些还都是琐碎的问题,更重的问题在于清洗和物流环节。

女神派自建洗衣工厂。女神派的投资方,华创资本投资人余跃告诉《财经》记者:“面对挑剔的消费者,洗衣服这件事非常关键,这直接关系用户体验。”

《财经》记者获悉,衣二三在北京自建洗衣工厂,别的城市则采用和高端洗衣机构合作的模式。

租衣平台上的衣服价格多为500–2000人民币之间,但为了保证用户体验,两家公司都选择用奢侈品的标准来进行清洗。一位长期使用租衣平台的用户告诉《财经》记者,没有租到过不干净的,“但是租到过几次皱巴巴的。”

王琛将衣物变皱归咎于物流环节,“物流环境太复杂了,即使我们都拿西装袋挂好,叠好,送到用户手里的时候也会出问题。”

物流带来的问题不止于此,与电商平台的单向物流不同,用户租一件衣服,需要多段物流——从仓库寄送到用户手里,再寄回来,如果本地没有清洗中心,又需要一轮物流运输。

而这些物流环节都需要公司去调配,耗费人力物力,王琛也很无奈,他们经常遇到约好快递公司之后,用户联系不上,或是用户没空的情况。

重模式意味着中间环节的成本更高,如果长期来看缺少盈利空间,风险很大。

衣二三作为目前共享租衣领域的代表公司,背后的多个明星投资方也起到了加持作用。但事实上,衣二三的融资并非一帆风顺。

2017年3月,很多投资人都在关注这一方向,但当时并没有投资人愿意出手,一位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主要原因就是衣二三的成本和收入模式并不令人满意。

衣二三的费用为499元人民币一个月,用户可以租最多12件衣服。据《财经》记者了解,洗衣的成本为9元一件,租一次两段物流成本30元,仅这两项,一个用户的月成本为228元。还不包括衣物购买成本、公司运营成本、市场营销成本等。

困扰投资人的另一点是,衣物的实际流转次数很难计算,衣二三和女神派对标的美国公司Rent the Runway的一件衣物能够租20-30次,但是随着清洗次数的增加,衣服质感下降,流转的频次会越来越低,多位用户提到,她们只愿意租上新一周的衣服。

重模式和高成本让一些公司已经出现问题,余跃说,他在2015年考察的多数共享租衣的公司,都已经不再继续运营,2017年11月,多家媒体报道,共享租衣公司多啦衣梦已经停止运营,用户也无法正常退回押金。

共享经济开始保守?

共享经济一度是资本热捧的对象。

小蓝单车成立仅两个月,就拿到了4亿人民币的融资,共享充电宝领域在2017年,曾经创下40天12亿人民币融资的记录,但很快,这些钱变成了泡沫。2017年11月,小蓝单车宣布倒闭,公司欠下数亿巨款,至今没有妥善解决;截止2017年,已经有包括河马充电、小宝充电、乐电在内的多家充电宝项目停摆,还活着的不少公司也面临融资艰难的困境。

共享租衣似乎还没有出现资本热捧的情况,也因此还算不上是一个风口,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

余跃表示,投资人只有在投普遍认知是错误的项目时,才有可能赚到钱,“当一个领域成为风口,就说明估值已经太高,市场开始不理性,出现太多不必要的竞争对手,节奏也会被打乱。”

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已经提供了教训,投资人和创业者们都开始重新思考创业的合理路径。2017年初,余跃与一位同行交流,他们发现,一个创业公司花2-3年的时间走到B轮其实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节奏。

“从O2O开始,大家对创业公司的发展预期高了很多,确实有一些公司在3年之内就成为独角兽,但那不影响大部分公司都需要经历正常的发展周期。”他说道。

但他心中仍有矛盾。“风口”是每个投资人既爱又恨的一个词,最理想的节奏是投进去之后,项目变成了风口,也因此有不少投资人会主动“炒风口”。“现在中国市场上投资的钱很多,大家都要投项目,我也希望他们能投我投过的项目。”余跃表示。

而变成风口,势必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

同样矛盾的还有王琛。他现在最大的烦恼就是依然有很多消费者不理解这样的模式,也不愿意去尝试。“我希望共享租衣能成为一个风口,这样能够吸引到更多用户。”他说,“但同时,我又不希望有太多竞争对手,尤其是不理性的竞争对手。”

按照已经入局投资人的说法,女性用户对于衣服的需求,远大于对于充电宝和单车的需求,再加上现阶段中国的消费者购买国外品牌的服装仍然有困难,这个细分市场的发展空间会很大。

但一位长期参与共享模式公司融资的财务顾问向《财经》记者透露,此前他也研究过共享租衣领域,但是发现市场空间太小,所以没有继续跟进。但他认为,“衣二三能拿到阿里巴巴的投资,对于后续的融资还是有帮助的。”

他同时提到,由于风口切换频率太高,投资圈对于共享模式的态度,开始越来越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