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继伟:中美两国没有必要打贸易战

2018年03月24日 12:43  

本文3220字,约5分钟

“美国想强大,中国也想强大,我们两国没必要打。但是现在已经打起来了,我觉得中国给出的措施还是比较软弱的。如果我要在政府,我可能先打大豆,然后打汽车,然后打飞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在3月24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如此表示。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楼继伟

谈及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成就,楼继伟认为主要有几方面经验:首先是坚持了市场化取向;其次,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施有顺序的开放;第三,选择了正确的改革顺序;第四,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形成了地方政府竞争的格局;第五,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的比较好,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第六是对政策取向及时纠偏。

在回应中美贸易战时,楼继伟表示,因为中国的竞争力强,美国想强大,中国也想强大,我们两国没必要打。但是现在已经打起来了,我觉得中国给出的措施还是比较软弱的。如果我要在政府,我可能先打大豆,然后打汽车,然后打飞机,我们也不会都让别人占便宜,反正最后是大家来谈。中国也需要改进。因为是生意,所以打一打就可以来谈。

以下为发言实录:

楼继伟:感谢主持人的介绍,各位来宾,各位女士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谈我们改革开放40年,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展?我想这很难讲,我用一个参照系做一个中苏的比较。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的历史性转折,开启了强起来的历史新征程。但是我们比一下前苏联,我们同是社会主义大国,都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们两国截然相反,中国走上了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前苏联却陷入了联邦瓦解,经济大幅度衰退,苏共倒台这样的悲惨境地。纠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两国面临的条件不同,我说六个方面的不同:

第一,中国从来不是完整的苏式的计划经济。

我们建国之后学习苏联不久,我们逐步认识到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在中国这个体制行不通。1956年初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就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良的计划经济道路,核心内容是集权与分权的结合,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就如何处理重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沿海和内地的发展关系等做出了明确且符合实际的判断,这使得中国的体制不至于过度僵化。

第二,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维护旧体制的既得利益集团。

文革后期造反派当权在文革后已经被清理。因此,改革不受既得利益影响,全国人民期盼改革,改革使所有人受益,而没有人受损,形成了事实意义上的帕累托改进。反观苏联当时也谋求改革,但是由于存在顽固的既得利益集团,改革处处受阻,难以推进。结果当时苏联就提出了机械工业优先这样一个方针,实际上是对既得利益集团和官僚机构的妥协。

第三,文化革命后,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的任务是重建经济体系。

经过文革,大多数人意识到,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但是就苏式计划经济体制必须改掉这一点已经形成了共识,苏联走不通。长期形成了完整僵化的国民经济体系,改革的任务是要对其进行重构,难度远远大于中国。

第四,在中国人们还有市场经济的记忆。

苏联在1925年新经济政策终止之后,经过斯大林时期一遍一遍的整肃,到改革时前苏联已有两代人经历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而我们建国后,割资本主义尾巴从来没有断过,这也说明我们的资本主义尾巴也从来没有割干净过。

第五,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和坚强领导至关重要。

小平同志主政后坚持拨乱反正,他面对正反两方面的冲击久经考验,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大胆创新,坚定的促进改革,认准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基础之上,集中精力抓改革开放。而在苏联,领导人缺乏小平同志那样的政治担当和领导能力。

第六,中共强有力的领导不僵化,与时俱进,不断改善、完善自己,并保持包容、开放的心态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苏联改革失败之后,很多人总结,重要的原因是苏共已经没有这个初心,只为一小撮官僚利益集团服务。

这是我讲的条件不同。

另外我想讲一下回首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认为我们的成功经验主要是六个方面:

第一是坚持了市场化的取向。

尽管其间有一定的起伏,但总的看是市场导向,价格是自由的,重视对产权和契约的保护,并不断提升法制化水平。

第二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施有顺序的开放。

从沿海地区开发,外资投资到全国开发,从外资仅限于来料加工出口到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国内的市场和资源全面对外资开放。从经济项下的资本货物的开放过渡到资本项目可兑换等等,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全面接受国际规则,拥抱全球化,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并且有力的促进了改革。

第三是选择了正确的改革顺序。

从农村突破,进而拓展到轻工业,再扩展到各个行业,市场是逐步繁荣丰富,这样的顺序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改革为自己开辟了道路。

第四是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形成了地方政府竞争的格局。

当然这种做法有利有弊,但在改革开放的早中期,形成了利大于弊的强有力的发展驱动格局。

第五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的比较好。

我们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重视市场管理向市场经济职能的转化。特别是1994年的配套改革,基本上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架构。

第六是对政策取向及时纠偏。

1988年出现严重通胀后实行治理整顿,采取行政手段加强管控,带来的回归行政管制的倾向。针对这一苗头,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及时遏制了这个趋势,并推动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这是六个方面我们什么做对了。目前来看,高度分权的地方政府无序竞争,国家治理不到位形成的弊端日益显现,追求高投入、高消耗式的经济数量型增长,不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带来的投资效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分配公平性下降,福利承诺不可持续,风险高企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我们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五个统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着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绘就了改革开放崭新的蓝图。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做出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规划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站在历史起点上,我们的路径是清晰的,任务是明确的,只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改革开放任务,脚踏实地的沿着既定道路前进,我们的前景是光明的,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谢谢大家!

楼继伟:国内其实是比较简单的,十九大已经规定了这些方向,我就不再多说了。国际上最重要的还是处理好和老大的关系,就是和美国的关系,其实他们三位讲的时候就是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斯宾塞教授讲的时候讲到了中国技术换市场,实际我隐含着听出来是不太适当的。林教授讲的时候,我们就是用这个东西,我们现在成功的转型了。罗奇教授实际上也点到了中美之间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应该重视中美贸易逆差不是中美之间的事情,不在中美逆差,就在其他国家逆差,因为它是世界货币,就必然要财政赤字,经常项下赤字,就带来经济的脆弱性,就和别人冲突。这个赤字来自于谁?不来自于中国就来自于其他。因为中国的竞争力强,所以主要来自于中国。这个美国要想清楚,中国也要想清楚,我们两国没有必要打。当然现在已经打起来了,我觉得中国商务部给出的措施还是比较软弱的,还没有打到他疼的地方。如果我要在政府,我可能先打大豆,然后打汽车,然后打飞机,欧洲人不要高兴,我们也不会让别人都占便宜。反正最后大家来谈,中国需要改进,其实重要的就是他是生意人,所以打一打大家就可以一起谈了。实际上中国技术引进方面的政策不是不可以改进的,我们的方向已经很明确了,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已经很明确了,按照这个方向走。而且是在6个自贸试验区在试验这个制度,然后就推向全国。我知道他这么做是为了中期选举,我们打他也打他的中期选举不就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