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明:呼吁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

2018年09月08日 09:35  

本文1084字,约2分钟

王波明表示,举办2018中国古建筑文化国际论坛,就是希望呼吁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以古建筑文化作为艺术灵感的源泉,促进我国现代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古建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凝结了古代建筑工匠的才能与智慧,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象征和符号。它们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成为中化文明传承有序的有力佐证。”9月8日,《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在以“传承·融合·新生”为主题的2018中国古建筑国际论坛上如此表示。

王波明还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如火如荼,中国古建筑面临着严重的破坏性影响。举办2018中国古建筑文化国际论坛,就是希望呼吁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以古建筑文化作为艺术灵感的源泉,促进我国现代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财经》杂志总编辑 王波明

以下是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大家出席由《财经》和秦森企业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古建筑国际论坛。

在世界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气候、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各种偶然或必然的因素,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文化特点。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延续的文化传承,中国建筑也成为世界建筑三大体系(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之一。

中国的古建筑最早成型于商周时期,在秦汉时期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此后在隋唐时期出现第一个高峰,并对周边国家(如东瀛、高丽)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巅峰时期,尤其以宫室建筑最为突出。这些古建筑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成为中化文明传承有序的有力佐证。
 建筑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还渗透着由历史积淀而来的人文情怀。任何建筑,反映的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建筑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水平。还折射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与审美情趣,立体的反映出时代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这些古建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凝结了古代建筑工匠的才能与智慧,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象征和符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如火如荼,中国古建筑面临着严重的破坏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影响,许多古建筑已经存在几百年之久,且古建筑的主体结构多为木材,长期受到风吹日晒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漆剥落、木材开裂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只注重现代化建设,对于市区内一些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不到位,给古建筑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2018中国古建筑文化国际论坛,就是希望呼吁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激发当代艺术家的灵感创新,以古建筑文化作为艺术灵感的源泉,促进我国现代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