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中国应进一步加深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激发内生增长力量

2018年11月13日 14:55  

本文2881字,约4分钟

 “中国应继续将强对内各项改革措施,并加深对外开放合作力度完成中国经济的脱虚就实转型。”11月13日,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齐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在“《财经》年会2019:预测与战略”上表示。

首先他讲到,在全球经济重组的格局下,全球贸易出现地区间的转移,本身是很正常的。中国和当时的日本非常相似。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需要通过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而不是过多的依靠外需。而传统投资模式的拉动显然已经不能起到这一效果,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为止,必须转型。

在谈到对内改革补短板时,李迅雷提出了要看“四项有效流量”的补短板方式,包括现金流、人口流、货物流、信息流,如果投资后带来了流量明显的增大,那就是有效率的。但总的来说,应该马上要补的是能够产生流量的短板,投资还是要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

以下为发言实录:

谢谢张总编的邀请。首先我要说的是,中国在全球出口贸易当中的份额是下降的。中国的出口贸易峰值出现在2015年,之后中国在全球的出口份额在逐年下降。当然,这是合理的。因为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肯定还是有劳动力成本、有技术进步、有各方面的资源等等因素。

中国从2012年以后,劳动人口数量开始出现下降,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这种情况难以支持中国出口的高增长。与此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他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他们的出口份额明显得到了提升。

全球的产业转移,是按照资源要素的最优化来实现的,从欧洲向日本转移,从日本向亚洲四小龙转移,亚洲四小龙转移到中国,产业的转移是符合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模式。

今天我们要讲的题目,也是在全球经济重组的格局下,全球贸易出现地区间的转移,本身是很正常的。我们现在发现,越南的出口增速,已经远远超过中国,而中国这两年的出口增速的走势,则跟日本非常相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也要通过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而不是过多的依靠外需。

即便是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选择方向到底是投资拉动还是消费拉动呢?我相信大家现在已经形成共识——就是应该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如果把GDP的三架马车的构成做一个分解,中国的消费还是偏低的,占GDP比重50%左右,投资对GDP的贡献在过去五年大概是40%左右,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显然,我们过度依赖于投资,对经济结构的转型是不利的。

为什么现在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因为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出现了杠杆率过高的问题,而杠杆率水平过高,显然跟我们的举债投资是息息相关的。由于以往我国过度依赖于投资,消费的占比不高,消费又跟收入相关,我们在收入分配上,同样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为止,必须转型。靠传统的模式转型,显然已经不怎么有效,比如人口红利在消减,即便大家看好的城镇化,在我看来也不怎么乐观。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城镇化率的年增速,从过去的每年增长1.4%,降到了1.2%,而未来,城镇化的进程会进一步放缓。同时,资本形成的效率也在下降,也就是说,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在逐年下降,资本的效率在下降,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债务上升较快的原因。在2008年之前,全要素生产率每年的增速大概在4%左右,2008年以后,平均增速降到了1%,我们必须得通过改革来优化经济结构。

我们现在所要做的,究竟哪些举措比较好呢?从政治局会议上提到了要“六个稳”,我注意到六个稳里没有包含稳增长,既然经济增速不是太重要,经济增长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在投资增速下滑较快的情况下,稳投资也是需要的,稳外资也是需要的。怎么稳投资?我们说不搞“大水漫灌式”的投资,那如何搞精准滴灌呢?我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要看流量,投资效率高不高,补短板是不是有效,就要看是否能够形成有效的流量,这个流量包含什么呢?比如现金流、人口流、货物流、信息流,如果投资后带来了流量明显的增大,那就是有效率的。如果投资后,四大流都没有显著上升,这样的补短板,恐怕不是补到最好的地方,我们的短板非常多,基础设施短板、交通运输短板,有些短板属于远期的,有些短板是近期的,比如医疗、养老,这些的短板是非常急的,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在社保、医疗、健康领域我们欠了很多债,所以这个必须马上补。

总的来说,应该马上要补的是能够产生流量的短板,投资还是要经过充分的评估,不是为了稳投资而去寻找项目,是要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

减下来我们说说减税的问题。降低企业成本,大家达成共识的是减税。但减税的问题,应该要看到另外一面——财政支出。降税的空间有多大,取决于支出能够减多少。当然,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提高财政赤字率,但提高的空间是有限的,毕竟我国经济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全社会的杠杆率水平,已经超过美国,所以,增加债务的空间还是有限的。

我的建议是,应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我认为,简单的减税不是改革,只有财税改革,对行政支出、对基建投资支出,其他各种各样的政府倡导的支出,要进一步完善,进一步优化,尽量把钱用在刀刃上,这才叫财税改革。

我们再谈谈加大开放的力度。在全球化的时代。推进全球化,中国从自身做起。比如,不久前举办的首届中国的进口博览会,我认为就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开放姿态。我认为,我国也要加大对外合作的力度,比如跟日本、欧盟,中国在这方面是有很好基础的,中国有这么庞大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跟欧盟、日本是不一样的。

同时,我们还要跟比我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经贸合作,中国在贸易上开放度是比较高的,更多的要在金融领域里加大开放度。比如A股上,境外投资机构占有的市值大约3%左右,但韩国、中国台湾两地的市场,其外资占比在30%左右,我们进一步加强金融领域开放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而且外资入市对增加直接融资也是很大的支持,对进一步全球化也是有利的。

最后,说一下加大科技进步和推进产业升级。我近期看到一个比较好的现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提高了30%,金融、房地产增加值的增速却只有3%,二者之间有10倍的差异。这说明我国经济脱虚向实的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我认为,在科技领域里的投入还要进一步加大,要通过政府引导来推进科技发展。这方面我们还是有优势的,现在国家级基金介入到科技领域的投资规模,我估计在3.5万亿左右。但在科技发展上,同样要关注到结构问题。比如我们研发投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在基础研究上的占比远远低于欧美日的水平,我们大量的研发投入放在实验发展上面,在应用发展方面,比重也是在全球领先的。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过去我们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引进海外技术来拉动经济增长,而现在,中国的科技发展已经到了全球中高水平了,这时候再提升有难度,所以我们不能再这么急功近利,要耐下心来,在基础研发领域,还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只有这样,中国经济长远的发展可持久性才能增加。

以上是我一点比较粗浅的见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