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强:挖掘产业新动能要做好“四个创新”

2018年11月13日 20:51  

本文5850字,约8分钟

“要真正使产业新动能在未来三年当中发挥作用,有四个方面的创新非常重要:机制体制创新、路径创新、场景创新、产业生态的创新。”11月13日,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在“《财经》年会2019:预测与战略”上表示。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 顾强

顾强就产业发展新动能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怎么样去研判?

第二,怎么样去挖掘每一个行业它的潜力、它的规模和它的市场,以及它的未来。

第三,我想重点举一些案例跟大家分享,这些动能如何把它变成现实的动能?

在如何研判这一方面,顾强在研究产业新动能的时候,做了一个简单区分:

一、在未来一到三年当中,能够形成市场规模,叫潜在的新动能;

二、新技术出现了,有可能在五到十年内,对产业产生显著拉动,我们叫潜在的新动能。

如何抓住新动能的焦点?我们叫融合新科技、响应新制造、驱动新服务,面向未来产业,未来生活与未来城市的新动能产业。顾强以“智能家居产业举例,因为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不动产开发规模和市场规模,中国有世界成熟的家电产业体系,而且现在有相对成熟的网络基础设施,所以未来三年当中,整个智能家居产业,会得到迅速的发展。

对产业新动能的发展,顾强认为,如果能把这个事落地,真正使这些产业新动能在未来三年当中发挥作用,有四个方面的创新非常重要:

第一,机制体制创新;很多的新兴领域发展,需要机制体制的创新,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人驾驶发展都需要机制体制创新。你要制定规则,要给市场主体选择的权利。

第二,也包括路径的创新,我们需要平台、需要资本、需要更多的赋能工具,来使创新路径打通。

第三,也需要很多的场景创新;包括智能家居如果真正落地,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激励政策,需要标准规范的统一等提供场景。

第四,也需要整个产业生态的创新;不是单一环境,不是做芯片,也不是做成智能模块,是整个的产业生态、生态链的创新。

只有把四个创新综合集成,才能使新动能真正落地。

以下为发言实录:

顾强:感谢财经给我提供宝贵的机会,我想给大家就产业发展新动能做一个讨论。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压力。像克强总理今天做出的一个最新判断,出现的短期小规模风险。过去中央也做出了稳中有变、稳中有优的总体判断。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产业的新动能是个很重要的话题。从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到现在我们认为在“三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一降一补还在路上,特别是补。“补”现在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前一段时间国务院发布的补基础设施短版文件;

另一个方面补是补产业的短版,补产业的新动能。只有在这两个补的方面迈出新步伐,才能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才能为未来找到新的增长点。所以,我今天想顺着这个话题跟大家做个讨论。

过去选择了十大行业和领域进行研究。

第一,怎么样去研判?

第二,怎么样去挖掘每一个行业它的潜力、它的规模和它的市场,以及它的未来。

第三,我想重点举一些案例跟大家分享,这些动能如何把它变成现实的动能?

在研判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经济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传统的经济,我们称之为旧动能,一部分是新动能。从新动能来说,我们认为它有两个部分组成:

传统产业有中生新的部分,一部分是无中生有的部分“新产业”。 在一般传统经济体里面,传统产业占比比较高。我们也看到新技术的出现对传统产业有牵动作用,比如说以“人工智能”为例,在发展人工智能当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算法和数据。人工智能主要解决底层算法,通过深度学习提高效率的问题。

原来是三个方面,把算力、数据、算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很多领域效率得到大大提升。我想这是新技术、新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

在研究产业新动能的时候,也做了一个简单区分:

一、在未来一到三年当中,能够形成市场规模,叫潜在的新动能;

二、新技术出现了,有可能在五到十年内,对产业产生显著拉动,我们叫潜在的新动能。

今天跟大家主要交流的是现实新动能,未来三年当中,这些产业能够形成市场,有一定的规模,能对现实的经济产生拉动作用,能形成新的增长点。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从四个维度思考,哪些领域里面是新动能?

第一个维度,时代愿景。就说我们这个时代有哪些主题,我们需要什么?这从需求导向出发。我们需要智能,需要高效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维度,对产业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个维度,产业变革,从高技术、高成长、高潜力,看哪些产业面临着这样深刻变革。

第三个维度,消费趋势;现在面临着消费快速升级迭代,在迭代的过程中,哪些消费能快速增长,像在都市里面也有一部分是都市消费。中国的消费是跟都市几千万人口日益增长的消费相关。

第四个维度,国家已经确定的战略新兴产业的方向,或者是新兴产业方向。刚才何主编提到,所以我们把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在综合的过程当中,我们确定了这十大领域,这十大领域是根据国家的产业导向,以及对市场的判断,把十个方向作为研究的重点。但我们不是研究这些比较宏观的领域,更加聚焦在第二个层面、第三个层面。

顺着这十个方向继续挖掘,在挖掘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到刚才讲到的用一个标尺和选择手段,在这些领域里面,哪些领域里它的专利数量集聚在一定规模,在未来一到三年能产业化?

顺着十大领域,研究了64个细分方向。大家都说节能环保,研究了环保服务、有机挥发物的治理、绿色金融、能量管理等,既包括新技术,也包括新模式。

在文化创意里面,研究了移动广告、广告制作、动漫等。

所以,我们把十大领域,细分成64个领域。把每一个细分领域,可能未来的市场潜力,以及这些技术可以转化的潜力挖掘出来。

这是我们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初步梳理,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里面的六大领域列出来。未来互联的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新型显示、半导体、智能硬件等,把每一个领域可能的市场空间研究出来。

第一,以5G产业为例,这是一个确定性的趋势和确定性的市场。首先会以三大运营商为代表,基础设施投资,然后带动5G相关产业的应用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去看,在整个5G领域里面,在规划期主要是标准制定、网络规划设计。现在进入到建设期,在无线的传输主设备,无线主设备里面的基站天线、基站射频、光模块、光纤光缆等每一个领域的市场规模进行挖掘和梳理。

把最终确认的市场规模,比如说光模块在未来会形成4-26亿的市场规模。建多少的基站,有多少的终端,联网需要多少的光模块,我们顺着64个方向,每一个方向把它的产业链、创新链进行了梳理。

我们认为在未来三年当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会形成17万亿的规模。它的增量是多少呢?我初步估算了一下,17万亿的规模里面增量是2万亿左右。

第二,对装备的梳理;通过自己的计量模型,把新动能领域技术,看它哪些增长潜力最大?这是我们梳理的结果。比如说智能机器人,未来三年当中会达到35%的负荷增长率,形成1200亿的市场规模,比如说3D打印200亿的市场规模。整体来说,我们认为这些新兴领域里面有三千到四千亿的增量市场。

第三,新材料;材料领域是非常庞杂的领域,在材料领域里面把材料通过典型的应用市场规模进行倒推,也包括对每一个技术进行评级,来研究某一个新兴材料,它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的规模。这是我们梳理的结果,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梳理出这样的十大领域。在未来三年当中,负荷增长率比较高的领域。

比如说像碳纤维、芳纶、电池隔膜、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总得规模是4000亿,我估计增量在4000-5000亿左右。

第四,新能源汽车;我们看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当中,根据我们的筛选,筛选了这些潜力领域。比如说三元锂电池、车载摄像头、仪表盘的显示等,把这些做了梳理,我们认为新增的规模大概4500亿,也包含一部分的传统汽车,大量是用到新能源的汽车里面。

第五,航空航天产业;当然,在航空产业里面,我们看到制造业,也看到以通用机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未来的机场运营服务等。这个规模是总的,估计增量是3000-4000亿。

第六,生物医药;也对生物医药领域里面,从三个标识,从它的负荷增长率、技术领先度,以及资本市场。比如说风险投资,也包括发达国家的政府资助等做了梳理。找出来的划红色的区域(如PPT),我们认为它的市场规模以及增长率处于前列。比如说化学药、医疗影像、免疫治疗等会达到36.5%的增长率。

像移动医疗,它的增长率会达到40.3%。

基因测序等,虽然总规模不大,但增长率回答道37.8%,这是整个生物医药领域未来新动能的研究。

第七,都市消费;保健食品、中央厨房,很多大型的连锁餐饮发展,带动了中央厨房发展。比如说食品安全,带动了整个食品溯源产业的发展。由于都市迅速的壮大,对冷链物流的需求迅速扩张。也包含生鲜电商新商业形态的发展。我们估计增量会在3000亿以上,总的规模达到22000亿。

第八,节能环保;节能环保领域梳理出来主要五个领域,像水处理里面水环境的修复、污水处理、大气治理、多污染协同处理、固废处理、节能、服务,环境监测产业、能源管理产业等新业态的发展。总规模回答道5.5万亿,增量会超过1万亿。

这个里面也对文化产业进行了梳理。

第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了像泛游戏、电竞赛事、游戏直播、动漫(动漫制作、漫画创作)等研究了15个领域,对15个领域里面又从规模、技术,以及本身产业的带动性做了研究。我们认为在未来整个的新文化消费可以达到万亿规模,它的增量可能在2000-3000亿。

第十,生产性服务业;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很重要的支撑是生产性服务业。当然制造业本身也演化出新的服务业,很多制造业的孵化发展,它的一些部门变成了独立企业等。我们认为在这个领域里面,也有万亿级的规模,包括面向产业的金融服务,面向工业的现代物流、检验检测、人力资源服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科技孵化、研发服务这些。

我们研究了十大领域,这十大领域从64个方向,每个方向再去挖掘,在它的产业链创新里面,哪些是未来三年当中的新动能,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能够带动产业上下游的发展。

这些数据,由于各家应用的方法论、逻辑不一样,可能会有不同的差异,但是我认为市场是存在的。

第三个问题,接下来我举几个典型的案例。

如何抓住新动能的焦点?我们叫融合新科技、响应新制造、驱动新服务,面向未来产业,未来生活与未来城市的新动能产业。

这个里面举了个例子叫“智能家居产业。”为什么会认为这个产业是个焦点产业呢?

第一,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不动产开发规模和市场规模,以及当年的销售总量,每年有这么多房子建出来;

第二,中国有世界成熟的家电产业体系;

第三,现在有相对成熟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大量的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体系。在整个产业体系里面,是相对完善的。关键是如何找到合适的突破口,能够把这些优势最终集成到家庭里面,就能形成现在的市场。

另外,我们现在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非常重要。当我们看这个城市有哪些组成的?家庭、社区、园区,以及各个条线的智能化。实际上一个智慧城市真要智慧,需要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组成单元的智能。

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未来三年当中,整个智能家居产业,会得到迅速的发展。当然,现在大家已经看到的智能音响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案例。当然,现在也能看到更多的家庭服务集成发展。

在这个里面,我们也看到整个的智慧家庭里,实际是一个巨大的产品谱系,有大量的产品。当然,这些产品需要引入智能化;相当一部分的产品需要嵌入智能模块,使之智能。一般的家庭用的电饭煲,可能还没有远程控制的技术。加上这个智能模块,就能实现远程控制。

在智能家居里面,我们也看到,所有的新兴领域在智能家居里都能找到一定场景。比如说你要做饭、洗衣服、拉窗帘等,这些都可以跟AI技术接合,也可以有5G通讯的接入。比如说家庭的安防系统、小区的安保系统等。这个里面可以看到,所有的感知技术、半导体技术、显示技术、AI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都会在智慧家庭、智能家居这样的场景落地。

我们也看到未来的智能家居发展,这个领域会引领制造模式的变革。我们也看到,未来不同物联网之间的匹配,不同物件之间的匹配,在智能家居过程中智能制造的实现,包括智能服务的实现,包括开发更多的智能产品。

智能家居的发展我们认为会驱动更多的服务,更多的新服务会在线上发生。比如说智慧家庭服务、智慧社区服务、智慧楼宇等,这些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硬件,无处不在的网络构建了智能环境、智能社区、智能城市以及智能社会。

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认为这些也是非常确定的,无论是在硬件技术领域,还是软服务领域里面非常确定的未来三年当中具有较快增长力的领域。

当然,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过去国家也有很多规划,很多的机构也做了很多预测。怎么把这些新动能从规划变成现实呢?怎么把技术成果能够顺利的转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看到了很多新领域,有很大发展潜力,怎么能够实现呢?这个里面我认为很重要的要有个稳定的政治生态。如果一个领域政策老变,今天制定一个补贴政策,三个月或者半年之后取消了,那么这个行业的发展很难良性和健康,所以我认为一个稳定的政治生态是非常重要的。

也包括现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创新资本的链条。如果断了一环,后面很多环都断了,你很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的投入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对产业新动能的发展,我认为如果能把这个事落地,真正使这些产业新动能在未来三年当中发挥作用,有四个方面的创新非常重要。

第一,机制体制创新;很多的新兴领域发展,需要机制体制的创新,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人驾驶发展都需要机制体制创新。你要制定规则,要给市场主体选择的权利。

第二,也包括路径的创新,我们需要平台、需要资本、需要更多的赋能工具,来使创新路径打通。

第三,也需要很多的场景创新;包括智能家居如果真正落地,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激励政策,需要标准规范的统一等提供场景。

第四,也需要整个产业生态的创新;不是单一环境,不是做芯片,也不是做成智能模块,是整个的产业生态、生态链的创新。

只有把四个创新综合集成,才能使新动能真正落地。

这是过去几个月当中,跟《财经》杂志一起就中国产业新动能做的初步梳理,很多研究可能有不当之处,也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