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制改革:各方合力的顶层设计 | 我们的四十年

《财经》专题制作团队  

2018年12月18日 17:21  

本文3333字,约5分钟

当前,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达到GDP的300%,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分列全球第二和第三,成为全球瞩目的金融市场。而回望上世纪90年代初,金融体制仍处于“大一统”下的计划经济时代,并伴随着经济过热,演化成各种失序和乱象。90年代的金融体制改革究竟如何力挽狂澜,并带动中国金融走出计划经济思维,向市场经济转轨?这场改革正是中国现代金融体制的奠基石。

致敬中国改革开放,12月14日《财经》推出新的专题:“《我们的四十年》——金融体制改革:各方合力的顶层设计”。此前,《财经》先后于10月12日、19日、26日、11月2日、9日、18日、23日、30日和12月7日推出有关农村改革、民营经济、深圳特区、国家体改委、价格闯关、国债发行改革、创建资本市场、建立中国证监会和分税制改革等专题,社会反响良好。

当前,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达到GDP的300%,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分列全球第二和第三,成为全球瞩目的金融市场。而回望上世纪90年代初,金融体制仍处于“大一统”下的计划经济时代,并伴随着经济过热,演化成各种失序和乱象。90年代的金融体制改革究竟如何力挽狂澜,并带动中国金融走出计划经济思维,向市场经济转轨?这场改革正是中国现代金融体制的奠基石。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财经》总编辑王波明特邀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社科院原副院长兼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回溯上世纪90年代金融体制改革的动因、梳理改革逻辑、还原改革历程。

(左起:李扬、王波明、蔡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被“速度论”绑架,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一些地方政府曲解南巡讲话应有之义,大搞基本建设和开发区,中国经济出现一次新的“大跃进”。李扬回忆,那时候资金稀缺,成本达到20%-30%,但仍可以有利润,因为投资收益率可以达到50%-60%。

金融体制处于“大一统”体制下,即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财政与金融不分家、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不分离,央行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思维;工农中建四家银行也仅是专业银行,不具备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意识。当时的资金运用依然是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供给的计划思维,资金由人民银行划分。

李扬曾眼见很多资金拆借,银行称其为“孔雀东南飞”,即通过人民银行将资金由新疆、西藏等经济项目少的地区,转分给江苏、浙江、广东这些利率高、收益率高的地区。

地方政府对于贷款发放和使用有着主导话语权。蔡鄂生回忆,当时人民银行地方分行行长要接受双线管理,业务上由人民银行管理,但在人事上要接受地方政府的管理。

企业则缺乏现代企业意识,认为自己是国有企业,银行信贷资金也是来自国家,因此还贷意愿很低。王波明指出,国企信贷软约束也是造成乱象的一个原因。

蔡鄂生表示,除了国有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的因素,上世纪90年代还诞生了大批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城市信用社、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所从事的业务大多是变相的存贷业务。由于当时缺乏监管,一时间金融乱象频发。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金融乱象频发。波及中国各地的沈太福长城公司集资案轰动一时。图/中新)

到了1993年上半年,金融濒临失控。货币投放增发同比高达34%;地方政府乱设金融机构比比皆是,银行开办各类公司;而国务院曾接连七次发文,要求收回计划外贷款,但都无效。

1993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亲自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命令行长们40天内收回计划外的全部贷款和拆借资金。“逾期收不回来,就要公布姓名,仍然收不回来,就要严惩。”

除了金融乱象,促使90年代金融体制改革的另一个主要推动力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奠定了建立市场经济的总体改革框架。李扬称,既然要搞市场经济,那么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金融体系,我们就必须具备。他表示,1994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第一次系统的改革。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核心内容在于:创建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转换人民银行职能;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实现汇率并轨。

人民银行的改革其实在1978年进行过,但是那次改革没有把商业性业务切掉。李扬分析,现代央行三个定义:发钞的银行,发行货币;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银行的银行。现代央行没有企业客户,企业由商业银行对接,央行再对接商业银行,这就形成了多层次调控体制。但1978年的改革,没有完成最后这条,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央行本身依然是商业银行,有很多商业贷款业务。这一次的改革就是把商业业务切割,让央行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

(上世纪90年代,位于北京西长安街复兴门东侧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大楼。图/中新)

同时,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由专业银行转型为商业银行,与之对应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剥离政策性金融业务。

(资料图:位于北京复兴内大街18号的国家开发银行总部大楼)

蔡鄂生表示,此次央行和商业银行改革中,1995年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明确了央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后续的金融体系完善都是在此基础之上,尤其是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理念。

(1995年5月12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银行商业化改革遵循的是十四大提出的企业化改革的思路,如何把银行企业化,就是变成商业银行。蔡鄂生回忆,1996年时任建行行长王岐山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的“人民”二字去掉,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同期将财政职能和政策性基建贷款业务分别移交给了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

原来的产业划分也被突破,四大银行业务进行交叉,打破了行业垄断,呈现出“农行进城、工行下乡、中行上岸、建行拆墙”的局面。

(1998年6月7日,为配合住房制度的改革,河南省各家商业银行启动个人住房贷款,中行郑州市分行向市民们解答问题。图/视觉中国)

改革开放后,中国呈现外向型经济,国际经贸往来日渐频繁,外汇需求巨大,汇率和用汇管控政策之下,加之国内经济过热,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人民币汇率巨大波动,外汇黑市乱象频出。

此次外汇体制改革宣布,1994年1月1日起,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双轨并轨,汇价定在8.7,实行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经常项目正常对外支付用汇的计划审批。到1996年12月,人民币经常项目开放,中国成为IMF的第八条款会员国,外贸经营权放开。李扬称,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8年3月19日,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朱镕基当选为国务院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紧绷双唇,手握拳头的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图片来源:中国摄影师协会《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画册,摄影/于文国)

回溯改革历程,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这次改革集全国之力,融合了各方的智慧。李扬回忆,为了推进改革,国务院曾布置了中国经济改革三年五年八年规划,简称“三五八”,由人民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上海市委等八个单位同时做,八个版本,然后不断讨论。每个版本中都有显著的金融部分,参与者们把自己所能够想到的都写了出来。

这是一场基层讨论、顶层设计的改革。蔡鄂生评价,这个顶层设计的框架清晰,是后续金融改革的地基和蓝图。从法制建设、职能划分、机构改革,一步一步展开。

在三位讨论者看来,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一场里程碑式的改革,奠定了中国现代金融体制的地基。改革仍在路上。

(《我们的四十年》系列专题,由《财经》、和讯联合呈现)

【往期回顾】

农村改革:在希望的田野上 | 我们的四十年 

民营经济:起于微末的国之重器 | 我们的四十年 

当年万人逃港事件,促使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 我们的四十年 

回顾国家体改委:当好经济改革“参谋部” | 我们的四十年 

寻回“看不见的手”:价格改革之路 | 我们的四十年

国债发行改革:激情燃烧的岁月 | 我们的四十年

创建资本市场:从0到1的突破 | 我们的四十年​

证监会的成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的四十年​

分税制:挽救财政危机的改革|我们的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