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鲁:市场化是改革开放核心 没市场化就失去灵魂

2018年12月08日 11:44  

本文1862字,约3分钟

“改革开放40年核心变化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是核心。如果没有市场化,改革开放就失去了灵魂。”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12月8日在由《财经》杂志、财经网、财经智库联合主办的2018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表示。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

王小鲁称,改革过程是市场化过程,没有全民参与和方方面面的推动,没有地方先行先试,个体不断创造提供新经验,只靠高层设计,改革进程恐怕走不到今天。

以包产到户举措为例,他表示,农民创造包产到户,随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80年代成为经济加速增长的主要贡献者。80年代末,市场调节在经济总量占比已经超过50%,在产品市场占领主体地位。

他还称,计划经济20年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5.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7%。改革开放以后,40年经济平均增长率9.6%,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4%,两者都呈现高速增长。

以下为发言实录:

王小鲁: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路径,发展进程。如果我们把1957年到1977年全盘实行计划经济的20年拿来和改革开放40年做个比较,计划经济的20年,经济平均增长是5.1%,是中速增长,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只有1.7%,是低速增长,这个期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增长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改革开放以后,迅速的增长从中速变成了高速,进入了高速增长的轨道,40年平均的增长率是9.6%,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4%,两者都是高速增长,都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所以,这40年改革开放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我认为这是不容置疑的。

改革开放关键在什么?特别是80年代改革,80年代的改革是改革的关键时期,80年代对我们今天有点什么启示?第一,这40年的高速增长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就发生了转折,从中速走向高速,居民收入也进入高速增长轨道,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改革开放带来了高速增长。

第二,改革开放这40年主要做了什么?核心的变化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是核心。如果没有市场化,这个改革开放就没有核心了,就失去了它的灵魂。80年一开始并没说要市场化,刚才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讲改革开放,实际上改革是讲了,但讲的是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并没有改革整体的经济体制。但是,到了1982年就提出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把市场调节引进来了,尽管还是放在从属地位。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讲了,要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讲的就是市场经济,所谓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质上意味着向市场经济转轨。到了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来,要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上明确了建立一个市场经济体制了。这个认识是逐步深化的,从一开始只是想到要改革,但怎么改还不清楚,后来一步一步深化到就是要走市场化,这是80年代一步一步明确的,而且随着认识的明确,实践在一步一步往前推。到80年代末,市场调节在经济总体中占的比重,我的计算,已经明显超过了50%,市场调节到80年代末已经开始在产品市场领域占了主体地位,当然在要素市场还不能这么说。

第三,改革开放,特别是80年代。看看80年代走过的这些路,可以说,改革的过程,市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全民的参与,没有社会各界的参与,没有方方面面的推动,没有地方先行先试,一些个体不断地创造,不断地提供新的经验,只靠一个高层的设计,这个改革进程恐怕走不到今天。比如包产到户是农民的创造,随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在80年代的时候,是经济加速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到80年代末,就业已经超不过1亿人了。乡镇企业发展怎么来的?农民的创造。

然后是特区的建设,沿海城市的开放,这些怎么来的?地方、中央、学界互动的结果,大家也都到国外学习,看国外的经验,才开始说搞特区,是按照国外的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学来的,一步一步往前推,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过程。

再比如说价格双轨制,地方先行,实际上四川在1978年就搞了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的试验,这个试验就给了国有企业超产的产品可以自销,可以进入市场,实际上开始有了双轨制。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双轨制也在不断地发展,非计划调节的那一部分在不断发展。到1984年莫干山会议,一批中青年学者又比较系统的提出建议,要搞双轨制价格改革,迅速被中央采纳,才变成了一个官方的政策。这个官方政策推进的结果,通过双轨制到80年代末,价格体系的调整已经从过去的计划价格转向了市场价格为主体,市场价格占了多一半。这些都是基层创造的结果,都是全社会参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