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颖:技术的无处不在使老师感到两点威胁

2018年12月08日 18:06  

本文1452字,约2分钟

“不追逐标准答案,以启发性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课程,是以技术达到了一定程度,不需要坐在教室里吸收知识为前提的,从以前比较有乐趣或者点缀式的课程,慢慢开始向核心的课程方向走了。”12月8日,康奈尔中国中心主任、康奈尔国际办公空间研究中心主任华颖在由财经杂志、财经网、财经智库主办的2018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表示。

康奈尔中国中心主任、康奈尔国际办公空间研究中心主任 华颖

华颖认为,现在在教学当中,技术是无处不在的,也使得老师们感到危机。比如人工智能可以传授知识的领域会取代老师的劳动,同时在那些创意类的明星课程中,更需要启发性与创造性的培养。

华颖表示,为了适应应聘公司的要求,学院开设了一类由学生自发组织研究的课程,在课程中可以邀请老师来指导与参与,这是传统教育模式下所没有的东西。

以下为演讲实录:

华颖:谢谢论坛的邀请,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个论坛。刚才前面几位已经很高屋建瓴的发表了观点,我从自己的经历开始讲吧。我是6年的美国求学经历,在康奈尔10年作为老师的经历,我是建筑的背景,我求学的时候校园特别小,非常适合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建筑学之外,还有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的背景。

前面几位讲了几点我感触特别深,我也是中美交流的受益者,在自己做老师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尝试怎么让学生从沟通互动交流当中受益。秦先生讲的问问题的能力,刚到美国的感觉特别明显,因为我自以为分很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但到了美国之后,第一学期就有点被打倒的感觉,好几门课老师就说,你自己定一个题吧,一下子有点懵,自己觉得没有准备好。还有合作的能力,我在的领域是一个非常应用的科学,一开始觉得合作很容易,只要跟别人坐在一起组个团队就可以开始了,但慢慢觉得,跨学科说来容易,其实这个能力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黄主任讲的哈佛的课程非常好,有一个对多样性的理解。原先我总觉得同龄人跟我的想法应该差不多,对多样性只理解成,学校亚裔学生占多少比例,只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等到真正融入这个环境当中,才发觉沟通,包括讲自己的观点,也要考虑到多样性。

我举两个具体的例子,现在在教学当中,技术是无处不在的,作为老师有两点感到威胁。学生坐在下面一谷歌提一个问题,我回答不出来。有一些明星课程,我们是不是有一些不用教了,我还蛮沾沾自喜的,觉得设计不那么容易被AI取代,定制化、个人化,包括效果导向,怎么把学习效果达到最强,在这些技术逐渐对课程的支撑比较好之后,我发现,原先我们有一种课叫设计课程,或者作坊式的课程,这种课程是仅限于设计的,很小的班,题目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现在其他的领域也都开始尝试这种,我们在纽约有一个新校区,叫康奈尔科技,两年的研究生课程里,第二年有两个学期各有一门设计课的方式,不追逐标准答案,以启发性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以技术达到了一定程度,不需要坐在教室里吸收知识为前提的,从以前比较有乐趣或者点缀式的课程,慢慢开始向核心的课程方向走了。

我经常会跟到学院来招生的公司有一些接触,他们会问学生,除了成绩单上显示的全部是A,在这四年当中有没有一个激情项,自发的想研究某一个东西,或者想做成某一个事情,这逐渐对我们的课程有影响,现在就有一类课程,就是学生自发的,他可以邀请教授加入到他的课程当中。比如他想做一个无人驾驶的汽车,他就自己组了一个学生团队,邀请老师加入,在互联网知识的支持下,他在数个学期的情况下,就可以有一个体现他特别感兴趣的项目,充分体现他能力的机会。这些是传统教育模式之下没有的东西,是特别令人激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