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再出发:一个全面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到来

Jennifer|文  

2018年12月19日 01:12  

本文3549字,约5分钟

1990年12月19日,中国股市第一声锣敲响。上交所的建立,象征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在这一天出生了。

光阴如梭,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第40个年头。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一系列金融业继续扩大开放的举措,是对改革开放40年最好的纪念。随着各项举措相继落地,一个全面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到来。

回首资本市场正式诞生至今的20余年,历经了怎样的成长过程,又是如何走上开放之路的?

抢购事件催生证监会成立

1990年12月19日,中国股市第一声锣敲响。上交所的建立,象征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在这一天出生了。

1992年,中国资本市场初步建立。在浩浩荡荡的特区建设过程中,沪深股市在摸索中前进,至1999年呈现均衡发展的态势。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曾对1992年作出这样的描述:“1992年的春天,给喜好‘大历史阐述’的中国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至于在后来的很多记忆中,这一年整个儿都是春天。九十年代的中国市场,一边心怀悸动地探索着新事物,一边也不免在探索经验的过程中,跌跌撞撞摔了几个跟头。”

90年代,上交所与深交所建立之初,交易所内挂牌交易的股票非常少,上海有老八股,深圳有老五股。老五股中有个“深原野”——深圳原野实业股份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中外股份制集团企业。1990年3月,“深原野”公开招股900万股,面值10元。4月上市后,原野股票被疯炒,到1990年12月,被炒到最高价176.74元,成为“深圳股王”。时任原野公司董事长的彭建东,也顺势成为“财富明星”。

然而两年后的199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发公告,宣布冻结原野的财务信息,规定“其抵押给金融机构的产业和股票不得转卖、转让或转移,而其资金需经有关金融机构批准才能汇出境外”。

利空传来,股民大量抛售原野股票。为保护投资者利益,1992年7月7日,深证所决定原野股票停牌,这是中国首例股票停牌的事件。

紧接着,8月,深圳对外公布将发售500万张共5亿元额度的新股认购抽签表,引来了全国各地的股民涌向深圳进行抢购,很多苦苦排队的投资者却没有买到抽签表。事后查明,许多发行网点都出现了舞弊行为。消息一出,引发了若干股民的游行抗议。

一系列的不良事件让政府看到了股市存在的巨大隐患,两个月后,中国证监会成立,开始为中国证券市场订立法度,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创建证券监管机构。

 “庄家吕梁轰动市场,《证券法》出台

90年代末,一场始料未及的金融危机令亚洲股市陷入窘境。如何安置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成了当时政府的紧要任务,刺激股市、激活经济被提上日程。

1999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利好消息,随后,沪深股市上演了一路疯长,深市上涨129点,沪市上涨51点,这场疯狂的“牛市”持续了32个交易日,最大日成交额甚至超过了400亿人民币。

然后,这样的“人造牛市”无法持久,狂热消散后,自2000年开始,中国股市进入了长达5年的大熊市。一次又一次由股市引发的混乱,令相关部门痛定思痛,着手制定并实施国家统一的证券法规。1999年7月1日,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部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应运而生。

2001年元旦假期刚结束,证券市场发生了一桩大事件——中科创业股票操纵案,庄家吕梁通过发布虚假信息配合二级市场炒作,成功操纵“中科创业”公司的股价,使广大股民蒙受了沉重的损失。

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推动着相关规则与市场监管的不断完善,也让人们开始意识到,法律法规的制定应该与市场的实际状况以及发展速度相适应。2005年10月27日,新修订后的《证券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以高票通过,有效打击了“庄股横行”、“基金黑幕”等现象,避免了中小投资者遭受更大的损失。

券商市场经过一番清理整顿后,大鹏证券,以及闽发证券、汉唐证券等21家券商逐渐退出了证券舞台,以“坐庄”为主要盈利模式时代的终结。券商不再是股市主力,基金等新的机构开始登场。

中国加入WTO,资本市场迎来成人礼

2001年,中国经济领域发生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当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根据WTO的有关原则,在加入WTO后,我国必须接受《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金融服务附录》《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等规则的管辖与约束,履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承诺,这一事件直接加速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

2002年11月,中国证监会、央行联合颁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自12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QFII制度的正式出台,它第一次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经审批可进入我国A股市场进行投资。

2003年5月23日,瑞士银行拔得头筹,与日本野村证券株式会社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为首批QFII投资者。2003年7月9日上午10时15分,瑞士银行通过申银万国QFII业务专用席位投下第一笔买单,购买宝钢股份、上港集箱、外运发展和中兴通讯4只股票。上午10时18分,瑞银第一笔A股交易完成。市场期待已久的QFII业务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开启了海外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首条通道。

随后,摩根士丹利国际有限公司、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高盛公司等共12家外资机构陆续获得QFII资格。

2005年8月,我国将QFII额度提升至100亿美元。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共有51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其中44家获得QFII投资额度共计90.45亿美元。

外资机构跑步入场

如今,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RQFII、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陆续推出;交易所国际化、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等等。“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促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蓝图日渐清晰。

2016年2月4日,外汇局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对QFII外汇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不再对单家机构设置统一的额度上限,而是根据资产规模的一定比例作为其获取基础额度的依据,且在基础额度内的额度申请采取备案制,超过基础额度的新增额度才需要外汇局审批。同时资金进出更加便利,对QFII投资本金不再设置汇入期限要求,锁定期由一年缩短为三个月。

同年,央行还发布了《关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获得证监会核发资格及国家外汇管理局核批投资额度的QFII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拓宽了QFII的投资渠道。

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以私募基金业为例,自去年以来,外资私募机构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截至目前,已有桥水、瑞银资管、施罗德等十多家外资机构先后在基金业协会登记,成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

对此,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桥水基金等海外私募巨头成为境内私募基金管理人,这是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事件,有利于改善业内生态,同时也有利于倒逼国内资本市场改革。

吸引海外金融机构不断加快脚步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正在不断扩大。

7月8日,证监会公布,中国证监会会同有关部门上报了《关于进一步放开外国人A股证券账户开立政策的请示》,已获国务院原则同意。此举放开了以下两类人员在境内开立A股证券账户:一是在境内工作的外国人;二是A股上市公司中在境外工作并参与股权激励的外籍员工。

为此,拟对现行有关规定作专门修改:

一是修改《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在原有规定的中国公民、中国法人、中国合伙企业等投资者范围基础上,增加“符合规定的外国人”作为投资者类别之一,并规定外国人申请开立证券账户的具体办法,由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制定,报中国证监会批准。

二是修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将可以成为股权激励对象的境内上市公司外籍员工范围,从在境内工作的外籍员工,扩大到所有外籍员工,即在境外工作的境内上市公司外籍员工,也可以成为股权激励对象,并可按此申请开立A股证券账户。

回首过去,包括QFII制度在内的资本账户开放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小幅渐进。正如易纲行长所说:“如果很多资本账户项目受到限制,那么金融业的开放只是名义上的,而不是现实。只有当我们的资本账户基本可兑换,金融业双向开放时,我们的货币机制和整个金融部门才能实现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