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智库发布】王延春:民企突围之要

《财经》杂志宏观学术部主管编辑、《财经》智库研究员 王延春/文  

2019年01月12日 00:11  

本文12965字,约19分钟

本文节选自《财经》智库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佛山攻略》。这是《财经》智库继2018年1月首次发布《中国制造2025-佛山样本》报告并取得巨大社会影响后,再次成立专项课题组,通过走访69家企业和8个行业协会,深入挖掘佛山乃至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瓶颈,并针对瓶颈找到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给出政策建议和企业发展建议。该报告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国家发改委学术委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主持发布,是一份呈现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全攻略”,为中国从世界制造业的第三方阵上升至第二方阵、乃至第一方阵探路,亦必将为中国其他城市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借鉴和参考。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刻。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民营制造企业迎来内外交困的挑战,而佛山民营制造企业更是面对叠加困境。佛山制造业如何通过技术、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创新,诞生新鲜活泼的生命,不仅为国人瞩目,也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影响

文/王延春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佛山诠释了民营经济“根”与“魂”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壮大过程。在“佛山制造”向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和绿色化跃迁的过程中,民营企业是中坚力量,并树立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标杆。

随着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国制造面临着高端回归和低端迁移的夹击态势,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刻。尤其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更使民营制造企业迎来内外交困的挑战:出口订单持续下滑,制造业的各类成本红利即将耗尽,经济“脱实向虚”导致制造业投资回报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均出现下滑趋势。

佛山民营制造企业面对叠加困境,如何像传说中的不死之鸟在火葬的柴堆上焚烧自己,通过技术、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创新,诞生新鲜活泼的生命,不仅为国人瞩目,也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影响。

第一节    民营经济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先行者

佛山是中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对中国两个采取重点观测、一月一报的城市之一。40年来,佛山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基于“草根经济”“本土经济”“实体经济”三大特点,率先在全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作为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成为观察中国民营制造转型升级的“晴雨表”。

一、佛山民营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

佛山制造的创新发展和转型活力主要在民企。据统计,佛山市民营企业27万户,佛山民营经济发展可概括为“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63.6%的国内生产总值, 73.2%的税收,82.7%的工业增长率,90%以上的企业数。2018年前三季度,佛山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到广东省20.3%。

上世纪80年代初,凭借紧邻广州、香港的区位优势,佛山依靠廉价劳动力与土地,采取“三来一补”的方式,使从桑基鱼塘洗脚上田的草根企业不断壮大,逐渐发展成为佛山的实体民营企业。经过40年积累,佛山成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佛山的民营经济具有了很强的产业聚合能力:工业门类齐全,配套完善,主要行业在本地的产业配套率高达90%以上。

佛山民营企业不断繁衍,从“一镇一品”的32个专业镇裂变出中国最大的空调、电冰箱、热水器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风扇、电饭煲和微波炉的供应地,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家具原材料集散中心、全球最大的家具采购集散地……民营经济成为佛山制造业的“根”,民营经济成为佛山经济的中流砥柱。

佛山民营经济底力深厚,孕育出一大批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民族企业和知名品牌。不仅先后涌现出美的、碧桂园、志高、东鹏、蒙娜丽莎、坚美铝材、联塑、海天、新明珠、格兰仕、东方精工等一大批优秀的佛山民企,也涌现出何享健、杨国强、方洪波、梁庆德、叶德林、边程等一批扎根本土、务实低调,追求内生发展的民营企业家。广东省工商联对外发布“2018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榜单,佛山有14家企业上榜,名列广东省第三,其中营收超百亿元的企业达12家。佛山18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2家千亿级企业)均为民营企业(含外资)。2017年,佛山民营经济增加值6067.0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6%。民间投资2984.4亿元,占佛山固定资产投资的69.96%。不断壮大的民营经济也赋予了佛山务实、低调、稳健而又敢于创新的精神气质。

二、民营企业成为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近年来佛山推动“佛山制造”向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和绿色化的方向跃迁,一批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标杆。

中国制造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效益,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如何实现从依赖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是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对于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并维持长期经济增长的中国而言,这一转型的成功至关重要(吴敬琏2013)。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 “制造业回归”已初见效果;以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家为代表,以低廉的劳工、资源和土地成本、日臻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链,正在吸引制造企业从中国迁移。中国制造处于夹击态势。尤其2018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国制造企业的内外环境空前复杂,市场辗转腾挪和技术升级的路径日益狭窄,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年来,佛山抓住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实施“以质取胜、技术标准、品牌带动”三大战略,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在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出现诸多亮点,成为国务院点名表扬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样本”城市。

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佛山即已绸缪产业转型升级。和全国制造业情况一样,佛山制造业也面临劳动力红利消减、土地成本上升、低端制造过剩等问题,佛山对优势产业进行了就地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延伸,已经逐渐看到经济的内生动力的新芽。目前电饭锅、家具、瓷砖等日用消费品已今非昔比,其背后的工艺、设计、品质、智能化等附加值已经使佛山制造撕去“模仿、廉价、低端”的标签,重新诠释“中国制造”的高品质定义。

第二节 民营制造业探索转型升级的佛山路径

近年来通过不断创新升级,佛山机械装备、家电家具、陶瓷建材、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同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也通过补链、强链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佛山正在加快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跃升。从过去凭借要素成本优势切入全球产业链分工的高端,佛山转换增长动力进入关键的攻关期。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2%。民营企业基于灵活的机制、大胆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已经初步探寻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佛山路径。

一、佛山民营企业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1.转型升级逐渐成为民营企业的共识。佛山一些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不足,又处于制造业的低端、依赖不到3%的加工出口利润勉强生存。抗风险能力低,使民营经济对创新技术、智能改造产生恐惧和畏难心理,很多民企不想转、不会转、不敢转,陷入了“不转型升级等死、转型升级找死”的怪圈。众多中小企业认为智能制造、信息化改造犹如隔着“玻璃墙”,看得见,摸不着,并因此错过了2008年一波转型升级的浪潮。但是近两年,佛山很多民营制造企业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才能“向死而生”,看清了转型升级的路径,在民企中间形成了互相观摩、争先恐后转型升级的局面。

2.对标国际行业标准,掀起品质革命。品牌引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佛山制造多是面对消费者的产品,品质是在市场竞争中安身立命的关键。佛山一批民营企业家联合发出倡议,要在佛山掀起一场“品质革命”。企业在组织上更具柔性,服务上注重融合,管理上注重品牌价值提升。在打造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的体系上,佛山探索出以品牌引领转型升级的路径。例如,美的集团建立了可容纳万人规模、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全球创新中心。为煮好一碗米饭,研发团队用上千种大米试验,绘制烹饪曲线,用先进仪器设备替代人工米饭品鉴师。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将祖辈传承的依赖师傅舌头的工艺通过标准化数据,生产出经过494个质量关的酱油。佛山企业正在抱团建立中国制造的“佛山标准”,寄望建成中国制造的品质高地。

3.主攻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智能制造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随着佛山产业结构的优化,民营企业也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智能制造成为佛山最强劲的一股经济新动能,不少原先做家电、瓷砖、灯具、不锈钢的传统企业,也跨界从事智能制造装备与解决方案的研发与销售。比如,碧桂园投入巨资在深圳和顺德打造机器人产业园,志高等民营企业按照最先进的自动化流程设计再造整个生产系统的智能制造。欧神诺、溢达等民营企业成为广东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华数机器人、隆深机器人、新鹏机器人、泰格威机器人、华南智能机器人等成为广东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4.提升产业集群,存量优化、增量优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源于迈克尔·波特对国家竞争优势的研究,是产业价值链地理空间的紧密结合,在产业集群中,有交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等相互协同促进。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佛山民营企业以镇街为平台的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大量同类和相关民企聚集融合,32镇以此为基础推进产业集群整体升级,用先进制造赋能传统制造。近年来在转型升级中,企业相互抱团,协同创新,依托区域品牌的效应形成产业联盟,并与国家部门、院校、研究机构对接科研资源,实现技术创新。佛山产业集群多是生产陶瓷、服装、塑料等日常消费品的民营中小企业,龙头企业驱动、中小企业模仿创新,民营企业“抱团取暖”,分散研发风险,通过整合本地或地区间的价值链,实现转型升级。

二、佛山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壮大嬗变

目前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整体生产力绩效稳步提升。民企制造逐步开始发生“核裂变”。美的、碧桂园、科达洁能、伊之密等民企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嵌入全球高端制造行列竞争。2018年佛山正式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计划(2018-2020年)》确定每年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面给与超过4亿元的扶持(较上一年增加3亿),两年后佛山不但要力争拥有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比2017年增加2453家),而且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要达到60%以上。

1.具有跨国公司雏形的民营制造企业数量增多。目前美的、格兰仕、海天、新明珠等民营企业凭借资金实力和全球配置资源的魄力,取得了转型升级的初步成效,有了部分核心技术。在佛山逐渐涌现出一批产业链全、有核心技术优势、全球配置资源、具有全国品牌影响力的大型民营制造企业。他们脱颖为佛山民营制造的龙头榜样,带领佛山广大民营制造整体实现转型升级:美的电饭锅等具有全球品牌竞争力,格兰仕的微波炉生产线可和德国最先进的装配生产线媲美。以前佛山民企是典型的“灌木经济”,没有参天大树,现在一些大树逐渐木秀于林。

2.一部分民营制造企业跃升为中国制造的隐形冠军。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环节延伸,提升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佛山一批民营企业的隐性冠军浮出水面。例如,位于南海的广东佳科风机股份公司虽然只有百名员工,却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成为轨道空调风机的“隐形冠军”。该企业的空调风机广泛应用在30多个国家的高铁、地铁和普通列车上。利迅达、嘉腾、科凯达、南方风机、新鹏、承安铜业等一批本土骨干民营智能制造企业迅速成长为细分领域小精特新的创新龙头。

3.一部分民企实现跨界转型升级,成为先进制造业或新兴产业的排头兵。一部分民营企业依托传统制造的积累,在传统制造生产成本多重叠加、环保压力加大之际,干脆选择新兴领域的研发创新。佛山近年的光电、环保、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主要依靠一批引进技术、敢为人先的民企。同时,佛山的创意产业园、工业设计城、中德工业服务区、绿岛湖产业带等如雨后新竹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也不断涌现。例如,利迅达保留着不锈钢产业,但同时将资源聚集在机器人产业。这两年,利迅达的机器人产业产值每年保持100%的增长率。陶瓷行业的新明珠、照明行业中的昭信等传统制造业“大佬”,相继涉足生产性服务业和机器人行业。清华大学与碧桂园旗下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共建的机器人联合研究院2018年在顺德揭牌,地产龙头进军机器人领域。

第三节 佛山民营企业遭遇转型升级瓶颈

像中国其他制造业城市一样,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化的时期,佛山大多数民营企业仍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困难期和突围期。从国际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全球贸易增速下滑,导致中国加工制造企业在微薄的利润边沿挣扎。从国内发展环境来看,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突出,政策系统性、针对性、精准性、操作性不够强,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侵害企业家人身和财产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民营制造企业感到内外交困,经营难上加难。从企业自身来说,佛山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抗风险能力弱,转型升级难度较大,结构质量仍需优化。佛山制造业95%以上是中小民企,大部分制造企业仍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的阶段,中低端产品占比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在多重因素的叠加中,民营企业显得比较脆弱,转型升级的压力陡增,转型升级的信心时有动摇。

一、民营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2018年佛山民企也反映遇到了“市场的冰山”“转型的火山”,不仅有国际环境的变数,更有国内宏观、产业和环保政策突变的压力。

1.面对国内外环境变量,民营制造企业“痛感”叠加。

从国际市场看,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10%到25%的关税,对本来利润微薄的加工企业来说雪上加霜。佛山汽车工业协会、陶瓷行业协会、顺德家电商会反映,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日渐明显。从事汽车零部件加工出口的徐正信总经理反映,虽然美国客商主要的采购渠道还在中国大陆,但是如果把25%的关税全部加进去的话,对中国企业的杀伤力足以致命。目前一些美国客商已决定把整个采购战略调整到东南亚、墨西哥、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对加工出口企业来说也是蛮大的挑战。预计2019年春节之前的订单可能还会有,但是之后订单可能就会逐步减少,采购量大幅下滑。为应对这一外部变化,佛山一些行业企业除了加强供应链管理、压缩成本,也到马来西亚、越南考察,考虑那里的零配件工厂价格非常低,希望投资建厂或者作为跳板,出口美国或其他市场,分摊美国政策变故带来的风险。但这也意味着要冒企业投资成本加大、国外的法律法规不太清楚等风险。

从国内市场看,中国宏观经济下行,“三驾马车”集体失速,带来低迷的投资和消费市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中国消费结构全面升级、传统制造产能过剩,佛山民企制造业也痛感生产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攀升、融资渠道狭窄、应收账跨回笼困难。加之这两年,关于民营经济的噪音不断,出现了“消灭私有制”、“私营经济退场论”等,甚至有人鼓吹重新搞五十年代的公私合营、工人阶级分享民企壮大的成果,诸多言论在社会上引发思想混乱,佛山民营制造企业对转型升级的信心开始动摇。由于对未来前景不明,一些企业自有资金不用来投资生产,而是大量买银行理财。

2.融资难、融资贵仍是制约民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佛山拥有大量中小民营企业,80%的工业产出和就业来自于中小民营企业。但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是很普遍的现象。对于需要转型的传统制造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而言,这种资本约束的负面作用尤其突出,因为自有资金并不足以让企业承担转型的成本和创新的风险。此外,大量的资金流向了可以“赚快钱”的楼市与股市,而非实体经济。不公平的信贷环境与浮躁的商业环境,导致佛山产业转型升级举步维艰。

虽说民企“融资难”、“融资贵”是老问题,但2018年尤为突出。在银行贷款和发债上,民企一直处于劣势,所以有相当部分民企依赖影子银行和民间融资。2018年影子银行、P2P被严监管,民间融资和互联网金融震荡,因此民企融资变得雪上加霜。部分民企股票质押融资被强制平仓,民企的股权多由资金实力雄厚的国资接盘。2018年企业融资环境收紧,很多民企发债被推迟或取消。

政策环境突变,转型升级的营商环境恶化。佛山民企反映税费负担仍重,担心2019年社保实际负担大幅上升。目前个人和企业社会保险费率约占职工工资等收入的38%,是企业一大成本。相关规定要求企业必须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但这对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足额缴纳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员工因为工资减少、过几年要返乡,拒绝缴纳社保,在一些行业也出现了员工“辞职潮”。广东雄塑科技实业公司反映,社保异地迁移手续烦琐、没有统筹,为外省员工购买社保,返乡后地方不一定接受,而且退保只退个人缴纳部分,企业缴纳的大头则不退缴,对企业损失不小。企业测算,如果2019年社保达到企业营业成本4%以上,就可能有很多中小民企因为扛不住而倒闭。而“环保一刀切”导致不少民企关门停业。佛山一家民企投资100万建成环保达标的设施,废水可以养鱼。但是环保部门的官员一句话,让建成三月的设备拆除,“不拆掉就要求停业整顿”。认为只要有喷漆工艺就一律叫停,无论是不是环保的水性漆。家电企业反映,企业废弃垃圾处理要求到环保部门指定的第三方机构集中处理,第三方机构处理能力跟不上、处理费用很高,企业工业垃圾堆砌严重,又遭环保部门罚款。广东大铁数控机械等几家企业反映,排放指标一般大企业拿去了,而支撑机械行业的大部分中小民企很难分到足够的指标。

一些民企呼吁:环保等新政策出台,政府应本着服务企业的宗旨,加大企业政策培训,而非惩罚力度;企业老板不是全才,做不到既懂税收,又懂环保、消防、质检、安检。德赛格精工机械公司董事长陈文海反映,民企是“夹心饼干”,多层政策四面夹击,“寒冬已经来临,须咬牙度过漫长的冬天,但春天什么时候到来?”北京大学国发院教授周其仁对佛山企业调研后认为,中国目前经济的症结在于制度成本过高:“应该思考降低制度成本的空间在边际上究竟有多大。现在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像所有成本曲线一样,在高歌猛进创造奇迹的同时重新掉头向上。”

二、2018年以来佛山市政府采取措施为民企纾困

佛山市政府以支持和壮大民企为本,坚守实体经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探索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推动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上先行先试。良好的政商关系也是佛山民营企业不断壮大的重要因素。2018年以来,佛山大力推行政府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环境变革,在“降成本、助融资、促创新、补短板、搭平台、优环境”六个领域开展改革试点,出台了更有力度、更有温度的政策措施,让广大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真金白银、货真价实、贴心暖心的政策支持、政务服务和法治保障,引导民营企业心无旁骛创新创造(鲁毅2018)。2018年12月12日,佛山市委、市政府针对当前民营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专门召开民营企业家大会,并发布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3”的政策体系,即:“民营经济40条”、“降成本十条”、“金融十条”以及《关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若干意见》。

1.佛山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降成本改革深入推进。佛山2018年发布了《佛山市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18年修订)》(下称“降成本十条”)。“降成本十条”细化为30项具体措施,其中16项是在省政策基础上进行加码,8项是佛山创新提出的政策,6项是贯彻执行广东省的政策。提高企业用能补贴标准、工业项目允许配套比例等亮点措施走在广东省前列。2016年、2017年佛山分别为企业降成本达284亿元、349亿元。加强“放管服”改革,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截至2018年9月,为30万户小微企业纳税人减少增值税9.06亿元,为9.33万户小微企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9.96亿元,为743户高新技术企业减企业所得税24.40亿元,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3996万元,减免堤围防护费12.95亿元、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2570万元。推动企业技改升级、引导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

2.深化商事改革,营造良好的政商关系。创新 “5+5”商事制度改革模式,在全国率先将开办企业全流程时间压缩到5天内,营业执照自助办理5分钟完成,开办企业全流程改革相比国务院的要求提前5年完成。佛山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创新打造“网上办、零见面、全天候”商事登记新模式。实现“二免”——免预约、免排队,“三全”——全智能、全天候、全覆盖,“四零”——零见面、零跑动、零纸质、零收费的开办企业全程线上模式。继续深化“证照联办”改革,创造企业登记许可“一窗受理、内部流转、联合审批、同步发证”的新模式。

3.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营造公平的法治环境。佛山出台政策,对企业经营中出现违法行为,一般不采取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在实施经济处罚时处理好政策严肃性和执法灵活性之间的关系,要求实事求是,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避免紧急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优化民营企业的法治环境,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2018年,佛山从法治建设方面入手,为企业经营划定安全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畅通企业合法投诉渠道。出台《佛山市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投诉指引》,详细列出22项,制定出台纪检监察机关在工作中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减少对涉案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做到不随意冻结企业账号,不随意查封企业账册,不随意堵塞企业资金流通渠道,不随意发布影响企业声誉的报道,增强民企企业在佛山投资的信心。坚持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细化涉案企业和人员财产处置规则。同时又为干部开展涉企工作列出“负面清单”、建立保护机制、严防打击报复企业。

第四节 促进民营制造企业壮大的对策与建议

佛山是广东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市和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试点城市, 近年来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多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走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广东省率先编制市区两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并公布实施,推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审批清单与监管清单“三单”管理制度。全力打造全国制造业的成本“洼地”,出台深化降成本的专项行动方案。打造不是自贸区的“自贸区”。积极主动与自贸区对接,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经验和先进做法,根据佛山实际情况适度优化调整,形成具有佛山特色的政策体系,努力成为自贸区的延伸区、联动区。

“不仅是企业转型升级,更是行政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佛山作为全国唯一被批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肩负着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综合改革探路的使命。

一、建立专门服务民企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

佛山民营实体企业痛感强,关键性体制机制问题有待突破。制造业能否转型升级成功,经济结构能否实现转换,取决于佛山决策者是否具有转型升级的战略规划能力,能否建立一个有效的为企业服务的体制机制,赋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1.建议成立跨部门的民营企业服务中心,精准施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对民营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明确办结时限,并联合组织、纪检、督查部门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可在服务中心下设服务民营经济办公室,作为对接服务民营企业的综合平台,协调佛山各涉企职能部门,建立服务民营经济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民企遇到的问题。

2.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合作机制。为了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现实问题,发改局和经信局牵头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办,并成立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家库: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深度指导,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端创新型人才储备;全程跟踪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合作的项目,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合作机制予以改进完善。

3.推动各区镇联动创新。形成市、区、镇、园区科技创新的合力,解决目前各区镇各自为战、创新平台分割的问题。中小企业没有研发能力,也没有必要每个企业都投入研发,可以共同出资、联合攻关,引导共性技术的平台扩散。

二、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培育民营企业的创新土壤

随着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效应逐渐减小,佛山企业需要进行自主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为自身创造明显的市场优势。但在缺乏有效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这种市场优势会因为其他企业迅速模仿而丧失。佛山走向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路还很长,必须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方面突围。

1.从科技体制改革入手,加强民营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型民营制造企业,培育壮大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民营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研发,应进一步简化补助奖励申请手续,不撒胡椒面,让“真金白银”能切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同时,推进大型民营企业组建研发中心,支持龙头企业、政府部门、协会、商会等牵头建立行业技术中心,为民营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2.通过财税和金融手段,鼓励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鼓励民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计划,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对引进的国内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财政资助,对经过评估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攻城技术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院士工作站等予以资助。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并给出奖励。对自主创新能力强,形成核心自主知识并能实现快速产业化的项目,给予财政资助。利用佛山市里的引导基金、母基金,带动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培育提升制造水平的高新技术领域投资。

3.加大民营企业科技投入的融资力度。由于民营企业资金实力较弱,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无论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改造等,都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应对有资格、够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重点指导,使其尽可能的从场外市场、债券市场、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渠道获得直接融资。完善中小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机制、企业担保体系、民营企业应急转贷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等,引导银行创新金融产品。

三、培育有全球视野和全球整合资源能力的跨国公司

佛山要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敢为人先,探索高水平的开放新体制,推动佛山制造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鼓励佛山制造企业走出去,在全球配置资源,积极吸收国外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培育具备全球视野和胸怀的企业家和跨国公司,在更高层次与更广泛领域优化资源分配,加快民营制造企业国际化进程。推动企业 “走出去”和“引进来”,引进能带领整个产业链变迁的大项目,让航空母舰带领小舢板。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尽快补上人才短板

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中国实业界需要培养大量软硬件技师、技工人才。佛山高校、科研院所少,因此可以尝试在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突破,从制度上自主培育产业人才。在职业教育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引企入校、订单培养、设备共享、现代学徒制等创新举措扎实落地。

提供一定的专项资金,对民营企业家进行培训,组织企业家到国外参观学习,并创造机会加大企业家与海外高校的科研、商务交流,开阔企业家的国际视野,提升他们在全球范围调动和配置经济资源的能力。

五、弘扬企业家精神,提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热情

1.法治化的产权保护是支持企业的根本性激励。佛山以民营制造立市,更有条件建立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长效机制。政府须从加强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入手,清除市场壁垒,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应追认、落实产权保护的应有价值,改变民营企业在产权上的弱势地位。政法机关落实保护产权政策,让企业经营者感到安全。

2.落实政策,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针对部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意愿不足、信心不足、能力不足等问题,佛山政府应纠正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和行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真正做到国资民资、内资外资一视同仁,同等待遇,坚定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同时,弘扬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表彰企业家,充分肯定民营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营造支持企业家创新创造氛围。

六、继续全面降成本,为民企减负

解决佛山“二房东”问题,为民企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厂房和土地。佛山10年前厂房8元/平米,一些社会资本购买旧的工业厂房,再以更高的价格出租,将厂房炒到28元/平米,成为坐收利润的“二房东”,增加了企业扩产升级的成本。佛山政府可以考虑介入厂房的治理和购买,稳定厂房和土地的价格。提高税收政策的“含金量”,解决一些优惠政策前置条件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较少,一些科技类抵扣程序复杂,税收操作过于宏观、无法落地的等问题。

结束语

留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时间已经不多。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突围,民营制造企业面对多重困难亟待突围,从某种程度上说,佛山民营经济的挑战与应战也具有样本意义。民营企业关注的减税降负、能源价格调整等,其管理权限并不在地方政府而是在中央。要想实质性地减轻企业成本负担,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需要中央政府加强政策顶层设计。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一个地级市,佛山亦需在探索综合改革中敢为人先,当地方的改革试验遇到与国家层面的政策冲突难题时,固然需要国家部委和省级部门的授权支持,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地方创新未尝不可以像当年安徽小岗村那样,在一些地方率先试验、逐步推开。佛山肩负着探索综合改革的使命期待为中国民营制造业、实体经济突围,再创出一条血路来。

(作者为《财经》杂志宏观学术部主管编辑、《财经》智库研究员。)

参考文献: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2011)金培等,社科院工经所所长
《在改革中形成增长新常态》(201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
《繁荣的求索》(2012)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林毅夫
《中国未来:佛山模式》(2017)作者:张燕生,肖耿,罗祥国,[澳]多米尼克·米格尔。
《从制造到营造》(2018)作者:郎咸平,王牧迪,王今
《新实体经济》(2018)作者:王广宇
《制造业重塑》(2018)作者:(美)Richard  M Locke(美)Rachel L Wellhausen
《中国制造业向何处去》(2013)作者:梅新育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2016)作者:汪碧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2017)(瑞士)乔治·豪尔(Georges Haour)马克斯·泽德维茨(Max von Zedtwitz)